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罗杰斯传记》——第四章《罗切斯特时期》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同时也是该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6岁的罗杰斯在1928年来到了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在这里他开始了长达11年对问题儿童的帮助。这些儿童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尿床、偷窃、说谎、对性嫉妒好奇、性变态,虐待动物或比自己小的孩子、极度内向或富于攻击性、乱伦、口吃、吃脏东西……
当时的治疗方案包括两个大的方向,一是环境改善疗法;二是直接治疗法。
健康、良好环境的因素
环境改善疗法在当时包含了两种方向,一是直接为孩子提供新的抚养家庭或收容机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校园野营、学校俱乐部和父母对待孩子态度的转变。尽管后期罗杰斯更加倾向于强化心理疗法,但是这种环境改善疗法,依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
父母态度的改变、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为孩子创造一个全新的家庭环境,都能显著减少和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
其背后,是源自罗杰斯对孩子自身内在动力的坚信,大部分有问题的孩子本身都有改变自己的强烈动力,如果给他们一个能满足他们情感、智力、社会需求的正常和合理的环境,他们将做出积极回应,他们的生活态度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针对环境疗法的有效性,罗杰斯也进行了如下的梳理,这些原则或许也可以为现代的父母提供一些育儿的借鉴:
- 理解孩子。将孩子的问题,看成ta成长环境和经历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对成人规则的破坏。
- 统一认识,严格要求。统一认识是强调孩子的父母、学校对孩子形成统一的要求,而这点常常被忽视。
- 适度关怀。罗杰斯认为“基本的关心和爱护”是形容这种关切最恰当的用词。
- 肯定孩子。奖励孩子的成绩,并给与更多成长空间和自由。
直接的心理治疗
罗杰斯将当时对问题儿童使用的心理疗法分为两个大类,深入疗法和浅层疗法。
深入疗法:心理分析、解释治疗、关系治疗。
浅层疗法:教育治疗、劝说或建议、宣泄或自我表达治疗。
教育治疗、劝说或建议
这两种方法都是通过向问题儿童提供建议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区别在于后者更加强调提供建议者的职业身份(比如医生或专职社会工作者)。罗杰斯对待这两者方法的态度是,有些时候管用,尤其是问题儿童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或信息的时候;但是罗杰斯认为对存在深层次情感问题的儿童,这些方法都只能起到暂时性地效果;往往问题改善后,很容易再度引发新的问题。
宣泄或自我表达疗法
罗杰斯认为,对于问题儿童,这样一些方法常常能产生良好地效果:让孩子说出真实的感受、让他们发泄不满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担心和疑虑。即使治疗人员仅仅充当倾听者,这样的宣泄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因为孩子通过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罗杰斯认为这种疗法可以让孩子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更理性地面对现实。较为后期的罗杰斯认为,当人们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的时候,他们的心理也将更加的健康,行为层面也更加具有建设性。
对于父母而言,帮助孩子建设性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或者哪怕只是静静地听听孩子的说话,就是对孩子很好的照顾方式。
深入疗法
精神分析
罗杰斯对问题儿童接受精神分析认为是一个非常不划算的事情,一方面是罗杰斯本人对精神分析不冷不淡的理论态度;另一方面动辄几十上百的访谈时间,对解决儿童的问题实在是太过于缓慢。
解说性疗法
这种疗法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或父母清醒地认识自身的行为和动机,过去和现在。这种清醒的认识可能帮助孩子或父母消除负面情绪,改变有问题的行为,理性地面对未来。但是罗杰斯在解说性疗法方面也遭遇了挫折,一是很多治疗师过早或无端的解释,常常并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反而可能阻碍治疗;二是对于有些问题而言,解释性寻找的动机可能使表面的。比如书中分析一个孩子有问题,结果工作之后发现,孩子的母亲正在面对巨大的压力,而这才是孩子问题的更深层原因,即养育者遇到了困难。
关系疗法
关系疗法是弗洛伊德的亲密同事和学生奥托·兰克,后来因为理论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兰克学派将治疗关系本身作为治疗的主要目标。他们认为如果患者能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和健康的状态,他们就可能将这种状态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去。而似乎是罗杰斯所强调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原则的雏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