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城市到底是有文化底蕴的,马路那头的鲁迅公园,马路这头的张爱玲“常德公寓”,多少人为之追随的文学精神。2022年,奥米克戎再次席卷全球,上海也在三月的春天选择封城,直到五月的立夏,我们从隔离到封控,管控,防范区,直到我们迎来了“静默期“,也迟迟还没等来自由。于是我们在颇有文学嚼劲的“静默期”中等待着自由的姗姗而来。
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不符合人们道德观念的突发事件一起接着一起。我们不禁也开始怀疑:我的文化信仰还在吗?但越是复杂的时候,越是要学会静默。可能也会被别人解读为“冷漠”吧,该发声的时候就是要发声,哪怕最后是错的,至少曾经为了一个可能发生的破局挣扎过,以此来安慰:这世界我用力过。但恰恰我认为一个好的发声是有组织,有形式,有逻辑的,情绪化的表达谁都会,往往结果就是为“美化舆论”而存在。那么不妨三思而后行,有力量的行动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我很喜欢南风窗的那句:冷静的思考。其实我并非能做到,但我在刻意练习。能够随时管控自己情绪的人,或许看上去无聊,但真的是在有智慧的思考。
道家曰:“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则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认为“静能生慧”。
《楞严经》讲得更是清楚:“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是禅定,即不动心,如如不动,不是静,静尘从来不能生慧。”
所谓静,意味着人不情绪化,就是说人本身潜意识里动物的那一步部分被抑制了。人会在清净状态下,进行思考和管理潜意识中的禀赋资源,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静能生慧”原理。
中国道家学说里的“静”,则更有一番意味。道家学说里常说的静与灵性,除了上文中的灵台清净智慧之外,还讲究 “致虚极,守静笃”。这里所谓的“虚”,是特指人心去除各种欲望、私念、智慧、处世技巧之后,所能达到的,身心皆空虚灵动的存在状态。
在道家学派看来,人只有达到如此状态,其内心不受任何干扰和污染,才能够体认到自然中恒常不变的规律,进而不盲目、不轻举妄动、不妄自尊大,从而使自身修养有所定向,朝着“道”的方向不断进化,最终复归于“自然”之中。
至此,人才能真正抵达“静”这种灵性境界。此时,人才算真正得了“道”,对世间万物有所领悟,领悟到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如此往返回还,与天地万物齐寿,人也变得像自然一样灵动、恒远、永存。所以常常不心生怨念的我,大概信仰的就是规律。
就像有时候有些人,你明明想多说两句,因为你曾经见证过这类人的命运走向,但总是一帆枉然,每个人命理的路数一步也不会少,没走到那一步,是不会服气的。所以人生就是你笑笑别人,别人在笑笑你。必然逃不过的事情就不要躲了。
如若这般,就静默吧,如果有人问你最近如何?回答:静默期。便可相视会意这其中两两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