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阅读了一本好书,确实是非常美好的一份感受。于我而言,看一本中国人类的简史,并不在我的计划中。但是当我打开第一章就被深深吸引了,直到意犹未尽的读完它。
作为一个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河森堡把一个普通工作做到专业的精神,确实让分钦佩。河森堡这本《进击的智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古猿到进入华夏大地前的智人进化历史,第二部分就是炎黄子孙的进化历史了。
这本书很棒,首先作者很会讲故事,能不断的激发你的好奇心。另外,作者并没有刻板的写历史,而且用了更轻松的方式,给人舒服的体验。当然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确实是有些简单,多少有些美中不足。
本书的作者也很勇敢,抛出了“匮乏”这个词。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核心,作者认为人类走到今天,是不断和匮乏做斗争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匮乏迎战新匮乏的过程。从某种层面说,正是因为匮乏,才有了今天的人类,这是一个新颖的视角。
![](https://img.haomeiwen.com/i20815570/05ea3993f6ace3fb.jpeg)
简单的讲,按照考古学目前的认知,我们现代人的祖先是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大家虽然比较陌生,但是那个叫“露西”在非洲考古发现的化石,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她号称是人类的“祖奶奶”。
露西就是南方古猿,生活在大约320万年前的非洲,现代人类的源头是从非洲开始的。古猿早期是生活在树上的,但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因为气候变化,出现了森林消褪的情况,渐渐的变成稀树草原。面对环境的变化,一部分灵长类选择和雨林一起撤退,另外一部分则选择走出鸟啼猿鸣的丰美雨林,挺进长风吹拂的苍茫草原。
人类的进化序列是这样的,南方古猿进化成能人,能人进化成直立人,直立人进化成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也有被列入直立人的)。而大约在距今50万年前,海德堡人在非洲和欧洲分化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我们今天的人类,就是智人。
如果想要直观的了解两种人的区别,看《疯狂原始人》就知道了。智人就是那个小男孩和那对时尚的夫妻,至于尼安德特人就是小女孩和她的大块头一家。
尼安德特人确实比智人更壮,但是依然被智人“灭”了。尼安德特人之所以从地球消失,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核心的原因是尼安德特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虽然身体条件更好,但是大脑的发育程度和智人差距较大。最终在环境变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他们无法和智人竞争,最终被大自然淘汰出局。当然在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资源争夺过程中,应该不乏斗争和捕杀。
对于人类来说,早起的漫长岁月,都是打猎和采摘生活的。所以一旦环境变化或者资源匮乏,他们就不得不去新的地方寻找食物。在动物世界里,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所以智人渐渐的开始走出非洲,中国人的智人祖先,大约7万年前穿过曼德海峡,从东非的吉布提到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也门。最后由波斯湾到印度,然后分别从东南亚和新疆进入中国,时间大约是2-5万年前。至此,早前生活在非洲的智人,经过几万年的时间,终于来到了中华大地。
下面就进入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相对简单。作者说了国家政权的成因,以及夏朝建立前的那个滔天洪水可能的成因。
随后作者用带血的文字,讲述了残暴的商朝。当然商朝确实残暴而血腥,但是人类的进化史本来就是一步血泪史,无论是对人这个物种还是对其它物种。
最后作者说到了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两次饥荒岁月,分别在明朝和清朝。
明末持续多年的天灾,悲观估计最多可能造成人口减少约40%。那个食物匮乏,瘟疫横行。各地揭竿而起的农民,又造成了更多的混乱,并且不断的传播瘟疫。
1876-1879年,后世称为“丁戍奇荒”。这次奇荒波及一亿多人,一千多万人被活活饿死。饥荒、瘟疫最严重的是山西,太原府从100万减少到5万人。
在饥荒的岁月,人吃人是一种常态。当然纵观人类的历史,人吃人都是一种常态,更别说别的物种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北京人头盖骨,有很多就是只有后半脑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是被捕杀的。头盖骨太硬了,只有用石头砸面部才容易下手,所以只有半个头盖骨。
对于饱受“文明”洗礼的我们,如果不看史书,也许真的无法想象昔日的岁月。但是如同作者说的那样,人类历史99.99%的时间里面,我们都是不断的面临匮乏的,我们真正吃饱饭没有多久的岁月。
就人类的现状而言,这个地球上依然有很多人没有办法吃饱饭。而且看动物世界,我们也知道。动物的世界,想要吃饱饭是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科技在发展,我们相信终将有一天人类能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但是资源依然有限,我们应该珍惜和善用当下所拥有的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