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在最开始是指归还公田,后来随着归田文学作品的诞生,慢慢衍生出辞官归里,退隐田园的意思。
归隐田园通常是古代文人志士不满现实而作出的一种超然行为。在汉魏时期的文人文章中就已经有归田思想的体现,其中有两篇著名的代表作,张衡的《归田赋》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便是他们从仕途退隐到田园的宣言书。两人的归田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又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不同。这些同与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衬托出了当时社会的文人及仕官的思想。
汉魏之际,战乱频繁,朝代更迭。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归田赋》是东汉辞赋家张衡的代表作之一。它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表达了作者道家思想的超脱精神。是一篇短小明畅的抒情小赋,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洗汉大赋铺采缛文、繁重凝滞、虚夸堆砌的规矩,转为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的风格,语言自然清新,洗练优美,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这些描绘手法为全文奠定了较为轻松的感情基调,为作者抒发对归田的向往之情奠定了基础。当时张衡任河间相,向朝廷自请退职。他深感阉竖当道,朝政日非,豪强肆虐,纲纪全失,自己既无法等到社会清明之时,又没有报国之路,因而从《思玄赋》所宣泄的精神反抗中顿悟到徒临川以羡鱼,不如退而织网,于是决心远远离开污浊的社会和世间的杂务,以归隐田园的实际行动表示对黑暗政治的诀绝与抗争。后文写自己归田后的欣喜心情,感情的曲线由低沉转向高昂,心情也从抑郁转向开朗。面对着这美好的大自然,他似乎真的要忘掉世事的一切烦恼,“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了。而“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既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张衡的一生虽有起伏,但总体观来他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在看开之后,知道自己等不来所期待的清明时代,于是选择归田,去开启一个新的生活,而后来的生活也确实要轻松自在许多,唯一的遗憾该是过早的离世了吧。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即使归田的生活依旧艰难,但比起摒弃自己的选择,在官场中苟活,相信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很自在快乐的。
陶渊明与张衡最后的选择均为归隐田园,虽然二者在原因上有些出入,但是本质上都是相差不远的。在黑暗的官场上,他们的抱负都难以实现,甚至可以说没有一点儿可能,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之下,最终放弃了最后的期待,离开了令他们感到伤心与难熬的官场。陶渊明与张衡只是汉魏时期万千文人中的一二,但也是典型的代表了,他们的遭遇与选择,这正是这个时代文人的写照,虽然没有人人都选择归田,但这一种思想的繁衍必是迅速且广远的。
在清明盛世,文人墨客必然对官场向往异常,都渴望有着一席之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但如同汉魏之际这般黑暗与混乱的时代,注定了不可能有结果,生存,或许成为了重中之重,又有几人能真正的保持初心呢?归隐田园,也许就是最后的挣扎了吧。
归田思想不是闲来无事而想的,而是迫于时代之下无奈的选择,若是有可能等来清明时代,也许还能有机会一展抱负吧,但又有几人等得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