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史赏析读书
【采采卷耳】说我艳俗,那是你们没有发现我的美——宫体诗的前世今生

【采采卷耳】说我艳俗,那是你们没有发现我的美——宫体诗的前世今生

作者: 少少帮主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09:33 被阅读13次

    当人们太过于关注某个东西的缺点时,缺点便会被无限放大,以至于掩盖了其本该大放异彩的优点,宫体诗便经受了这样的遭遇。不可否认,在宫体诗中,是有一部分在当时看来不太健康的内容出现,所以,大部分研究者们认为宫体诗的语言是色情的、淫荡的。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假如没有宫体诗人前期的坚持和试验,就没有唐诗的成熟发展。

    可以说,唐诗之前,诗歌在语言风格、艺术技巧和声律对偶方面的变革,宫体诗都功不可没。

    一 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其实在宫体诗出现之前,人们就开始致力于诗歌创作的新变。这些新体诗歌句式上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拒斥四言,以五言为主,兼用七言以及其他句式。五言和七言起自民间文学,所以从正统的眼光来看是比较俗的,然而在抒情达意上,它们却比四言更具有柔婉动人的效果,更富于表现力,因而在六朝诗坛上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宫体诗作为新体诗的一种,就直接从民歌中汲取能量,提出要“吟咏风谣”。宫体诗主要的营养来源是吴歌西曲,这种诗歌句式就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浅显易懂,读起来明转天然、流丽畅达。

    当时,宫体诗人还尤其推崇沈约的文章“三易”说,即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他们认为诗歌创作要“放眼落笔,气韵天成”,所以就很少用那些艰深、博奥的词,语言更加轻浅直率,这是齐梁时期新体诗变革的典型表现。所以,宫体诗与之前的晦涩无味的玄言诗相比,就显得更有趣味。对比如下:

    (玄言诗)孙绰《答许询》
    散以玄风,涤以清川。或步崇基,或恬蒙园。
    道足匈怀,神栖浩然。咨余冲人,禀此散质。
    (宫体诗)萧衍《子夜歌》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
    头乱不去理,粉拂生黄衣。

    这样比较起来看,《子夜歌》差不多和大白话一样了。

    二 精妙细致的艺术技巧

    宫体诗人并非一味地无病呻吟,在炼字、炼句方面的诗歌技巧上,他们其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比如,他们常常用力于句中某一关键字眼的锤炼,力求通过一字(或词)之用,收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比如“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萧纲《伤别离》),一个“含”、一个“自”,给月和流影带上了拟人的色彩,似乎还有一份深夜中的孤寂感。

    比如“少年年几方三六,含娇聚态倾人目”(萧纲《东飞伯歌》),“含”和“聚”固然用的有特点,但“倾”字来形容众人专注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舞女的曼妙舞姿所吸引,以至于忘却一切的神态,可以说是栩栩如生。再比如萧纲的《和湘东王横吹曲·折杨柳》: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城告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

    这首诗整体的艺术价值就很高,用语浅显,意象鲜明,生动传神,其中“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显然是最见功力的一句。诗人在遣词造句中善于组合意象,并揭示意象间的因果关系。“叶密”才使鸟飞受到阻碍,风轻才使花儿轻轻飘落。还有一些非常善于进行细节描写。又比如“树荫缘砌上,窗影向床斜”(邓铿《月色闺中》),借树荫与窗影的移动来表现时光的流逝。

    三 高水平的对偶和入韵

    其实从建安开始,诗人就有意识地在诗歌中使用偶句,后来,宫体诗直接继承了这一传统,在诗歌中从字、词,甚至全句都开始着重对偶手法的运用。如: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萧绎《采莲曲》
    朝风凌日色,夜月夺灯光。庾肩吾《未央才人歌》
    步步香妃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江总《宛转歌》

    而韵律的使用则和佛教的传入有极大的关系,佛经在转读过程中根据汉语调值的高低拟定了新四声(就是我们熟悉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取代了旧的五声“宫商角徵羽”,使声律论的规定更符合实际语言习惯。又专门提出“四声八病”说,八病是指诗歌创作中应该避忌的八个声律搭配问题,分别是平头(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声调相同),上尾(五言诗的第五字与第十字不能声调相同),蜂腰(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鹤膝(五言诗的第五字与第十五字的声调不能相同),大韵(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小韵(五言诗两句各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旁纽(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正纽(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这倒跟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鼓吹白话文学的“八不主义”有所类似。

    宫体诗人对声律的使用有一个熟悉的过程,他们尽力去使诗歌的声律创作趋向完美,这就算对唐代优秀诗人来说也是有很大难度的。而宫体诗人却始终致力于此,比如上文中萧绎的《采莲曲》,除了第三、四句中“发”和“画”犯了“八病”中的“小韵”外,其它的“七病”都完美避开,这是非常难得的。

    所以说,正是宫体诗人的坚持和试验,为诗歌生长的土壤浇灌了足够的水份和营养,才有了唐诗后来的灿烂辉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采采卷耳】说我艳俗,那是你们没有发现我的美——宫体诗的前世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va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