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林海音42岁。
在经历家国离乱、颠沛流离、生离死别后,她越发想念生活了25年的北京。
为了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她执笔写下了《城南旧事》。
年少时看《城南旧事》,看到的是北京城里树影斑驳下的旧房子,听到的是城南边上骆驼清脆的铃铛声,想到的是充满乐趣的童年时光。
年长后看《城南旧事》,才发现林海音把半生的人生哲学,都通过英子的童眸,一一说给我们听。
故事中的人们,出身不同,经历不同,面对人生的态度也不同。
同样是面对苦难,弱者毫无还击意识,困于原地,一直等待被救;强者迎难而上,在苦难中成熟与成长;圣者不但自渡,更能渡人。
弱者自困
在《驴打滚儿》中, 宋妈的丈夫黄板儿牙,好吃懒做,嗜赌成性,没有做丈夫的责任感,更没有做父亲的担当。
家里经济困难,他没有挺身而出。
宋妈只好在自家女儿出生不久,还需要母乳喂养时,就去英子家做奶妈,务工赚钱,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可黄板儿牙,刚刚与宋妈分别,转身就把女儿卖了换钱。
就连唯一的儿子,他也未曾悉心照料,导致孩子不慎溺水身亡。
家中发生如此变故,他也从未主动提及,仍是一年两次,跑去找宋妈,将她的工钱悉数拿走。
而自己则可以继续在家,游手好闲,赌钱取乐。
在宋妈得知真相后,他不解释,也不认错,只是照常回了老家。
任宋妈一个人,在北京城找寻被他卖了的女儿。
最后,还是英子爸妈拿了主意,让宋妈回家和他再生个孩子,把家重新组建起来。
整个故事中,黄板儿牙几乎没说过话,最多就是默不作声地,蹲在门道儿里,抽着旱烟袋。
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人,无论是生活拮据,还是突发变故,他从未曾努力改变过什么。
反倒是像寄生虫一般,依附在妻子、儿女的身上,不停地索取。
妻子可以外出赚钱,帮他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女儿可以被卖换钱,让他多了点收入,少了点照料的麻烦。
儿子不幸夭折,更是让他的生活,没了任何负担。
问题摊开后,还要靠英子的爸妈想办法、拿主意,帮他解决家庭问题。
对黄板儿牙来说,只要遇到困难,就习惯伸手找人帮忙,等待他人的解救。
可最终不过是误了自己,拖累了宋妈,更毁了孩子与家。
所谓弱者大抵如此,他们一旦遇到难处,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救,而是求救。
而这种根植于骨子里的依赖,只会让自己困在泥淖中,越陷越深,直至吞没。
这个世界上,能困住你的人,从来就不是突如其来的意外,也不是横亘在你面前的大山,而是你的思维意识。
弱者习惯遇事直接躺平,或是寄希望于他人,甚至心安理得以弱者自居,把他人的付出与帮助看做理所应当。
被弱者思维困住的人,也终将失去独立行走的本事。
正如那句话说的:“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就得是那个屋檐,再也无法另找地方躲雨了。”
强者自救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到:“人的生命力就是在煎熬中才能强大起来。”
这句话用在兰姨娘身上,颇为应景。
她的前半生,过得太惨了。
三岁那年,母亲为了给哥哥筹钱看病,不惜把兰姨娘卖了。
人家的三岁,还在父母跟前撒娇,而兰姨娘的三岁却要靠自己讨生活。
转眼间,兰姨娘长成了14岁的大姑娘,本想日子会越来越好。
没想到又遭人贩子毒手,被卖到北京成了青楼女,暗无天日。
十六岁那年,兰姨娘开始接客,每天过着人前笑人后哭的日子。
终于遇上了一个肯替她赎身的施大爷,可一看却比她大将近40岁。
走与留,兰姨娘陷入了两难。
多番权衡后,她决定与其在青楼里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借此机会逃出去再想新的法子。
就这样,她成了施大爷的姨奶奶。
可大门大户的姨奶奶不好做,因为出身卑微,兰姨娘在施家,未得半分尊重。
加上施大爷对她也是一时兴起,没多久就把兰姨娘晾一边了,甚至还对她拳打脚踢。
生性好强的兰姨娘,咽不下这口气,一怒之下脱掉“姨奶奶”的身份,逃离施家,投奔英子家。
而她的人生,就在这一次的逃难中,发生了转机。
在英子家,兰姨娘遇见了有为青年德先叔,在英子的撮合下,他两走到一起了。
故事的最后,是兰姨娘剪掉了长发,留个齐耳的短发,像个女学生。
她还把旗袍接上袖子做成了严严实实的上衣,也从兰姨娘变成了“密斯黄”,和德先叔共赴新人生。
纵观兰姨娘的人生境遇,曲折不堪,但她从未想过放弃,而是挺直腰板与生活斡旋。
而往往这种生命力极强的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
没有哪个人的人生一帆风顺,众人皆苦。
难了、累了,谁不希望能有个靠山?
可老话说得好:“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
人生海海,只有自己最可靠。
人生中的苦,终要自己品;生活中的难,还得自己扛。
那些吃过的苦,熬过的夜,流过的泪,终究会过去。
当一个人懂得了自救,所有的苦难与背负尽头,都是行云流水般的此世光阴。
圣者救人
《孟子》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一个人的心,如果能像孩童般清澈天真,是最接近圣人的状态。
书中的英子,正是带着一颗纯粹、没有评判的孩童之心,温暖与抚慰着所遇见的可怜之人。
在《惠安馆》的故事中,秀贞年少时轻信人言,没有结婚就生了孩子。
在那个年代,这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情。
就连她的父母也嫌这事丢人,便在她生下孩子后,偷偷将孩子遗弃。
失去了爱人和孩子的双重打击,想要找回他们的执念,都将秀贞推入了一个有些疯癫的状态。
在旁人眼里,她就是个十足的疯子,见了她总要绕着走。
可唯有英子,可以不带成见之心,去亲近她、了解她。
也只有英子,不仅相信她说的话,还真心地帮她去找寻丢失的孩子,最终把小桂子带回到她的身边。
对于人人避之不及的“疯子”来说,有人愿意倾听,已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能够母女团员,更是莫大的成全。
《我们去看海》中,英子捡球时,遇到了在草地里藏东西的小哥。
为了养活瞎眼的母亲,和正在读书的弟弟,没什么本事的他,做了贼子。
他自知偷盗的行为可耻,也遭受着内心的谴责,却又不得不为之。
在偷盗行为暴露前,世人眼里,他只是个收废铜烂铁的,没人愿意靠近他。
在偷盗行为暴露后,他变成了被人唾弃的贼子,没人会关心他为什么成了贼,更没有人愿意了解他的无奈与纠结。
唯有英子,没有给他贴上任何标签,愿意陪他蹲在草地里,愿意听他讲自己的故事,即便知道他可能是贼后,依然愿意和他相约去看海。
是英子的存在,让他那无处诉说的苦闷有了一个出口。
对一个无法在阳光下行走的贼子来说,有人可倾诉,有人愿倾听,便是苦难生活中的最大安慰。
这世间最高级的善良,是懂得共情。
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知他人的情绪,想他人之所想。
所谓的圣者救人,不一定非要为他人做多少事,帮多大的忙,心灵上的抚慰,便已足够。
当我们能放下成见,带着一颗圣人之心,真诚地接纳他人时,无形中也能救人于苦海之中。
写在最后
著名导演吴贻弓曾说:“金色的童年、玫瑰色的少年,青春年华总不会轻易忘记,常常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
电影如此,文学创作也不例外。
所以林海音在人到中年时,把自己对北京童年那份眷念写进了《城南旧事》。
这本不到1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表层是写对北京城南的怀念,深层则是坦诚人生哲学的思考。
故事里的人性格迥异,做事的方法自然也大相径庭。
一个习惯求救的人,一旦人生出现缺口,就只能慌里慌张地找人搭救,只能依靠他人作为立世之本,别人一旦倒下,他的人生也跟着毁了。
一个遇事懂得自救的人,不管人生遇到什么难题,都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而一个时刻抱有救人之心的人,不但会靠自己渡过漫漫长夜,还会帮助他人脱离苦海,这样的人,人生也就越走越宽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