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破窗效应”揭示了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因此,当出现“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时,必须及时修好它。
怎样避免“破窗效应”?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避免“破窗效应”,我们要时刻关注“玻璃的完好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另外就是当窗户出现破损时,要迅速修补好第一块“破损的玻璃”,最后就是不要过于小瞧任何一块破损,更不要放大这些破损,只有放平心态,才能更好的进行修补。
“破窗理论”给班级管理的启示:
班级中如果出现了某种不良倾向,班主任要立即采取行动,制止蔓延,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譬如有同学迟到,老班不闻不问,就会有更多的人对迟到不以为然。有同学没有参加晨跑,老班不闻不问,接下来就会有第二,第三个同学找借口;有人没交形成性作业,老班不闻不问,这一科学习一定出状况……
避免遭遇尴尬的最好办法就是早做准备,不但要有心理准备,还要有管理艺术准备。要做到双勤:勤脚,多到班上走走;勤谈,多和学生交流,多和科任老师沟通,多和家长联系。看得见的纪律、卫生、跑操、就餐、就寝管理是这样,看不见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样需要悉心观察,譬如某段时期某生学习剧烈滑坡,表面上可能不易发现,但背后一定有深层原因,这就要老班多和任课老师,家长联系,甚至探究该生近来人际交往关系,青春期学生多躁动啊,如此下足功夫相时度力。
只要善于观察,处理方法得当,就能防止今后犯类似的小错误,切实保证良好班风的形成。班级管理工作繁琐,而且问题层出不穷,这本身就是常态。班主任就是在不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与班级共成长的。日常问题不会给班级带来突发性的灾难,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留下各种隐患。因此班主任日常管理时总强调学生要养成好习惯,更得从自身做起,及时发现日常问题,并且及时设法解决日常问题,养成良好的工作好习惯,才能不断孕育教育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