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之三

作者: 墨未浓_fa90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19:32 被阅读120次
读史札记之三 开局即巅峰 —————魏文侯的自我修养

公元前445年,魏斯接过了他爷爷魏驹的接力棒,成了魏氏家族的掌门人。

这一年,他二十七岁。

按照轮流执政的原则,他兼任了晋国的正卿。

这一年,离三家分晋已经过了八个年头了。

韩赵魏三个家族把智瑶的封地分了以后,无论是土地还是人民,晋国国君直接控制的资源,已经很少了。

这个时候的晋国国君,是晋哀公。他是由三个家族把支持智瑶的晋出公赶跑以后,重新立的一个傀儡国君。

这个时候的韩赵魏三家族,已经成了事实上的三国。

一      欲练神功 拔刀自宫

继位之前的魏斯是没有史料记载的,故而我们不能准确描述魏斯的少年时期。

但我们可以从魏驹直接跳过自己的儿子辈,而把家业交给孙子魏斯,还是能够窥得一二的。他应该能够取得魏驹的信任,能够取得家族多数的支持,能够在家族舆论和实力上击败其他的竞争者。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年轻的魏斯不论在情商上还是智商上,都是一个优秀的人,是能够让魏驹放心的委以重任的接班者。

当家人风光,但当家人难当。不仅意味着要具有纵横捭阖、能够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各方势力的强大智慧,更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许多欲望与执着,割舍掉作为人所具有的一些劣根性和弱点。这也是孔子、老子、佛陀等大教主所传教义的出发点和基本逻辑。

割舍是痛苦的,意味着持久的坚持与忍耐,意味着长远的眼光与深入的思考。

但还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对自己的割舍是快乐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是刻在基因里的能力。这样的人,大概原因就像苏轼在《留侯论》里所说“其所恃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也就是他们具有远大的志向。

魏斯就是这样的一种人。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魏斯是这样品质的人。

段干木是当时魏国的一个大儒。

这位先生是位职业跳跃度比较大的奇才。年轻时候做过牛马交易的经纪人,而且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纪人,《淮南子》记载: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也就是具有垄断地位的经纪人。

30多岁的时候,段先生忽然发现,世界那么大,不到处去看看实在是愧对人生。于是就走上了四处游历的道路,后来来到西河,大概今天的陕西关中东部黄河沿岸地区,或又说是今天的安阳鹤壁一代。在这里他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当时子夏在这里收徒讲学,段先生仿佛发现了人生的意义,就投入其门下,深研经典,如饥似渴。

多年来混迹人群中如鱼得水的丰富人生阅历,再加上对真理的渴求,经过儒家经典的催化。段干木很快便在西河学派里脱颖而出,他的名声不但在魏国的高层尽人皆知,甚至传到了列国,成为大儒与贤能的代言人。

但就是这样一位先生,却有着独特的个性与洒脱的行为。富贵于我如浮云已经不足以描述他,段先生视富贵如仇雠,避之唯恐不及。

魏成是魏斯的弟弟,也是段干木的朋友。一天,魏成向他哥哥推荐了段干木,这肯定不是第一次推荐,也不是第一个人向魏斯推荐。

于是,魏斯决定去拜访段干木,请他做国相。

段干木听说了,就把门关的结结实实的,然后自己跳墙跑了。他竟然跑了,还跳墙!

见不到先生,魏斯很郁闷,但他不气馁。

以后的一段时间了,每次乘车走到段干木的门口,魏斯都会命令停车,然后自己面对段干木的居所行礼致敬。

就这样经过了一段时间,魏斯又去拜访段干木了。这一次段干木见他了,但却连个座位也没有让,就这样两人站着聊了很久,魏斯累得受不了也不愿休息。

见是见了,但段干木仍不为所动,不愿出去做官。

于是,魏斯就以师礼对待段干木。并经常向他咨询一些大事。并继续保持路过段干木之门,停车敬礼的好习惯。

《淮南子》里记载了魏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魏斯如此做的理由。大意是这样的:段干木不追求权势名利,胸怀君子之大道,却隐居在这鄙陋的巷子,而他的名声又传遍天下,我怎么敢不起立扶轼表示敬意呢!段干木因拥有高尚德行而扬名天下,我却只是靠君王的权势而荣耀,段干木富于正义,我却只是富于财物,但地位权势比不上高尚品德,财务也比不上正义,现在让段干木拿德行道义来换我的权势财物,他是不愿意的。我都每次闷闷不乐的对着自己的影子而忧思惭愧,你怎么能轻视他呢?

从这件事和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魏斯是一个具有极高修养的国君,是一个把自己放的很低的人,是一个具有极大的韧性与目标明确的国君。这些品质已经根植于他的骨子里,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演技。

我一直以为,把“德”与“才”简单的对立起来分为两个范畴是有些不确的。德应该也是才,但德是一种高阶的才,需要极大的智慧与长久的坚持才可能获得。

无疑,魏斯对德这种高阶才能有相当高度的造诣。

二      用师者王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是能够排在前十名的优秀学生。

孔子去世后,子夏为孔子守了三年的孝,后来到了魏国的西河,办学授徒。

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徒弟。

子夏这个被夫子斥责过“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的儒家大佬,把目光转向了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而不再是夫子所提的“克己复礼”。

同样,对于国家管理者和知识分子,他也不再像孔子一样要求尽善尽美,而提出了一个极具法家意趣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也就是说一个领导,看上去要很像那么回事,比较严肃;接近他你又会感觉他很和蔼可亲;但你听他说话又会感觉到他的不可侵犯。

我们今天来看他的这些话,仍然有相当多的合理之处。虽然具有一定的表演成分,但其出发点仍然是经世济民,不考虑私利的。

但很遗憾,后世的很多管理者学会了表演这个皮毛,却忘掉了经世济民的内核。

就是这样一个把孔子的学说偏离一步,发展为符合当时各国管理者利益理论的大佬,俨然已是当世儒家思想之北斗。他的再传弟子荀子后来进一步发展了子夏的理论,成为两千余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以及管理体制的基本模板。

魏斯谦虚而恭敬的做了子夏的学生。

田子方,子贡的弟子。

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是夫子周游列国的主要赞助人,具有极高的经商才能与外交才能。经商的主要成就是至今还有一些商家悬挂“端木遗风”的牌匾;外交的主要成就是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深刻影响了春秋后期列国的政治格局。

作为这样一个高人的弟子,田子方的历史记载却不太多。只是说田子方曾经做过齐国相,而齐国大治。没办法,很多时候,史官的笔墨还是很吝啬的。

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两件小事中看到这位先生的独特魅力与行事风格。

一天,田子方与魏斯一起饮酒聊天。酒逢知己,聊兴大发。

这个时候,有音乐声传来,金声玉振,清越婉转。

大概是魏斯具有相当高的音乐艺术修养,又或者是那时候的乐谱太少,经常听同样的曲子,已经能够分清细微的差别了。

他对田子方说道:“先生,这编钟声音好像不够协调,左边的音高了。”

田子方不语,对着他笑了一下。

魏斯不解,问:“先生为何笑?”

田子方说:“我听说,国君应该通晓怎么安排乐官,而不应该通晓音律。今天看到您对音乐这么精通,我害怕您会对怎么安排乐官一窍不通。”言下之意就是说国君应该做国君的事情,不应该关注此类小事。

魏斯说:“先生说得对!”

还有一件小事。

一天,魏斯的儿子子击乘车出门,遇到田子方。

在父亲的影响下,子击也很尊敬田先生。他下车拜伏在路上行礼。

田子方却不还礼。

子击大怒。他是魏斯的太子,是未来魏国的管理者。

他对田子方说:“是富贵的人应该以傲凌人呢?还是贫贱的人应该以傲凌人呢?”

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者应该以傲凌人了,富贵之人哪里敢这样呢?国君以傲凌人就会亡国,士大夫以傲凌人就会家族覆灭。国家灭亡了,没有听说还有别的国家等他治理,家族覆灭了,也没有听说过还有别的家族听他指导。贫贱之士则不同,一旦感觉话不投机,行事原则不合,提上鞋就走。走到哪里都用不着担心失去自己的贫贱吧?”

子击大悟,连连道歉。

魏斯恭敬而诚恳的拜田子方为老师。

子夏、田子方,还有上文说到的段干木。魏斯有三位大佬做老师。

关于段干木的作用,历史也所载不多,但有一则小故事很能令人玩味。

公元前401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

这个时候,有人向秦国国君说:“魏斯尊敬贤人,段干木为他出谋划策,魏国上下团结一致,主公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魏斯的三位老师,都不是做具体事情的。但是他们有着常人不能具备的深刻思考,有着对大局的极致观察和清晰掌握,有着对未来的长远布局和战略眼光。而这些,正是决定一个国家、团队、组织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我相信,这也是“用师者王”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三      各尽其能的人才观

观察一个地方的经济是否能够持久繁荣,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区位、土地、交通、资源这些指标以外,人力资源引进、培养及储备应该是最重要的指标了。

如果一个地方,多年来除了行政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国企以外,几乎很少有优秀人才的引进,那么这个地方的产业布局是不够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落后的,这个地方的民营经济是不够繁荣,缺乏竞争力的。

如果一个地方,培养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外出深造,读大学、读研读博以后,大多不选择返回故乡。那么这个地方的人才现状应该是很惨淡的,这个地方是缺少吸引人才的举措和环境的。

当然,人才的储备是厚积薄发的,不是会有立竿见影效果的。远不如多卖几亩地对地方经济和财政的刺激更大,更能让账面上花团锦簇,数字喜人。

但魏斯不这样想。

他的老师子夏创办了西河大学,谷梁赤、公羊高、段干木、田子方等学界巨擎亲自授课。

他对西河大学进行了鼎力支持。

没钱,给钱。

没地,划地。

学生毕业了,按照学生的才能。大可以出将入相,小则掂掂跑跑,算算记记。但都能量材授任,尽其所能。

有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点。

一天,魏斯问李克:“现在有翟璜和魏成两个人,我要从他们两个人中间选一个做国相,你觉得谁更合适?”

“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发表意见。”李克有些滑头。

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

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

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李克离去,遇到翟璜。

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

李克说:“魏成。”

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邺县的治理,我推荐了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翟璜的涵养确实差了一点。

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之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

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道歉:“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这段对话里提到的这些人位置安排以及最后的国相人选,充分说明了魏斯是一个能识人,敢用人、会用人的优秀领导。

魏斯虽然是一个有修养的优秀领导者,但也是一个有着明确目的导向,不拘一格用人的领导者。

吴起是卫国人,是战国时期众多杰出军事家之中的佼佼者。

最初他在鲁国做官,因为受到政治对手的陷害,担心性命不保,就逃到了魏国。

因为吴起的人品口碑不好,风评极差。魏斯就征求李克的意见。

李克说:“吴起这个人,虽然说贪财好色,但是如果带兵打仗,即使当世最优秀的将领也比不过他。”

魏斯就任命吴起做了魏国的大将。吴起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攻打秦国,占领了五座城市。

有培养人才的机制,有识人用人的智慧,有不拘一格的胸怀。所以尽魏斯之世,魏国士风大盛,人才云集。

于是,在魏斯的英明领导下,内有李悝为相,锐意改革,政通人和;外有吴起为将,攻城掠地,开疆拓土。其他如翟璜、西门豹、李克、乐羊、屈突鲋等人,或理政、或治兵、或镇边。各得其所,同心兴魏。

四      改革才有出路

我们这个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具有伟大梦想的民族,都是一个充满改革精神的民族。

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告诫到今天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一代代的民族精英们主导了无数次的变革。正是因为这些变革,让我们这个民族汇聚成强大的力量,以傲人的姿态与成就屹立于这个蓝色星球。

魏斯也是一个充满改革精神的领导者。

当时的魏国外有秦、赵、魏、楚、齐强敌环伺,内有魏氏宗族权贵占据权力的各环节。魏国又是晋国分立过来,还没有取得周王室官方认可的国家。

这样,无论在国家实力上,还是在国际地位上,魏国都处于劣势。

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改变这种现状产生的土壤。

于是,他任命李悝为改革的总操盘手,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李悝变法”。

李悝是法家人物,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强调积极入世,富国强兵。

关于改革的具体内容,我们在这里尽可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

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废除世袭,量材用人。这样大量的平民子弟进入魏国的政治舞台,为魏国的进一步强大做好了人才的准备。

第二、废除井田,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荒地得到了,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魏国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准备。

第三、实行法治,完善法律。使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有了最完备的规定。这样就做好了制度准备。

第四、改革军事制度,奖励战功。为魏国的强大做好了军事准备。

读史札记之三 开局即巅峰 —————魏文侯的自我修养

以上是内政。

在外交方面,魏斯在初期采取了与国为善,建立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

有一件事说明了这点。

韩赵魏三国都是分晋而来,所以互相之间视为兄弟之国。

兄弟之间也会闹矛盾,何况国家。

有一次,韩国看赵国不爽,就派人请魏国派出军队联合攻打赵国。

魏斯说:“赵国是我们的兄弟之国,我不敢服从你的命令。”

韩国大怒。

赵国也派人请魏斯攻打韩国。魏斯给予同样的答复。赵国人也大怒而去。

但后来他们都知道了魏斯对自己的友好态度。纷纷派人前来道歉。

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呢?国力不够的时候,做个和平使者实在是很好的选择。

当然,中国人一向是爱好和平的。我们从来不称霸。

五      生前身后名

攻占秦国河西一大片土地,控制了战略要地,以致秦国数十年不敢攻击魏国。

灭中山国,而且是跨越赵国灭掉的。

大败齐国。

被周王室正式承认为封国。

抑制了赵国南进的步伐。

国强民富,一跃而成中原霸主。

他去世以后很多年,商鞅才开始以魏国变法为蓝本,在秦国开始变法。

即使经过几代败家子的折腾,魏国也还是战国七雄之一。

今天看来,他仍然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

读史札记之三 开局即巅峰 —————魏文侯的自我修养

翩翩公子,窈窕佳人。
得蒙恩顾,览吾小文。
剑眉星目,明眸含春。
若有高言,我敬受存。
雁过长空,亦感我心。
若存戚戚,左下有心。
酥手纤指,轻轻一摁!
好了,说人话。读都读了,给点个赞鼓励一下呗。

相关文章

  • 读史札记之三

    公元前445年,魏斯接过了他爷爷魏驹的接力棒,成了魏氏家族的掌门人。 这一年,他二十七岁。 按照轮流执政的原则,他...

  • 看《吕思勉读史札记》

    《吕思勉读史札记》是作者史学论著的一个大集,这一本《吕思勉读史札记》是后人根据吕思勉先生的笔记和论著整理而成...

  • 古都之殇——读史札记(之三)

    古希腊哲人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送给人类的一件礼物,那么长安就是我们母亲河哺育和滋养中华民族的摇篮。 据考证,...

  • 读史札记

    《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商殃入秦后的一系列故事,本文只以商殃“立木为信”为引,重点解读司马光对这件事的点评。 商殃...

  • 读史札记

    商殃之死在《资治通鉴》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其中名士赵良和商殃的一段对话堪称经典,也代表了两位司马先生对商殃一生的...

  • 读史札记

    《资治通鉴》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讲得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和卫侯的一次对话。 子思对卫侯说:“苟变这个人是个人才,可以...

  • 读史札记

    余幼嗜读书,凡力之所及,必求而读之,惜乎家贫,未尝一快。又乏名师指点,甜咸杂进,漫无头绪。及长,嗜书如旧,生...

  • 读史札记

    经由此专题研讨,亦应点出一个向为人隐讳的史实。整体而言,战前十年中国的经济、财政与金融等进程,都有一个明显特征,就...

  • 读史札记

    顾颉刚先生认为,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抛开这费心力的学术之辨,在清寒的光影里,随意翻翻《史记》,权当按图索骥图一...

  • 读史札记(原创)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在东汉中期,从朝庭到百姓,奢靡之风日甚,这令当时执政的马太后甚为忧虑,于是一个叫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札记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rw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