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某人买回余华的《活着》,小子先睹为快,完了,写了读后感。
今天,再次翻出来,小子惊讶之余,有点嘚瑟:“想当年,我写作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嘛。”我泼了盆冷水:“不要只想当年,还要看今朝才行。”小子有些悻悻然:“还让不让人愉快地聊天啊?再说,你咋不说老哥喃?”大小子一脸无辜,“我都尽量减少存在感了,干嘛还要揪着不放?”觉得自己纯属躺枪,干脆溜之乎也。
小子冲着他的背影哼了一声:“老哥,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别想着置身事外。”大小子一个趔趄,头也不回地出门了。
我敲敲小子的头:“不要仗着你哥脾气好,就老是欺负他。”小子不服气:“我啥时欺负他了?你不要冤枉好人!”
大小子从门外探进头来:“大妈,弟弟没欺负我,你别欺负弟弟。”
额,我枉做好人,懒得理那俩小子,录小子的原文以记之,顺便混更。
一个人,如果经历了很多苦难,失去了几乎一切可以失去的东西,他还能够活着吗?
余华的《活着》对此做出了回答。书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不平,少年时代生活富裕,却败光了家产,好不容易过上平静的生活,又被抓了壮丁,大难不死回到家乡,过了几年正常日子,又遇上了饥荒,熬过了饥荒,又遇上妻子生病和儿子死去。妻子的病治好以后,女儿出嫁了,却难产而死,留下了孙子。以为灾难终于结束时,妻子、女婿、孙子又相继死去。全家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他仍然超然地活着。
福贵在每一次经历苦难和打击后,都能找到理由活下去,哪怕他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他还买了一头牛,与牛一起耕作。在别人看来,他十分可怜,因为他一无所有,他没有亲人,生活在一种孤独绝望中。但福贵还有一种生命的幸福与看透人生后的超然。从书中可以看到,福贵并不认为他的一生是充满悲哀的,相反他认为他一生是幸运的,生活对他来说是一种美好的感受。
旁人的眼光也非全无道理,他失去了所有亲人,重重打击下,按理来说对活着不会再有什么想法,应绝望而死。但是,他依然活着,也许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也许是为了信念而活着,也许仅仅是为了享受活着的过程而活着,为此他忍受一个人的孤独,忍受绝望,忍受生活给予他的苦难,忍受生命强加给他的一切。但他并非是悲痛的,他仍然认为自己应该是充满快乐的。
虽然福贵是生活的失败者,他在与命运的一次次交锋中一败涂地,最后只剩下自己的生命。但他忍受生命的重负,活着。而且,他乐观地想到了事情的反面,欢欣地活着。也许别人眼中他是悲哀的,但他对生活的感受不属于别人所能想到的。
读《活着》,看到福贵的故事,我想到了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想到了海明威笔下打不败的渔夫......这三个人物都是看似悲哀,实则他们忍受了苦难,并在苦难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认为活着就是幸福,所以他们觉得他们是幸福的。
这与困境有相似之处,局外人所以为的绝望,对身处困境中的人来说却未必就是真正的绝望,他们可能会有成功解决问题的欢欣——即使他们只是为了脱出困境而努力。
人的感受不能为别人所想,外部的绝望环境不能左右人的思想,在绝望中也有欢欣,这也许是人的思想的强大之处吧。
一句话回荡在我的耳旁:生活是属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