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接到一个老同事的电话,好久没有联系,他以为我还在原来的单位,咨询了点业务,简单聊了几句,突然让我回忆起从前。
五年前,我们一起排过年会的节目,我翻到当时的朋友圈,那会,我的头发还有刘海,虽然也不多,最起码能多多少少遮挡住发际线。
那会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发几条朋友圈,每一条有几十个赞,来来回回也有十几二十几条评论,发的内容无非就是电影,美剧,羽毛球,酒局,游玩,再就是一些关系到本职工作的软文广告,这么看来这几年我没啥变化,也没啥长进,也没有多读书,也没有掌握什么新的技能,就是维持着原来的习惯在自己的舒适圈自嗨罢了。
我又翻看到十多年前,那会朋友圈隔三差五就会发一条,连一个实事热点,一个段子,都会引发我的一条评论,妥妥的话唠和显眼包,那抑制不住的表达欲和分享欲肆意横行,甚至没有给家里人和单位领导分类,感觉自己像是在法外之地,人家键盘侠还套个马甲,我像是个二愣子实名在票圈怼这怼那,各种指点,这种感觉有点像在翻看小时候日记,只是自己都纳闷,二十多岁的时候怎么也那么幼稚那么青涩呢?
我又回想起20多年前,初中的时候,自己用A4纸裁出四分之一的大小,用订书器订成一本小册子,里面是自己写的各种各样的打油诗,仿照七言五律的格式各种插科打诨,然后在同学间传阅,还洋洋自得,甚至后来还被传到外班,当时有个我不认识的同学还跟我下了"战书",回了我一首诗,开头两句我到现在还记得:
休怪小弟是非多,
仁兄诗句少波折。
我这本来是自娱自乐的东西,自知肚子里没有人家墨水多,自然美敢造次,后来听说这哥们后来大学去学了新闻,现在自己干自媒体写公众号,偶尔有10万+的阅读,确实挺厉害。
我在文字这方面一直没什么天赋,也仅限于自娱自乐了,无非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和状态,只是年纪越来越大,人到中年后,即使有东西记录,却轻易不再分享了,朋友圈早就沦为单位宣传的广告专栏,几乎不会再说多余话。
前两年发现了简书,算是有了个表达和分享的出口,写得不亦乐乎,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写了60多万字,不过我的精神世界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重复也就那么大的空间,尤其参加日更那段时间,有点没话找话的感觉,赶上有一次机器人禁言了3天,日更被迫断了,表达欲和分享欲也随之而去,终究还是审美疲劳了。
所以现在更多的是,“心念一动”就记,别等,别想,先写了再说,所谓“仁者心动”毕竟没到那个境界,趁着心里的那个少年还没有死,心动不如行动。
没成想有一天,麻木的中年居然可以摧毁那份呼之欲出的表达欲和分享欲。
向天空大声的呼唤说声我爱你,
向那流浪的白云说声我想你,
让那天空听得见,
让那白云看得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