当把弱势群体推向神坛
凌焓
在新冠状病毒疫情波及全国以来,我们国家举全国之力支援武汉等重灾区的举措确实挺让人挺震撼的。随着各种感人的事迹不断报道,有些新闻真的让人不懂舆论要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何方。
在微信推文和其他渠道都有看到87岁倪素英老人为抗击疫情捐款20万的消息,后面又看了看老人的生活简介,发现其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困,那刻不但非常揪心并且还十分的不解。后面又闹出红十字会资源分配不力的信息,不知老人知不知……
其实早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就觉得老人大金额的捐款实在不应该。结果还被同学一顿“教训”,说我没一点爱心与责任感。甚至还把刚学不久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把我顶的哑口无言。那时我就怀疑是不是我幼稚了,成年人的世界我不懂。如今发现不止我一个成年人提起此事,难道他们也是长不大的孩子?尽管有人在提及了,但是还不够,还有很多人看不到。
有些报道会提及到“毕生积蓄”“多年积攒下来的钱”等词句,如果真的这些钱是老人大部分乃至全部积蓄,那么老人后面的生活怎么办?如果某天罹患恶疾,急需一笔大额的医药费,谁能及时伸以援助之手?难道去用水滴筹、轻松筹这些平台?那也做不到及时呀。
大肆宣扬老人捐款的事情,我看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假设老人捐款之后被报道了,恰巧没多久老人的家乡又出现了天灾,这时老人能不捐吗?贷款去捐款吗?老人该怎么办?
我还看到诸如“孕妇流产十天后重返一线”的报道,还有“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样响亮的口号。对比起来真的挺滑稽的,孕妇流产不到半月即替人负重前行,医院是真的没有护士可派了吗?推上神坛之后,社会对他们说:“他行你也行”后面就会自己对自己说:“他行我也行”。有了这样的意念不一定就有这样的身体,到头来对谁有利对谁有害呢?
在短视频平台上,会看到这样的段子:前一刻大喊武汉加油,后一刻身后一个武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立刻把他吓得连滚带爬跑得老远。在把弱势群体推向神坛的过程中,呐喊助威者当中又有几成是这样的人呢?
我觉得应该立个规章,至少也该提个倡议——不接受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老人)的大金额捐款!向社会做贡献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每次捐款不能超过N元,累计捐款不能超过X元。其他弱势群体其他方面的事情多多少少也需重新思考思考。
上述内容可能并不完全被大家接受,这个也没什么好奇怪与愤懑的,思想又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得了的。假如在1988年提出“禁止组织少年儿童参与救援活动”,怕是会被群起而攻之,因为那是少年救火英雄赖宁去世那一年,那一年他才15岁。赖宁的照片被挂在校园的墙上,事迹也被全国人民知晓,甚至刮起了学习赖宁的热潮。作为赖宁的四川老乡,我由衷感慨赖宁是个好孩子,也是个英雄。但是真不应该把这个偶然事件作为范本教给全国儿童学习。后来《未成年人保护法》真的规定了:禁止组织少年儿童参与救援活动。
当把弱势群体推向神坛,细思极恐,自不再说。
2020.2.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