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学习札记之三

作者: 王庆义 | 来源:发表于2017-03-18 15:53 被阅读508次

    求人之志章

    作者:黄石公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19

    [典]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译]禁绝不良的嗜好,抑制非分的欲望,这样就可以避免为外物所累。

    [评]远声色,无患于己;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色欲,恐蔽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己;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鉴]立场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起点,但要立志却必须先从绝嗜禁欲开始,就如一个要走远路的人必须轻装上阵。生活中,所嗜所欲最具诱惑而最为有害的,当属酒色财气这四种东西,是伤身、败德、破家、亡国之物。当然,这里说的所嗜所欲是欲求,而不是人的本能生理需求。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迷己逐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我们每个人都有本心本性,这才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如果迷失了本心本性,就会追逐外在的事物。一个人如果醉心于功利,便被名缰利锁缚住,斤斤计较于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抛弃杂念,可以看见清明世界。无欲无求,才能体会佛意。世人遇事总会想得到别人帮助,却恰恰忘了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依赖,于是自己便成了累赘。

    [悟]人需要的很少,却要的很多,这正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嗜和欲,都不属于人的正常本能需求,而是过度的和非分的要求。人的正常需求当然要满足,欲望是人的动力系统,没有欲望,人类都不能发展前进,但光有动力系统不行,还要有操作制动系统,禁与绝就是制动系统,能辨别哪些是欲望需要满足,哪些欲望需要禁绝,什么时候需要加速,什么时候需要慢行,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满足欲望是人的本能,节制欲望,是人的本领。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20

    [典]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注]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译]抑制不合理的做法,减少罪恶的行为,这样不用祭祀鬼神就可以避免过矣。

    [评]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鉴]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颇有敌意,边界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种上西瓜,梁国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良好,楚国亭卒懒惰,瓜秧瘦弱。楚亭的觉得失了面子,便在一天晚上将梁国的瓜秧拉断。梁亭发现后报告县令宋就,说也要报复楚亭的人把他们的瓜秧也扯断。宋就说;楚亭的人做的不对,我们要再跟着学就更不对,从今天开始,你们要趁晚上给他们的瓜地浇水。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最终发现了是梁亭的人浇的水,就报告给楚国县令。楚令感到惭愧又敬佩,就上报给楚王。楚王深感梁国修睦边邻的诚意,特备重礼给梁王表示歉意,从此两国结为友好邻邦。

    [悟]追求无过,是道德君子高不可及的修身立德标准,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真空环境中,犯点小错是可以理解的,况且非与恶的标准是很难把握的,比如吃大蒜坐公交车在中国没有问你,在美国的个别州会被捕。所以要考虑到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和我同龄且长在农村的小伙伴,几乎都曾干过偷生产队地里小瓜的坏事,做过踢死蛤蟆弄死猴的恶事,还做过把邻家小女孩的裙子冷不丁的拽倒脚脖的丑事,长大后也没有几个成为江洋大盗和流氓的,甚至这些非与恶丝毫不影响他们后来成为圣贤、伟人和君子。关键是懂得了非与恶的标准后,能做到闻过则喜,知错能改,不重犯以前的错误。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强大内心的定力,将内心深处躁动不安的非与恶萌芽抑制住,保管好内心的潘多拉魔盒,不让它跑出来扰乱心思,做错了,马上能够觉知到,并产生负罪感,悔过心,这样自己的过错就越来越少,这样就不用跑到芒山奶奶庙去烧高香,也能避免灾祸。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21

    [典]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注]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译]贬抑酒,远离色,才能使自己的品行没有污点。

    [评]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鉴]《金瓶梅词话》开篇诗云:

    酒损精神破丧家,语言无状闹喧哗;

    疏亲慢友多由你,背义忘恩尽是他。

    切须戒,饮流霞,若能依此寔无差,

    失却万事毕因此,今后逢宾只待茶。

    休爱绿鬓美朱颜,少贪红粉翠花钿。

    损身害命多娇态,倾国倾城色更鲜。

    莫恋此,养丹田,人能寡欲寿长年。

    从今罢却闲风月,纸帐梅花独自眠。

    自古以来,酒以乱性,色以败德,嗜欲对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的伤害,莫过于酒色。因此,要贬酒阙色,做到无污。

    [悟]古人用词准确而简练。对于酒与色,素书提倡的贬和阙,而不是禁和绝。并没有极端化,符合了辩证法,酒与色本身,并不全都一无是处,但对于欲成大事的圣贤君子来讲,就是采取贬和阙的态度。贬有降低的意思,相当于:能喝八两喝半斤,这的干部党放心。既不借酒作疯,也不劝酒逞能,把酒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底限度,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人都是好人,只要一喝酒,自己就不能当了自己的家了,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就是没有做到贬酒的结果。西游记中八戒中在高老庄就是因为酒后现了原形,好日子不得好过了。白蛇传中的白蛇也因饮酒现身,吓跑了官人,一段好姻缘被拆散。阙有空缺的意思,哪有英雄不爱美人的,美人之所有的酒化成一类,就是因为美人也能让人迷醉,所以圣贤教导我们,美人如果能娶还是要娶的,但一定不要让她侍寝,不然温柔乡就会淹没鸿鹄志,爱美人,更要爱江山,切莫空唱长恨歌。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22

    [典]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注]无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译]回避嫌隙,远离怀疑,这就不容易出现错误。

    [评]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鉴]这里强调的避嫌远疑和前面人中之杰的“见嫌而不苟免”并不冲突,见嫌不苟免是从大局出发,避嫌远疑是从实处考虑,出发点不同,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有所成就。

    [悟]素书源于儒家学说,提倡修齐治平,但强调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的策略和智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不提倡无畏的个人牺牲,追求功成名就、全身而退、流传千古。黄石公是位慧眼的心理大师,他了悟人性的劣根,人与人的关系和距离是非常微妙和难以把握的,太远了会怨恨,太近了会猜疑,人要自知之明,就要懂得进退,人和人之间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这样才会更有安全感,如果能做到以退为进,适时躲避,待机而动,才是高人。事实证明,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人的缺点也是很难改变的,对于一个团队的管理者来说,不是想方设法去改变一个人的缺点,而是千方百计地给他创造平台,发挥他们的优势,尽量规避其缺点。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23

    [典]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注]有圣贤之质,而不广之以学问,弗勉故也。

    [译]广泛地学习,恭敬地询问,这样就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评]欲明性理,必须广览经书;通晓疑难,当以尊师问礼。若能讲明经书,通晓疑难,自然心明智广。

    [鉴]孔子云:圣人无常师,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正好学的人是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即博学。又提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一个人脾气不好,去求主把他变成一个温柔的人,于是主派了一凶恶的人来,面对这个凶恶的人,他只好小心说话,不敢发脾气了。他还是不解,问主,主说:只有凶恶的人才会教会你温柔,你身边的对你太温柔了,你的暴躁都是他们原谅造成的。

    [悟]博学是精专的基础,切问是谦虚的表现。博学之人,要好学不倦,活学活用。切问之人,要放下面子,不耻下问。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还要阅人无数,幸运时偶遇高人指路。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博学切问,不断积累,也会坐吃山空,江郎才尽,或成为方仲永之类的典型。大凡成功的人有着相似的路径,先天基因是基础,但不是决定因素。老师本身也是人,所以也不可能没有缺点,我们既不要对老师盲目崇拜,更不能因为老师自身有缺点而不加尊重。荀子说: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我们尊敬师长,不全是尊敬他的个人修为,而是尊重他的职业操守。一个不尊重知识和教师的国家必然落后,一个不尊敬自己祖先的民族,一定没有希望。再好的资质,如果不博学善问,就会失去更高的平台,知识本身不能改变命运,但知识是成功因子,那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人类就是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发展的,不学习,个人就没有能力,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在做好人的基础上,孝弟之余,有点天份,更要多学多问,因为上天赋予了这些人更大的责任,博学切问也是聪明智慧人的使命。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24

    [典]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注]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译]品行高尚,辞锋精微,这样可以修养身心。

    [评]行高以修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诸事休夸说,行将出来,人自知道。若是先说却不能行,此谓言行不相顾也。聪明之人,若有涵养,简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修身之道。

    [鉴]高尚的行为,是内在修为的体现;谨慎的表达,含而不发,内敛而含蓄。人思考越少,往往话就越多。聪明而又有涵养的人,往往崇尚行动多于言说,重行动而吝于言说。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高言寡行”,即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这样的人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多少实际本领。为世上所不耻。

    [悟]我们普遍能接受那些行高而言寡的人,美其曰,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人极少,大丈夫行事,往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事高调的人,往往说话也比较高调,比如马云。在那各种场合都好为人师,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如今他成功了,他的话也就成了金科玉律。在他没成功之前的语言也够牛的,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往往都是高超的演说家,而且只会做一件事,就是用他天才的想像力去描绘将来的蓝图。马云如此,毛泽东如此,古今中外的伟人亦如此。还有高调做好事的陈光标,总比低调的守财奴强的多吧。低调做人的很多,能成功者寥寥,所以至今还找不到这样的典范代表。有时候,对于男人来说,唱几句高调也理解,相当于发了誓言,为了那几句高调之言,没准他还真能做出几件高调的事业来呢!正如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人总要为年轻的吹过的牛逼努力一把……所谓的高行微言,只是圣贤们加强自身修养的一种方法论而已,没必要对所有人求全责备。就像我,整天在这里得啵得啵地说这么一大堆做人行事的道理,你要问我自己是否都做到了,我就得脸红到脖子:姑且说之、姑且说之……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25

    [典]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注]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译]恭敬节俭,谦虚克制,这样可以自守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

    [评]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恭、俭、谨、约这四件若能谨守、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

    [鉴]恭敬、节俭是立身持家的根本,谦虚、克制是品德才智的保障。

    真正大智慧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虚怀若谷、清雅脱俗的。只有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基,然后再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退则自保,进则立功。管仲的政治谋略虽然可以九合诸侯,但因道德根基不深不广,故尔缺乏一小统天下的大志,让孔子惋惜不已。商鞅和桑弘羊,谋钍有余,仁义不足,皆死于非命,不能自保,所以也算不上真正的大智慧的人。

    清代文人朱用纯写了一篇《尚勤俭》,摘录如下:

    尚勤俭。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则苟取。愚老为寡廉鲜耻之事,黑诸入行险微之途。生平行业,于此而丧;祖宗家声,于此而坠;呜呼!生理绝矣!又况一家之中,有妻有子,不能以勤俭表率,而使相趋于贪惰,则既自绝其生理,而又绝妻子之生理矣!勤之为道,第一要深思远计。事宜早为,物宜早为者,必须预先经理。若待临时,匆忙失措。鲜不耗费。第二要晏眠早起。侵晨而起,夜分而卧,则一日而复得半日之功。若早眠晏起,夜分而卧,则一日仅得半日之功。无论天道必酬勤而罚惰,即人事赢诎,亦已悬殊。第三要耐烦吃苦。不耐烦吃苦,一处不同密,一处便有损失耗坏。故事必亲自之者,必亲自为之;须一日为者,必一日为之。人皆以身习劳苦为戕其生,而不知是乃所以求生也。

    俭之为道,第一要平心忍气。第二要量力举事。如土木之功,婚嫁之事,宾客酒席之费,切不可好高求胜。一时兴会,所费不支。后来补苴,或行称贷,偿则无力,逋则丧德,何可乃尔。第三要节衣缩食。绮罗之美,不过供人之叹羡而已。若暖其躯体,布素与绮罗何异?肥甘之美,不过口舌间片刻之适而已。若自喉而下,黎藿与肥甘何异?人皆以薄于自奉为不爱其生,而不知是乃所以养生也。此在故家子弟无宜加意,盖不勤不俭,约有二病:一则纨绔成习,素所不谙;一则自负高雅,无心琐屑。乃至游闲放荡,博弈酣饮,以有用之精神而肆行无忌,以己竭之金钱而益喜浪掷。此又不待苟取之这害,而已自绝其生理矣。

    孔子曰:“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可知孝悌之道,礼义之事,惟治生者能之,又奈何不惟勤俭之为尚也?

    [悟]勤俭持家、谦和处世,是素书提倡的立身持家的根本,在当今更有现实意义,时下社会崇尚豪华,物欲之风急剧膨胀,寅吃卯粮,只管自己潇洒,不给后世子孙留点资源,能源过度开采,环境严重破坏,海吃胡喝,造成生态失衡,以至于各种灾难频繁发生,这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做为有智慧有良知的人,应该身体体行,并呐喊疾呼,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母亲,不要让我们的母亲偷偷地哭泣!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26

    [典]亲仁友直,所以抚颠。

    [注]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译]亲近仁爱的人,结交正直的人,这样就可以在逆境中得到扶持。

    [评]父母生其身,师友长其智。有仁义、德行贤人,常要亲近正直、忠诚,多行敬爱;若有差错,必须劝谏、提醒;结交必择良友,若遇患难,递相扶持。

    [鉴]一只虱子常年住在富人的床铺上,由于它吸血的动作缓慢轻柔,富人一直没有发现它。一天,跳蚤拜访虱子,虱子在对跳蚤的人品毫不了解的情况下,主动热情向跳蚤介绍富人的血是多么香甜,交邀请它晚上就可以饱餐一顿。晚上跳蚤在富人身上狠狠地叮一口,结果富人被咬醒,愤怒之下搜查床铺,跳蚤跳走了,虱子成为替罪羊,虱子到死也不知道引起这场灾祸的根源在于自己交友不慎。

    [悟]友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一个人的品德、志向乃至性格往往都可以通过他的择友、交友反映出来。命运、事业也与交友有着直接关系。有人说,任何人的成功,背后隐藏着的是人际关系的成功。现代心理学认为,生命即关系。只要关系处好了,一切都没关系。生命中有五大关系,即夫妻,父子、兄弟、朋友和君臣关系,其中前三种关系带有先天性和不可选择性,与生俱来,不可逆转。而朋友关系和君臣关系中,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是朋友关系,说白了,干事业,就是交朋友圈,谁的朋友圈越大越稳定,谁的事业也就越成功。其实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了什么样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师经常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什么样的人做朋友。这话既对又不对,因为交朋友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和成功者交朋友需要本钱,这个本钱,就是你自己首先对别人有价值,交朋友,也同样具有功利性,就是你必须能够满足对方的某种需求,而不仅仅是你有这种资质和能力。有些人,博学多才,朋友却极少,就是因为他总拿自己的才华炫耀,无视他人的感受,不懂得成全别人,更不会主动为别人分忧解难,甚至连起码的尊重也不懂得,别人想倾诉,他不愿倾听;别人想表现一下自己得到点鼓励和赞美,他净给人找缺点毛病,好像这世上只有他最高明,不给别人留半点面子,语言上总要占上风,这样的人即使再有才华,真正的朋友也不会很多,因为他不懂得处下的道理,亲仁友直,就是主动放下身子,结交仁义正直之人的意思,你整天的头昂得给马样,牙茬子高的不得了,上哪去结交仁义正直的朋友呢?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说要做成一件事,不仅要有团队,还要有几个朋友知己,关键时提醒你一句,或给予帮助,让你少走弯路,少犯错误,降低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否则,你就是扛着一把君子剑穿着一身古装行走在现代都市中的独行侠,空有一身绝技,却无用武之地。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27

    [典]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注]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贤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圣人之所独;中庸者,众人之所同也。

    [译]宽恕别人,忠厚诚恳,这是礼贤下士之道。

    [评]亲近忠正之人,学问忠正之道;恭敬德行之士,讲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后人,止恶行善之法。

    [鉴]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宽人厚物,这就叫“近恕”,但对自己选定的目标,一定要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这叫“笃行”。有了这两种品质,就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成就事业。忠和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是从积极方面分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有所作为,也尽力让别人有所作为。恕,是从消极方面分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同理心,推己及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人之美是忠,不成人之恶是恕。

    [悟]近恕是对人的原则,笃行是对己的要求。笃行就要严以律己,近恕就要宽以待人。现实中,对自己要求高的人往往智商较高,而对别人宽厚的人常常情商高,双高者,虽属凤毛麟角,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接人,就是融入团队中,与大家打成一片,人不能活在真空中,飞的再高,也要落地。诸葛亮的《诫子书》有接世一词,大意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照此推之,接人的意思,就是为人民服务,约束自己,成就别人。颇有点像心理咨询师的口号:助人自助,自助助人。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28

    [典]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注]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术也。

    [译]任命各种有才能的人,使人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的要领。

    [评]量才用人,事无不办;委使贤能,功无不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济时利务。如:汉高祖任张良、陈平之计,韩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汉天下。

    [鉴]鬼谷子说:有智慧的人善于用人家的长处,而不用人家的短处。淮南子说:有什么本事就给什么职位,有什么能力就让他做什么事情,力量足够,举什么都不重,能力足够,做什么都不难。善于发现人才,还要善于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各安其位。用之道,关键在于分辩材与能。所谓材,指的是有应变能力,有统筹规划能力,具有领导才能;所谓能,指执行能力很强,能够将规划贯彻、落实为具体行动。知人方可善任,淮南子举例:让腰粗的人背土不伤力,让腿粗的人挖土有劲,让驼背的人垫土不吃力,让独眼龙瞄准不费神。作为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最大程度地开发员工的潜能,使其与岗位相匹配,达到开发潜能的理想效果。

    [悟]所谓管理,就是让正确的人去干正确的事。素书把材和能两类人作了明确的界定,而且指明要采取任和使两种不同的用人方法,且不可互替,说白了就是既不可大材小用,更不可小材大用。在这一点上,古人要比今天明智的多。大材小用,是屈待大贤,不尊贤,如刘备当初因庞统相貌丑陋只给他个耒阳小县令,庞统当然不高兴,就故意不理政事,整天只知饮酒作乐,有人举报给刘备说他尽废县事,刘备令张飞孙乾去调查。作为位高权重的三把手张飞亲任组长去荆南巡视,到耒阳查岗时独有庞统不在岗也没请假,同僚评议也差,说他一贯擅离职守,宿酒未醒,衣冠不整。就凭他擅自离岗,工作日午间饮酒两条,就可以就地正法庞县长,可贵的是张组长给了他一个解释机会,只见庞县长来个现场办公,让秘书把百日来积压的所有公务一并拿来,三下五除二,半天时间就处理的干干净净,张飞大惊,下席称谢: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庞统这时才拿出诸葛写的推荐信,刘备得知后也承认自己的错误:屈待大贤,吾之过也。随即派张飞去请庞统,拜为副总参谋长。这件事上,庞统的做法并不可取,但张飞和刘备的胸怀让人佩服。因为他们知道“材”只可任而不可使的道理。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任人不是唯贤,而是唯亲,唯亲倒可理解,更有唯谄的,一些不良小人,善于阿谀奉承,猜测领导心思,极尽妩媚之事,讨得领导欢心,其实这样的人最多算是能,不算材,英明的领导最多只能让他们去做些具体的事务,比如当个办公室主任,财务出纳,公关部经理,但有些领导忠奸不分,让这些不具备材料的人委以重任,主管一方,最后必然出现塌方式腐败。究其原因,罪不在他们,而在领导失察,大材小用,只是一人受屈,小材大用,必然祸及四方。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29

    [典]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注]谗言恶行,乱之根也。

    [译]抑制邪恶,斥责谗佞,这是防止祸乱的根本方法。

    [评]奸邪当道,逞凶恶而强为;谗佞居官,仗势力以专权;不用忠良,其邦昏乱。仗势力专权,轻灭贤士,家国危亡;若能俦绝邪恶之徒,远去奸谗小辈,自然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鉴]品德低劣、不仁不义、祸国殃民的行为,称为恶。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搬弄是非的言论,属于谗。天下的不宁,民生的动乱,多因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欲得天下太平,长治久安,就必须把邪恶之人与事当作致命的疾病一样去憎恨和痛击。此外,还要驱除爱讲谗言的小人,谗言自古是祸乱的根由,进谗使诈的人不论采取什么诡计,目的只有一个:打倒异己,害人利己。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说的是小人进谗的隐蔽性,小人总是擅长在背后使黑枪,表面上副欣赏你的样子,对你大加赞赏、鼓励,暗地里使绊子,进谗言,千方百计阻碍别人进步。

    [悟]中国从来就不缺勇武之人,也不乏仁义之士,但勇、仁、智三者俱备的人物少之又少。殚恶斥谗,更是极少有人能够做到,因为中国文化基因中占主流的是中庸思想和明哲保身,敢怒而不敢言,道理似乎都懂,劝世良言都会说几句,一旦落到自己头上,就不一样了。中国人疾恶如仇,却没有几个人站出来除恶,说穿了是怕引火烧身,怕恶人报复,而有着制裁权的管理者,又多护犊子,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费尽全力一路降妖除怪,就在他将要将妖怪就地正法时,总会有更大的高官驾祥云赶到,求大圣给他点面子,法外施恩,把这些仙界佛界高官的子女、亲戚、秘书、司机、甚至宠物们,带回去“严加管教”,说是保外就医,其实是逃脱法律的制裁,面子比法大,这是官场的潜规则,这个面子不能不给,否则,你孙同志有朝一日找到他们这些现管们办事时,给你来公事公办,拖就拖死你了,孙同志能力再强又能怎么着,你还能逃脱官场这个如来手心?说到此处,常叹无奈,就算英明如齐桓公,最后也落得饿死在宫中67天无人收尸的结局。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未听宰相管仲临终殚恶斥谗的劝谏,重新招回易牙、竖刁、开方三个奸佞小人在身边,这三人用美食、赞歌、黄段子和网上搜来的心灵鸡汤不断催眠齐桓公,让一代明君失去理智,以至于严重脱离群众,政令不出中南海,我非常敬佩管仲的智慧与胆略,他在世时,敢于殚恶斥谗,所以易牙等人没有机会兴风作浪,便管仲明白他死后,没有人能阻止这三个小人谗言惑主,所以才会在临终时郑重告诫桓公务必驱逐三人,可管仲也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是人都有好逸恶劳、好大喜功的禀性,桓公身边配了这样三位精通攻心术的副秘书长,他早已过惯了高大上的生活,驱逐了三人后,一下子如坠万丈深渊,适应不了低碳生活,毒瘾一犯,生不如死,又重招三人回宫,终成大祸。三位小人后又为各自私利挑起庶子之间为争夺王位相互厮杀,一世英名,一代霸业,也随着桓公的尸体一起被虫咬鼠嗜,腐烂不勘,脓血遍地,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感慨与嗟叹。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30

    [典]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注]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

    [译]推古验今,这样可以不至于陷入困惑之中。

    [评]始皇暴虐行无道而丧国,高祖宽洪,施仁德以兴邦。古时圣君贤相,宜正心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时君臣,若学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将眼前公事,比并古时之理,推求成败之由,必无惑乱。

    [鉴]《增广贤文》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世事循环不息,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世间能够经历的事情,古人早就已经历过了,古人也早已把世间的道理都说尽了,孔子明白这个道理,才述而不作,就是只解释圣贤的话,而不是原创什么理论。虽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客观规律也就是道是不变的,道如果变了,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这就是读史使人明智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的悟性还行,即便他没有亲自实践和体验过,也能通过读书达到豁然开朗的顿悟的境界,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悟]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史博大精深,它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映射光芒和经验,供后人借鉴和学习,也折射瑕疵和教训,用以警醒教育后人。历史是一位和蔼又不失威严的老人,他的口袋里装着无价的珍宝,那是先人智慧和思想的结晶。如果我们想得到这些珍宝,就必须翻开历史的长卷,认真学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如同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也必将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前段时间《芈月传》热播时,和一同事讨论起历史剧话题,他说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总在拍历史戏,美国之所以发达,就是他们总在拍科幻片,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可转念一想,美国建国才二百多年,他们哪有什么历史?现在的美国并不只是美国人的美国,而是全世界各类精英人士组成的美国,而这些精英来自不同的国家和种族,他们也一定继承着他们各自祖先的优秀基因,美国的强大根本上说是文化上的兼容和思想上的创新,他们没有传统,也就没有各种思想上的羁绊和束缚,他们的先进一定是站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的借鉴与超越。当然,美国的文化未必就是人类的归宿,只要美国一意推行霸权主义,不按天道行事,美国必然会走向衰落和灭亡,就像春秋五霸的齐桓公,物极必返,盛极必衰,一匡天下如何?九合诸侯又如何?相比之下,习主席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符合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这正是推古验今的大智慧和大格局。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31

    [典]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注]执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长短尽在是矣。仓卒事物之来,而应之无穷者,揆度有数也。

    [译]首先了解事态的发展,然后计算其中利害,这样就可以应付突然发生的事迹。

    [评]料事于未行之先,应机于仓卒之际,先能料量眼前时务,后有定度所行事体。凡百事务,要先算计,料量已定,然后却行,临时必无差错。

    [鉴]揆,度也。也就是审度,估量的意思。礼记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规划,不仅要有目标,还要考虑到细节及可能出现的不向因素,一旦出现意外,应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都要提前做好预案。

    [悟]公元前415年,雅典人准备攻击西西里岛,他们认为战争会给他们带来财富和权力,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战争的危险性和西西里人抵抗战争的顽强性。由于求胜心切,战线拉的太长,他们的力量被分散,加上所有联合起来的敌人,他们得到的结局是灭顶之灾,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就这样覆亡了。现实中,很多人都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看不到潜在的危险,只想着胜利的果实,结果是毁灭了自己。感觉往往带有很大的欺骗性,我们有时候自以为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其实是智慧被欲望屈服,做出与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南辕北辙的行动,就像现在很多人在朋友圈里做微商,我并不是反对大众创业,而是反对在对产品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迫击炮式的在朋友圈里发广告,拉拢亲戚朋友加入他们的营销组织,朋友圈是用来分享的,真有好产品,可以分享它的功用和体验,而不是利用朋友之间的信任,互相骗取钱财,特别是身为领导和教师,一定要慎用家长这个朋友圈,在他们心中,老师的形象价值百万,切不可为了一点眼前利益,输掉了几十年建立的信任品牌。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32

    [典]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注]有正、有变,有权、有经。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则变而归之于正也;方其经,有所不能用,则权而归之于经也。

    [译]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宜之计,这样就可以解开症结。

    [评]施设赏罚,在一时之权变;辨别善恶,出一时之聪明。有谋智、权变之人,必能体察善恶,辨别是非。从权行政,能机达变,便可解人所结冤仇。

    [鉴]在现实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人很善于解决问题,有的人却连最简单的问题也处理不好,这其中的差别就是方法和思路。设变致权,说是要善于随机应变,这并不是牺牲原则,恰恰是维护原则,以机敏巧妙的迂回战术解开死结,以免激化矛盾,同时引导误入歧途的人重归于正道。权,变也。以变通求和解,以权变解死结,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纵观历史上善于用兵之人,都懂得机变之术,战国时孙膑的围魏救赵便是典范之作。1945年云南大学在操场上举行五四纪念大会,适逢大雨,闻一多面临天气突变,巧借武王伐纣出师“天洗兵”

    的典故,让听众深受鼓舞,冒雨听讲,也是权变之功。

    [悟]我越来越觉得黄石公是一位卓越的心理学大师,把各种问题都分析得透彻到位,几千年后还可以让后辈们难以望其项背,他有着高度的觉察力,把自己的智慧传给能让它发扬光大的张良,自己甘做隐士。理论的创造者,未必就是最好的理论实践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知道不等于能够做到,即使做不到,也总比不知道要强。昨晚看到空间好友分享的一篇文章,内容是张居正为什么不用海瑞,感慨良多。作为同朝为官,对海瑞的才学和人品都非常敬佩的张居正在海瑞被罢官后亲自写信安慰,而他主持朝政十五年期间,却一直不起用清官海瑞,根本原因就是他深知海瑞的为人处事风格,就是只会疾恶如仇,不会设权致变,树敌太多,跟所有人过不去,直到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即位,才重新任用海瑞,不久便明升暗降,列为闲职供养起来。对于人才,不怕没有识,就怕自己不成长。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是佛祖给他的反省和成长的机会,张居正凉了海瑞十五年,也是让他好好锻炼情商,提升解结的能力。以前,听别人说自己有才华而正直时会沾沾自喜,如今再听到这种表扬如芒在背。不懂得设变致权的清官,只是官场上的一块遮羞布,是浴室窗台上的一束塑料花。我不想当一块遮羞布,我要成为一条浴巾,我不想当一束塑料花,我要做一颗种子,有合适的时机,给别人送一份温暖,向人间吐一份芬芳。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33

    [典]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注]君子语默以时,出处以道;括囊而不见其美,顺会而不发其机,所以免咎。

    [译]心中有数,但不轻易表态,凡事能顺应时机,这样可以免除灾祸。

    [评]口乃招祸之门,舌乃斩身之刀;若能藏舌缄口,必无伤身之祸患。为官长之人,不合说的却说,招惹怪责;合说不说,挫了机会。慎理而行,必无灾咎。

    [鉴]真正会做事的人在说话时通常都会表现得非常得体和适当。当大局将定,一切都水到渠成之时,他们不会得意忘形,到处夸耀,更不会喜极失常。他们会稳住阵脚,不露声色,到手了的绝不会让其不翼而飞。这样的人,无论在商场、官场还是交际场都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悟]刚看到括囊两字时,以为是囊括,望文生义地以为把所有的优点都拿下,看到注也不甚明白,经搜查,囊是口袋,括是结、扎。才知道是缄口的意思,那顺会又作解呢?宋朝宰相张商英的注,很有水平,并不只是对原典文字的注释,而是用形象的比喻,创设一种情境,对原典作一注解和诠释,但毕竟时过千年,有些文字读起来仍似懂非懂。清代王氏的点评,与今天在年代上更加相近,可以粗略地知道其对原典的理解和评论,但所举事例亦与今久远,我们今天读时,应联系当下实际,以古推今,以今验古,才能把死读书变成读活书。读书的意义不在收藏,而在运用,运用的前提是理解和参悟,并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纵观历史,凡得意忘形者往往乐极生悲,其下场没有几个好的。得意忘形是招惹灾祸的根苗,一旦得意,便会口无遮拦,颐指气使,不可一势,远的不说,就拿身边的落马官员为例,原河南某煤化国企老总以及在其旗下的某职业学院院长便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工作能力很强,功劳很大,但功名成就后不知括囊顺会,趾高气扬,对下属极不尊重,两眼望天,唯我独尊,忘记了谦受益满招损的古训,终于锒铛入狱,给祖上抹黑,让家族蒙羞。

    曾写一小诗为证:

    一口喷涌的温泉

    发自心底

    汹涌的暗流

    一发不可收

    泡一个温泉澡

    在疲惫的冬季

    该是多么的舒爽

    惬意

    不料

    没有安装阀门

    冲垮了浴池

    泛滥成一片

    屠宰场

    淹没了祖上

    留下的良田

    毁掉了

    几代人的收成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34

    [典]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注]橛橛者,有所恃而不可摇;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挠。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又善。立功莫如有守,保终莫如无过也。

    [译]有了脚踏实地、撅然不动、富贵不能淫其志、贫贱不能移其志的气概,有了梗然刚毅,逢难不能桡其心,遇险不能曲其志的魄力,必可成就事业,建立功勋。自强不息,勤恳不倦,温雅善良,恭俭廉让,可以善终如始。

    [评]君不行仁,当要直言、苦谏;国若昏乱,以道摄政、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纪纲;纪纲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国,下能恤军、爱民。心无私徇,事理分明,人若处心公正,能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诚意正心,修身之本;克己复礼,养德之先。为官掌法之时,虑国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怀奉政谨慎之心,居安虑危,得宠思辱,便是保终无祸患。

    [鉴]立志不难,但能坚持志向不动摇的人不多,不随波逐流,不半途而废,不朝秦暮楚,耿直如松竹,坚定如磐石,这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障。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只有勤勉奋发,精益求精,才能善始善终。

    [悟]易云: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林肯说:喷泉的高度绝不会超过火焰的高度,事业也一样,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绝不会大过他的信念。拿破仑说:正直的才智,就是刚毅坚忍的意志力。上帝只给了我们每个人做梦的能力,而圆梦的方法却要靠自己去寻找。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成功,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却很少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梦想很美好,却不愿意为实现理想付出努力和牺牲,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看不起父母,瞧不起身边人,总以为自己是干大事的材料,不愿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想想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是觉得自己是个大材,真是无知者无畏。二十几年过去了,除了梦还依旧光鲜灿烂外,其他都乏善可陈。我也曾立志做出一番事业,我也不甘平庸生活,可是那个理想还在吗?岁月消耗了我们的能量,慵懒消磨了我们的意志,为了能够不辜负此生,我们必须保持充沛的体能,让理想的灯塔时刻点燃,不断检视自己的志向和目标,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前行,理想就在彼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书》学习札记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nu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