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回家时,时常面临的尴尬无疑是来自亲朋好友的诘问。
“你在大学里读的什么专业?”
“汉语言文学。”
“哦,那不就是语文吗?你能给我做首诗吗?或者对个对子也行。”
我只能沉默的摇摇头,放下手里正要伸出的筷子,低声细语的说上一句:“我吃饱了。”便灰溜溜的缩回自己的房间,身后传来的亲戚们唏嘘声将我衬托的无比落寞。
其实亲戚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无可厚非,我也能够理解。而这恰巧也是我自身的疑问,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
初入大学的第一年,我怀揣着极大的热情去迎接我即将面对的专业知识。在我看来,所谓汉语言文学无疑是对汉语的进一步精炼。我所要学习的是如何巧妙的运用文字创造出动人的文章,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学了满篇的古代文学史,却没有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所有的只是重复前人的话语,走别人走过的路罢了。
当然,我绝不否认先贤的文章有绝对的真知灼见,但留给我去品味的时间实在太少。半个学期,72个课时,我学完了需要古人穷极一生来探索的《诗经》。我掌握了孔庄老孟等人的创作思想和那些冗长文章背后的深意。
但回过头来,我又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会。
我能对许多文学巨匠在历史上的评价娓娓道来,能准确无误的阐明一篇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但我自己却写不出他们那样的文字。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无比羡慕隔壁设计专业的那群艺术生们,虽然他们的录取分数比我低的太多太多。但我觉得他们至少知道自己在学些什么。
当他们背上画板出去写生,用自己的技艺描绘色彩时,我在苦心研读《战国策》中的名篇。
出于对这一历史著作的尊敬,我花了数个晚自习来逐字逐句的品味其中的深意,来感受苏秦、鲁仲连等等纵横家的奇谋与才智。
再然后,战国策出现在了期末考试之中,是一道五分的选择题。
当亲戚问我会不会吟诗作赋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被羞辱的感觉。相反,我想的是:如果我会就好了。
过年时,我妈告诉我说他们单位同事的儿子在帮人写对联,工工整整的七言句只收二十块,一时间在她们单位掀起了一股浪潮。
我妈便问我能不能写,我再一次沉默了。我想,就算把我这个所谓正牌的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放到人家的面前,他对我也怕是没有太多敬畏之心的。
毕竟人人都会中文,也懂中文,又有什么必要专门去学习呢?
我有些羡慕以往被人们诟病的书生们了,那些朝代,人们对于语言和文字还是有敬畏之心的。而到了现在,即便是像我这样专门学习的也不再会去敬畏它了。
说到底,是实用性的缺失。在清朝以前,前人们之所以对中文高度重视,是因为这是他们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手段。在民国时期,内忧外患之下,文字是唤醒国人意志的醒钟。
而到了现在,精神和物质都高度富足的当代,对于语文的需求就不再那么强烈了。中文的作用便被阉,成了一门高居于阁楼之上的“伪高大上”的学科。
而事实上,大部分的学习除了对于科研的需要外,并不能直接运用到实际中。而所谓中文系的文笔好,实则是看个人的天赋和积累。与学科学习并无太大关系。
人们常说中文专业是万金油,随便什么位置都可以就业。但又有多少是凭借中文专业的特色呢?寥寥无几而已。
那么我想,中文专业的学习能否回归本源,去锻炼学生自身的文字创作能力,而不是一味的高屋建瓴,品味前人的文章。
让中文多一些实用性,唤醒人们对语文的敬畏之心。通过学习前人的思想,提高自身的修养,再多一些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技能,或许能给当代文学的发展再多增添几分动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