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情绪与压力管理

情绪与压力管理

作者: 苗尔平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13:48 被阅读0次

    什么是情绪?什么是压力?

    我们常说要控制情绪,还说不要把工作情绪带回家。

    压力呢?找工作、买房子、养育孩子等等令自己压力山大。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的一个视频?

    情绪与压力管理

    一个年轻小伙子骑着自行车逆行狂奔被交警拦了下来,停车后他平静的接了一个电话,随后就怒摔手机崩溃的跪在地上,对交警说:“求求你们放我走吧,要钱要身份证,我都给你,我认罚,对不起”。……

    从视频里,大家有没有看到小伙子的情绪和压力?

    接下来,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情绪”与“压力”。

    要想明白“情绪”与“压力”须得先弄清楚什么是“心理”。

    假如我手中拿一张纸在晃动,大家能看到什么在动?有人可能说手在动,有人可能说纸在动,还有没有其他说法?六祖慧能怎么说的?

    有风吹动旗幡,一人说风动,一人说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所以,不是手动,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在动。可是如果一个人心是死的,还会看到手动、纸动吗?是不可能的。因而,今天我说了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让你心动。心动才能情动,情动才能有爱产生,无论什么人,只要有爱,就有活力。所以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那人为什么生气有情绪?为什么有压力?常常是因为你的“心动了”,还是那句话,心死了,是不会动的。

    “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失控的欲望。一切在掌控之中是感受不到的情绪的。当一个人生气时,可以问你为什么生气?你想要什么?因为情绪背后是没被满足的欲望。

    情绪有三种形式:心境、激情、应激。这里的应激就是压力。

    只要戴上心理学眼镜,处处可见情绪的表达:今下午出门不久,遇到堵车,两辆相向而行的车“顶牛”,只要一方后退便能“天地宽”,可俩司机杠上了。此时,从对待彼此态度中,可以看出俩司机心理发育仍处于共生期。

    那么,态度包含哪些因素呢?一般认为,态度有三成分: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即态度的ABC理论。通常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绪占主导地位。态度背后是价值观,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干什么?等等对自己、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客观事物固有其本身价值,但是主观赋予其意义对态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之所以生气,是由于其不合理认知造成的。而认知行为疗法中“合理情绪疗法”,就是帮助求助者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外部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部事件为A,人们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该理论又称ABC理论。

    该疗法操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诊断、领悟、修通、再教育。在诊断阶段,咨询师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并对两者之间不合理信念初步分析。其中,事件A与情绪及反应比较容易发现,而求助者不合理信念则难以发现。总结发现,不合理信念往往表现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及糟糕至极。绝对化要求是个体以自己意愿为出发点,认为事物必然发生或不会发生,当事情得发生与自己意愿相悖时,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情绪陷入极度困扰之中。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思维方式,井底蛙、三季人、盲人摸象等等掉入了以偏概全的陷阱,失之偏颇。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糟糕透顶甚至灾难性结果,从而使自己陷入极度负面情绪体验当中而不能自拔。

    我们说,一切心理障碍都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也只有在与他人的链接里找到自己,人是社会性动物。

    心理学家柯恩伯格研究发现情绪表达有三个层次:表达诉求、躯体化、指责。

    因此,通过一个人如何表达情绪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格成熟度。某些方面可以说,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

    什么是社会化呢?

    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学习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承担社会角色,遵守行为规范,不断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水平有哪些不同的状态?下图能较为形象地对此进行解释说明。

    社会化状态:

    情绪与压力管理

    位于中间的“内方外方”状态是尚未开始社会化的阶段,相当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婴幼儿时期,处于为所欲为状态,认为外面世界皆围绕着自己转,有万能感。

    位于上方的“内方外方”状态是没能完成社会化的表现。当处于这一状态时,虽然在生理上已长大成人,但在心智上却如同婴幼儿,有些人会表现为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看似直率、单纯,实则是幼稚、自私的表现。有些人则为所欲为,别人给他一拳,他则回之以刀,这种人往往是警察负责的对象,需要经历再社会化的过程。

    位于左侧的“内圆外方”状态是反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表现为:硬的怕,软的欺;见了亲人是狼,见了外人是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不够强大,只敢对亲人、对弱者展现出棱角,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软弱。如同海螺,外壳坚硬是因为内在太软,所以要用硬壳保护自己。这类人是心理咨询服务的对象,一是要让他们的内在强大起来,二是通过面质打破自恋,这种人会认为别人都在关注他。

    位于下方的“外圆内圆”状态属过度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表现为:自己不出头,只想让别人出头,奉行的是“枪打出头鸟”、“明哲保身”之道。老好人、墙头草也用以形容处于这一状态的人。有些人认为“老好人”就是“忠厚老实”的好人,孔子称这种人为“乡愿”,并说“乡愿者,德之贼也。”孟子说这种人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从表面看,这类人是好好先生,实则是抹杀是非,混淆善恶,危害道德的人。这类人通过处于社会的下层,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只好随波逐流。

    位于右侧的“内方外圆”状态是正常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内有一定之规,外有圆融之道。既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个性,又懂得进退、忍让之度。既不失自我,又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遵守好社会规范。犹如古钱币的外圆内方,有包容、博大之意。犹如内部坚硬外部圆滑的车轮,能行驶得更快更远。

    可以看出,只有社会化良好的内方外圆型,才能用“诉求”表达欲望,其它三种只能程度不同的使用“躯体化”、“指责”方式表达。

    一个人情绪表达方式还体现出他小时候被哪种养育方式抚养大的。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这样说:成年人的人格是个人在不成熟时期与关键人物互动产生的结果。一个人有幸成长在平常的好家庭,拥有平凡的、有爱心的父母,那他就总能知道,我可以从什么人那里寻求帮助,寻求舒适和保护。并且知道在哪里找到他的期望。他的期望如此深植于童年时期良好的依赖关系,这些期待又如此地反复被验证。这可以让个体确信,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她处于困难中,身边都有可以信赖的人给予他帮助。因此,这个个体会满怀信心地接近这个世界,在面对有潜在危险的状况时,能够有效处理并寻求帮助。

    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关系分为三类:安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

    也不难看出,形成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用“诉求”表达欲望,其他两种分别会不同程度的使用其它两种。

    情绪不同于情感,情感高级而稳定,情绪低级而短暂,“冲动是魔鬼”所说的就是情绪。情绪只能转换不能消失。前段时间17岁上海中学生跳桥、一妻子因不满于丈夫没给自己买鸡腿将丈夫杀死等等,都是处于情绪中的激情状态。

    因此,要防患于未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绪与压力管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js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