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征圣第二
征圣,意思是以圣人为衡量标准。本篇的主旨是,刘勰要求所有的文章都以圣人经典为模板,儒家经典是最高的文章标准。也就是都要学习孔子的文字框架和写作技巧,刘勰概括为四句话“简言以达意、博文以该情,名理以立体,隐义以藏用”。我的理解是简繁适度,隐显按需。
刘勰为了博证经典的模板作用,特意列举《春秋》对郑庄公赶走弟弟共叔段的史实记录,繁简得当的最佳例证。只用一句话“郑伯克段于焉”,既写明历史,有表明态度,用“克”字表示对郑伯行为的反对。因为“克”一般用于敌我双方,我们现在还用克敌制胜,说明郑伯把弟弟是当做敌人的。
刘勰认为,圣人至妙,掌握着智慧的哲理。所以圣人用精妙之道做文章,其天然的优秀才华使文采飞扬。如同日月高悬俯瞰人间,如同山容巨石海纳百川。这样的文章才可以承载人的精神和思想,超越短暂的生命,为千古传颂。
所以写文章必须征圣。
他的论述掷地有声荡气回肠,让人不得不信服,这也是刘勰为《文心雕龙》的文采。
3、宗经第三
宗经,顾名思义,以经典为宗。继续上篇论点,要学习圣人,学习经典。本篇对为什么要“宗经”以及所要“宗”的经一一阐述。
这里的经就是儒家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刘勰认为,易经是论述文、说明文、辞、序的始祖,尚书是昭告、策论、奏章这类文体的始祖,诗经是赋、颂、歌、赞这类文体的始祖,礼经是铭、诔、箴、祝这类文体的始祖,春秋是纪、传、盟、檄的始祖。所以天下文章皆发端于五经,并以五经为楷模。
刘勰认为当时的文人文章,已经脱离五经束缚,天马行空,导致楚辞艳丽无物、汉赋浮夸空洞,必须正本清源,回到文章原始轨道。
抛开时代局限,刘勰说的太过绝对。起码就我的孤陋寡闻,也知道史记的纪传体文学不是学春秋,是开创性的文学新题。不过刘勰既然要提倡“宗经”,自然要把经说得无所不包,是不可更改的千古鸿制。
不过刘勰总结的经书六义,很值得我们学习: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正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