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扯扯为什么要把时间分块?
近几年“碎片化”概念日渐就行,一度被崇尚。什么碎片化阅读,碎片化信息……
抖音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碎片化,几分几秒的小视频就能学到很多小技能。可又有多少人系统研究这些小技能,真正有所得的是那些拍客而不是我们这些看客。
不想把时间被各种各样的app,分享,推送等冗杂的信息分心,开始把碎片化时间逐个拼回去。先以一小时为单位。起码1个小时内只做一件事,一件事不超过2个小时。这样我就给时间做了锚定。
准备开始一件任务或工作前问的是我做这件事会>1小时还是<1小时,而不是我做这件事需要多长时间,自己也不知道,边做边看吧!往往这样2个小时都做不完。为什么?
明天再聊。
延伸阅读——来自百度
什么是碎片化?
“碎片化”,本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信息碎片化,技术简化了我们获得信息的步骤,降低了认知成本。却也让人容易沉溺于一种自我满足的假象之中,认为什么都懂,高估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实我们获得的碎片化信息,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常识。在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往往只有事实和结果,却没有学习到真正重要的逻辑框架,而后者和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有直接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