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了孩子以后,虽然在奶瓶尿布中手忙脚乱,但面对婴幼儿唇红齿白、细皮嫩肉、牙牙学语和蹒跚学步我们还有着本能的宠爱。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发现他们根本就是个新物种,再加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工作一团麻,孩子的一些行为可能分分钟就让我们暴跳如雷。
可歇斯底里吼过之后,内心又是深深的挫败感,满满的无力感,还有对孩子无尽的歉意。
暴力不是办法,情绪退潮之后,我们还是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对孩子发的脾气,典型的有这样三种。
2
第一种吼,是孩子犯错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犯熊的时候,一言不合吼过去,孩子只看到我们发脾气这件事,而不会反思自己犯的错。
因为他们会认为挨批、受惩罚就是犯错的代价
----好了,我是错了,但你也骂我罚我了,我们扯平了!
举个栗子,
夜里十二点起床你发现孩子居然躲在被窝里玩手机,而第二天还得上学。
这时如果一顿暴怒,只会用脾气把孩子和游戏逼成盟友。
这个时候不妨让自己“反应迟钝”一点,深呼吸几下,平静地说:
“你在玩什么游戏,这么着迷啊?周末有时间介绍给妈妈。”
这样和孩子高度共情,展示了高情商。
然后开始劝诫:
“还是赶紧睡吧,明天还要上学呢。明天能够不赖床,在5分钟之内起床吗?”
孩子一般出于羞愧会答应并执行。
第二天早上,大家都冷静的时候,适时再补充说:
“其实昨天你那么晚还玩游戏,我很担心你精力不够,因为今天你还要上学,以后咱们看看怎么帮助你规划一个游戏时间,这样你就有安心玩游戏的时候了。”
这样没有破坏关系,还帮助了孩子建立管理自己的能力。
这个做法是以关系为出发点,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是第一位,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
孩子跟我们关系好,我们说什么他都听,关系不好,我们再语重心长他也视为唠叨。
当然,稳固而充满爱意的亲子关系并不是手段,而更应是目标。
我们可以说孩子犯了错就要承担“后果”,就得接受惩罚,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件事看做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教导的机会,而不是让孩子痛苦的机会。
所以,更优的做法是把“实施手段”转变为“并肩作战”。
3
第二种吼,是家长过度干预。
中国的父母,是世上最不辞辛劳的父母,从要求一个三岁孩子分享玩具,到一个三十岁孩子的恋爱结婚,父母们可谓是用尽心思、身心交瘁。
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太多的不安全感,出于焦虑、担心,一方面我们对孩子殷切期待、急切盼望,另一方面又对孩子不信任、不尊重。
比如不尊重孩子自然生长规律和节奏:
娃还小时,妈妈们喜欢讨论“如何让孩子好好吃饭?”
我们总是条件反射式地想“怎样让孩子听话”,而很少反问:
孩子吃饭是谁的事?
孩子多大,他的手脑协调能力、注意力能不能做到大人所说的“好好吃饭”?
如果提供的都是健康营养的饭菜,有没有必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吃下某一样食物?
吃饭这件事情孩子都无法自己作主,那我们给了他什么自由?
又比如,不信任孩子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也无法容忍孩子的尝试和失败:
孩子想爬树,家长立即喝止:
“不要爬!危险!”
早上出门,孩子自己穿衣服,家长等得不耐烦:
“那么慢,还是要我来!”
再比如,不能看见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一个妈妈接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开启了唠叨模式:
“换鞋”,
“放好书包”,
“洗手”,
“去做作业”……
孩子简直就是妈妈的一个器官,被支使来支使去。
一些妈妈要求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
“你看看你的房间!……”
为什么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属于自己的地方还要按照家长的标准去布置呢?
为什么不能相信孩子可以从丢三落四中自己学会整理?
我们总是认为“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啊”,而很少意识到在一开始我们就已经越界了,越界就是不尊重,越界就是要控制,要改造。
最初孩子还有自主意识,会反感抗拒,慢慢的也就放弃了自我,变得依赖顺从。
于是家长们又会说,
“看吧,他就是什么也做不好,还是要我来……”,
到最后又会抱怨,
“你真是让我操碎了心……我为你付出那么多……”
4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身体,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心灵,为了孩子的见识,为了孩子的能力……
“我都是为了你啊!”这样的话是我们控制和把持孩子的标准动作。
有纪律的父母,是这样的。
心中也暗暗想着:为了孩子。
然后最下力气做的事情是不断不断划清界限,不断从功能性中退让出来,让孩子自己决策、自己动手,自己尝试,自己试错,自己体会。
这种纪律,是种以“为了”为名,深邃的克制。
光给孩子爱不行,要给爱划分空间,要给他们自己的领土,让他们自己做领主,而不是让他们乖乖地生活在父母的领土上。
一个孩子喜欢独自玩耍,有人会说,
“这孩子性格孤僻”,
而另一些人会说,
“这孩子专注力超好”;
----真正左右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和看法。
发不发脾气是一种选择,多了解孩子,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放下一些控制改造的执念,我们和孩子都会轻松很多。
5
第三种吼,是迁怒。
这种情绪不易察觉。
也许是你的股票大跌,也许是工作上的不顺心,也许是前一天跟配偶吵了架,也许是身体不适……总之你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
孩子依然是那个孩子,他只是做了一个孩子的事,但在你眼里就成了冒犯、挑战,于是一点就着。
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生活不如意,情绪无处安放,常常借孩子撒气,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
“我每天那么辛苦,你怎么这么没眼力见,就不让我省省心!”……
父母总是对孩子吆来喝去,倾倒情绪垃圾,孩子要花费大量的能量来应对父母,照顾父母的心情,看父母脸色行事,要么懦弱怕事,要么暴躁不安。
当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圣人,谁没有情绪的时候?谁能不发脾气?
生活中那么多的事情要面对处理,我们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做不到事事都满足孩子。
我们也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觉,发脾气时,尽量用“我”表达:
我很累了,没什么耐心……我已经很烦躁!
我今天心情不好,而你总不配合,我很生气!
我说了很多遍,你还是不去做事情,我不想管你了!我也有我的事!
……
--诚实地说出“我”这方面的原因,描述正在发生的事,避免说“你你你”,不评判孩子的人格,不贴标签。
对孩子发了脾气,造成了伤害,我们需要道歉。
道歉是与孩子重新建立起感情连接,修复亲子关系。
道歉是一种言传身教,孩子从我们的行为学到一种担当:做错了事就要认错道歉。
道歉也是解释父母并不完美,但努力做到诚实。
真实的父母更值得信赖。
6
成为父母很容易,门槛只是性成熟。
孩子要长大却不易,除了金钱成本,还需要数万次的亲吻,数万次的拥抱,同一个道理数百次上千次不同方式的交流,还要用不完的耐心,阳光氧气一般充足的爱,一同跋涉20年后,他才能健康、快乐、自食其力。
吼几声,打一巴掌,当然能驯服孩子,只是,如此失控的我们如何养出自控的孩子?
当我们有孩子时,就意味着我们成长压力更大了,我们希望孩子有的品格,我们都得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