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两个朋友。
一个夫妻俩都是公务员,一个儿子,10岁,孩子是自己带。在孩子上网课期间,因为他们夫妻俩都要上班,孩子一个人在家。她中午回家做好午饭,跟孩子说:妈妈太累了,于是孩子把碗筷儿刷了,后来天天如此,学习的事也不用怎么管了。
还有一个朋友,两个孩子的全职宝妈,老大是儿子,也10岁了。有一次我带着小宝去她家玩儿,她儿子正在书房里学习,出来给我们打个招呼,又进去看书了。她说现在孩子的作业都是自己完成,该复习了自己就去学了。而且每天帮着做家务,洗碗、扫地,都已经成习惯了。
同样是养儿子,为什么人家的孩子这么省心?会做家务,自学能力强,既勤快又好学,妥妥的暖男。而到自己家,一天到晚都要催促:该起床了、该吃饭了、该写作业了、该刷牙洗脸睡觉了……你说累不累?相当累!
我也想养出省心省力的孩子啊!
02
现在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这三件事儿,作业、考试、课外辅导,孩子的生活和作息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这些进行,孩子做家务变得越来越稀缺。当看到这样的报道:孩子学习很优秀,但是生活不能自理,心理不够健康,导致严重的后果,真是令人唏嘘。
做家务可以说是一项基本的生活能力,让孩子学会做家务不仅帮助了父母,更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了自立,学会如何处理琐碎的事情,对将来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人生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中指出:
一个人如果被别人手把手地牵着过日子,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料理,那他就没有机会培养起控制感(mastery),控制感是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
自我效能是一项关键的心理特质,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认为,具有这种心理特质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组织和执行行动,能够处理潜在的状况”。
既然如此,让孩子学会做家务,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责任。
摒弃旧思想:觉得孩子还小,做家务就是帮倒忙,顺其自然吧,长大了就会了……万一等到孩子已经成年,还是十指未沾过阳春水,等到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最着急最辛苦的会是谁呢?
03
凡事要趁早,既然做家务是值得做的事,就从小培养吧。
**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喜欢像个小大人一样,帮忙倒垃圾、收拾玩具、擦擦地板,只要他可以做,都会乐颠颠的去做。只是不能对孩子期待完美,不要嫌麻烦,让他们因为自己能完成任务觉得自己很能干,就可以了。**
我家小宝刚好处于这个年纪,他经常说:“我自己……”,不让他自己做就不高兴,经常要推倒重来。这些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他愿意尝试就让他自己,现在自己冲个奶粉还是挺麻利的。
上了小学的孩子,已经可以做很多家务了。之前没有培养做家务的习惯的,现在才要求孩子帮忙分担家务,有时孩子并不情愿,他会觉得不好玩,没意思,甚至会拿做作业当借口,这时不必强求,慢慢来,先从一个小任务开始,通过完成任务体会成就感,循序渐进。
当然,重要的一个原则:仍然是不要期待完美,不要指手画脚,对于孩子不知道如何做的事,告诉他步骤,然后就交给孩子,自己该干嘛干嘛去就行了。
事后,对孩子表示感谢,但不是过度表扬“你真棒”之类的,用眼神和微笑就好,或者把手搭在孩子肩头简单善意的说声“谢谢你”。必要时,给孩子反馈,告诉他哪里可以做的更好。
我家老大是小学四年级,之前对他的态度就是顺其自然,属于放纵型养育,对他没有什么太多的要求,期望他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孩子。现在明白,即便是再简单的期望,也是要顺着一定的原则、形成一定的脉络成长的,不能忽视的就得重视起来。所以,会做家务这个最基本的能力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列上清单,又一项重任提上日程了。
如果一件事值得做,就值得把它做好。
既然让孩子做家务是值得做的事,就值得把它变成常规认真的做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