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考,快与慢》识别3个思维误区,养成3个决策习惯,想过不好这一

《思考,快与慢》识别3个思维误区,养成3个决策习惯,想过不好这一

作者: 文绛_阅读 | 来源:发表于2020-03-18 00:08 被阅读0次

一个好姐妹心心,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她广而告之,她一定找一个能结婚的人才去谈恋爱,否则,她才不去恋爱。我说,你假如抱着这样的心态恋爱,这样的方式只能遇到三种男人,第一种,相信一见钟情的小男生;第二种,觉得反正承诺又不上税的大忽悠;第三种,只要结婚就行的老男人。

心心遇到了3个人,失败了3次,离婚、恋爱、再婚,让她身心俱疲,心心跑来怨我诅咒了她。我反问心心,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只允许和你想聘用的人签订终身合同,才能进入你的公司,那你会迎来一些什么样的人?

心心恍然大悟说:噢,原来也许只有三种人会来应聘。第一种,刚刚毕业,想求安稳,渴求能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的人。第二种,身心疲惫,想随便找一家公司接着干下去的老油条。第三种,觉得先干着,实在不行付点违约金也没所谓的混子。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一下子就找到心仪的人和中彩票的几率是差不多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会失败,而不去尝试开始。

担心和害怕以及自我设限,只会让我们陷入直觉的陷阱,掉进思维的误区里做出错误的决策。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摆脱直觉的陷阱,理性地思考问题?如何才能走出思维的各种误区,减少错误决策带来损失,更从容地应对可能发生的一切?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以色列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将心理学知识引入经济学,贡献卓越,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是卡尼曼多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他揭示了人类的思考,教我们认清决策陷阱,战胜人性的弱点,带我们体验一场思维的终极之旅。

一、快思考和慢思考各自特征有哪些?

快思考是自主且无意识的,能快速做出直觉性判断;慢思考是受控制运作的,需调动注意力去寻找答案;快思考和慢思考如同我们头脑中的两个人物,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开启神奇的思维之旅。

快思考是自主且无意识的,能快速做出直觉性判断,慢思考是受控制运作的,需调动注意力去寻找答案。慢思考具备独特的运作系统,它就像一位严谨又热爱思考的老者。它会有意识地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它不是水到渠成的,需要我们为之不断地付出努力;而且,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才能运作完成。

当快思考遇到麻烦时,慢思考会出面解决。如果快思考的运行遇到了阻碍和难题,它会寻求慢思考的帮助,慢思考会瞬间被激活,出马解决问题。比如,当你需要解答一道难题时,单纯依靠快思考无法给出答案,这时慢思考会出动,由它来调动注意力进行运算。再如,在家庭不愉快的讨论中,当你被傲慢的无理的一方激怒了,冒犯别人的话即将脱口而出时,若要依靠快思考把话咽回去,难度很大,而慢思考这时能被激活,及时控制你的行为,能让你保证了眼下生活的正常进行。

由此可见,快思考和慢思考之间,平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但关键时刻,又高效配合,努力达到代价最小,效果最好的境界。

二、运用快思考和慢思考时常见的3种思维误区

第一种,眼见为实的光环效应,往往会让我们仓促做出决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直觉往往是错觉。快思考在进行解释时,会倾向于用很多比现实更为简单、但更加连贯的方式,比如光环效应,匆忙做出判断。而慢思考很懒惰,容易赞同直觉性的信念。这样一来,人们容易形成眼见即为事实的思维误区,从而导致错误的决定。

例如,我们现实生活中,你因为电视剧中一个人演好人,我们会觉得她哪里都好。那么,当她出现一些不好的传闻时,我们可能会下意识觉得这是假的,为她打抱不平。

其实,没有理由可以证明这个明星一定会有那么好,仅仅只是因为你喜欢他,觉得他是个好人。这时候,快思考会试图做出连贯的解释,把友好这一美好的光环品质安在他身上。而懒惰的慢思考也不加批判地接受了快思考的建议。

第二种,轻信锚定效应,容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偏见。

所谓锚定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为什么人们如此容易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这是因为,慢思考在加工记忆中提取的数据时,会倾向于由无意识的快思考来决定运行。而快思考具有神奇的联想力量,它将锚定数字视为真实的世界。慢思考在判断和选择时很容易会听从快思考的意见,从而让锚定效应发生。锚定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是常见的思维误区。

第三种,惯性思维,偏信因果关系产生思维定式。

为什么因果关系容易产生思维定式呢?这是因为,遇到问题时,快思考喜欢借助联想将事情进行连贯性的解释,慢思考也对此满意,并将该解释广泛运用,这往往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出现错误的决策。

比如,如果我们听到家暴的新闻,下意识觉得受害者是女性。因为在我们的社会常识里,男性比女性的力量强壮得多。但实质上,在英国,有媒体调查过,有超过40%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是男性,但他们往往得不到警察和媒体的重视,只能默默忍受伴侣的精神控制和打骂。NBA退役球星基德也曾向公众坦承自己被妻子家暴,但只换来网络上的冷嘲热讽,认为他不够男人。

三、3个提升判断和决策质量的方法。

第一个,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当我们决策时,直觉很容易仅根据现有信息和内部意见进行预测,使我们踏进规划谬误和过度自信的陷阱。也就是说,采纳内部意见是关起门来自己思考,容易盲目自信,而外部意见是依据具体情况来预估判断,我们需要多多听取不同的声音。

第二个,善用框架效应做出更好的选择。

框架效应是指同一问题表述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如果我们想促使别人做出某项更有益的决策,可以注意使用框架效应的运用。我们应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构筑出最优的框架,让对方的心理更易于接受,进而做出决策。比如,你觉得“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一个月的死亡率是10%”哪种说法会更让你感到安心?很明显,第一个说法会比第二个说法更受欢迎。

其实,两句话在逻辑上含义相同,但所用的字眼和数字搭配不同,框架不同,却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引发不一样的反应,这就是框架效应。“存活率”能引发正面情绪,“死亡率”则引发负面情绪,这样一来,人们就会觉得“手术后一个月的存活率是90%”更乐观。

第三个,采用“事前验尸”方法克服乐观偏见。

认知偏见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乐观偏见。快思考喜欢构建连贯的故事,它只重视已知的,忽视未知的,因此容易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想法过度自信,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如何克服这种乐观偏见呢?“事前验尸”是个好方法。这是由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加里·克莱恩提出的,具体做法是:当一个团队商量好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未正式下达时,知情员工被召集起来开一次简短的会议。会上,大家需要设想,该决策已实行了一年,但结果惨败。然后请参会人员用5至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原因。

这种“事前验尸”的方法有诸多好处。“事前验尸”能激发怀疑,能避免团队出现独裁现象或从众现象。此外,它还能引发人们注意到,那些之前被忽视的潜在威胁,避免团队的过度自信。

这个方法也可以让不擅长思考的孩子提前联想比赛的失败、考试的失败、友谊的失败,从而更加注意学习方法,更加珍惜友谊,避免盲目自信而导致事后产生挫败感。

结束语:

人生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我们一味依赖直觉,贪图轻松和迅速,很容易在过度自信中决策失误。只有那些敢于质疑直觉并警惕偏见的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才能学会运用慢思考的力量,做出更有利于人生的决策。

培根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人生就是由无数个问题堆积而成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面临判断和选择。

多学习、多思考,多审视自己,才有利于做出判断。我们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有时也需要依靠直觉迅速处理事情。唯有不停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质量,把简单的直觉提升为专家类直觉。当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时,能对事情有更准确的判断,能更好更及时的解决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快与慢》识别3个思维误区,养成3个决策习惯,想过不好这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psf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