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分享稿】聊一聊原生家庭

【分享稿】聊一聊原生家庭

作者: 平衡点0306 | 来源:发表于2022-08-29 18:28 被阅读0次

    提纲:

    一、原生家庭图表

    二、影响轮

    三、家庭规条

    四、家庭中的三角关系

    亲爱的家人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王志衡,前几次,我分享的是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的沟通姿态,今天我来聊一聊原生家庭。

    在聊原生家庭之前,我们先说一说健康家庭的特征有哪些?

    健康家庭有以下特性:所有成员都在平等价值的基础上被接纳。必有信任,诚实和开放。拥有一致性的沟通模式。所有成员都支持彼此。所有成员都分享责任。家庭成员在一起享受乐趣与欢笑。重视家庭传统和仪式。所有成员都接纳彼此的不同,庆祝每个人的独特性。所有成员都尊重彼此的隐私。所有的感受都被接纳并得到修通。所有成员都被鼓励去冒险,从失败中成长。父母都允许另一方按其独特的方式教养孩子 带着爱与信任形成教养,团队彼此支持。

    一、原生家庭图

    18岁之前生活的家庭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性格特征,互动模式。探索原生家庭,就是探索我们成长的环境,更多的认识性格、习惯形成的原因。画三代家庭图,了解家庭的结构特点。我们将从两个角度来看家庭图:事实上的现在,提供家庭的情境。观点中的过去,提供家庭对个人的冲击。

    第1阶段,事实上的现在。从成长的原生家庭开始,按下列提示,先提供事实上的材料,包括所有家庭成员或自你本人出生至今,在你原生家庭中同住的人。包括你的父母亲,父母亲的其他配偶,你自己,你的手足,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继父母及养父母所生的手足,未出生及死亡的,夭折或堕胎的,成长过程中曾与你同住的其他重要人士。

    画一个圆圈代表女性,画一个圆圈外加一个方形代表男性。把每一个孩子按照出生次序排列在家庭图上,若其中有人已去世,便在圆内画一个 “X” ,表示他们已不再与我们同住了。

    填写个人的资料,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出生地点,现在的年龄或去世的年龄,宗教信仰职业,籍贯,种族背景,教育程度,重大疾病,嗜好及兴趣。民法上的关系包括结婚或开始同居的日期,如果一发生加上分居离婚的日期。如果成长过程中你有过不止一个家庭,请分别画出每个图来。如果你是被收养的,请画出亲生和收养两个家庭图。若没有任何事实资料便依据你曾经听过或想过,而你相信或认为是真实的信息来写。

    再进入你的家庭图的第2个阶段之前,请先用些时间回顾你所看、所感及你所了解的。请对来自你的三人小组成员的澄清问题保持开发。

    第2个阶段是观点中的过去。这一阶段,加上你以内化的提供你关于家庭的主观事实的资料。把自己带回到过去,在18岁以前,你是怎样惊艳到你的家庭的,让自己进入当时的心情。你现在可能对你的家庭有不同的体验,请把自己带回到当时,你是怎样体验到他们的。

    家庭成员的个性形容词。依你还是儿童青少年时对每个家庭成员的体验为,他们分别加上三个正向的个性形容词,及三个负向的个性形容词。请记住没有,人是完全好或完全坏的,每个人都同时具有正向及负向的个性特质。

    完成后,再看一看你的原生家庭图。你看到些什么?有何感受?有何回忆?与你的三人小组成员分享你的经历。

    在原生家庭图上,画上家庭关系。选取一个在你18岁前发生的特定状况,当时在你的家庭里有压力或者有重大的分歧。归纳出处在压力之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粗而实的直线,代表纠缠不清的关系。曲折线代表风暴的、骚动的或憎恨的关系。细而实的直线,代表即使在压力之下也是普通的、接纳的、少冲突及正向的关系。虚线代表疏离的、退缩的、负向的或冷淡的关系。

    如果在某两个人之间不只有一种明显的关系,则同时加上第2种关系线。按照线的不同含义,在家庭成员间划上关系线。

    家庭成员之间的应对姿态。根据你对18岁以前的记忆,为每位家庭成员,加上他们在压力之下的主要应对姿态。如果有另一个压力之下,明显的次要应对姿态,也将它加在主要应对姿态之下。

    用一些时间,与你的三人小组成员回顾家庭图内的关系线及应对姿态。你自己看到些什么?你的三人小组成员看到些什么?你有何感受?分享并进行讨论。

    如果你有一个现在的家庭,有配偶有子女,就用一些时间画出你现在的家庭图。按照你自己的原生家庭图的绘制方法绘制你自己现在的家庭图。

    比较一下你现在的家庭图和你自己的原生家庭,你看见哪些熟悉的模式?相似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家庭的教育观、金钱观、交友原则,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家庭有怎样的秘密?每幅家庭图的主题及命名各是什么?家庭法则有什么相似或不同之处?

    我在绘制原生家庭图的时候,让我对父母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能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不容易。虽然我们已长大,但是我们对父母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小时候对他们的认知上。

    我一直对父亲暴躁的脾气耿耿于怀,认为父亲的暴脾气伤害了我,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影响。在绘制原生家庭图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的不容易,因为他的坏脾气,使得他的伴侣和子女远离他。从原生家庭图中,我还看到了,我们姊妹5个和母亲是一个团伙的,我们合伙对付父亲。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的记得,我第1次绘制家庭图的时候,竟然想不起父亲的优点,在我的脑海中父亲浑身都是缺点,在伙伴的提示下,我终于找到父亲几个优点,做事灵活,生命力强,会爱自己。在我眼中没有责任心,没有耐心,简单粗暴的父亲,竟然还有优点,这个细节让我欣喜若狂。

    小时候对父亲的评价 ,就是幼儿决断,也是生命的脚本。脚本是一个人在早期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反应而做成的决定,一个人的早期受父母影响,是因为他无法真正了解周围所发生的事,依靠父母的判断,他的知识有限应对能力不足,他依靠父母才能生存。

    孩子虽然小,也未必能完全了解父母的行为的意义,但是他会做出若干决定来回应,这些早期决定便决定了他的脚本,也就是他的生存法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对于外在世界的参考架构。

    脚本起源于早期的家庭规条,经由一个孩子为了要继续生存而对周围所有面对的人和事所做的决定而来的,他所经验到的压力是父母的权威。

    记得5岁时,外出玩耍,没有听到父亲的呼唤,回到家时,我被父亲狠狠的打了一顿。记得父亲打我的理由是:没记性,没完成他交代的任务就出去玩了,所以就要挨打。这个事件,幼小的我心中出现这样的决断:贪玩是不好的,人不能玩耍,玩耍是会挨训斥的,挨打的。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我,特别懂事,每天帮父母干家务活,干田地的活,极少去玩耍。长大后参加了工作,每天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不会休闲,不会娱乐。直到现在,学习玩耍、娱乐,还是我的功课。看,童年的一个人生脚本,就影响了我40多年。

    请父母记住,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得到父母的允许,允许爱,允许孩子的生存,允许孩子可以有感觉,有思想,发表意见,提出需求。

    长大后,第1个我们想改变的人是父母,因为孩子常以为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使父母开心一点。失败之后,会想找相同行为的伴侣结婚,再度尝试改变对方,再失败以后,再找孩子。如果始终无法转化他人,便会充满挫折感。

    其实对于过去,对于原生家庭,如果以“学习”的眼光重新看一次,便会为自己的付出、挣扎和努力感到骄傲,因为我们已经走过,可以为自己庆幸,也可以对生命感恩。

    二、影响轮

    影响轮就是在18岁以前,任何在生育上或在生理上、情感上支持你的人。影响轮也显示那些曾经有利于你成长或者不利于你成长的那些人,他们都给你某些事物,让你对此有些反应,同时对他们彼此互动也有所反应,你也永远是他们彼此互动之中的人。 在你发展为个人的过程中,越多的人你的影响轮中,你就有越多可以依赖和越丰富的资源。

    在你周围的支持网络,也就是所谓的照顾,但是这个知识可能是有利于你的,也可能是不利于你的。影响轮中包括家庭成员住在你家的其他人或你的同住着,特殊的老师朋友想象中的游伴宠物和玩具等等。

    在画自己影响力的时候,可以这样做,把自己放在圈的中间央画圈,代表曾经影响过你的人,或事或物,画在外围加上线,让它像轮子的轮幅用线的粗细长短来代表不同的关系,比如是亲密的,疏远的,他们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在每个人加上三个形容词,有正向的,负向的。

    关于影响轮,能体验性的重塑童年的记忆。告诉我童年你最爱的食物。你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最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回忆起你很爱或很恨的一位老师之间的体验。回忆起你童年认识的一个动物。回忆起你童年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你童年认识的一个比你小的男孩和女孩。回忆起你童年的一次度假或者旅行。回忆起你第1次恋爱或迷恋上某个人。回忆起到目前为止,你生活中过得最好的日子当中的一天。回顾你的体验,了解这些对生命的影响。在成长年轮中,有一个人的行为对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下面我讲一讲这个故事。

    印象中我10岁多一点儿,某个夏天中午,我拉着一车粪,向玉米地里前进,母亲交代要把粪拉到玉米地里,给每颗玉米施肥,当时的玉米地比较松软,我用上了全身的力气 ,也无法让架子车前行。正在我进退不得,左右为难的时候,远处一位中年人,他正在干农活儿,看到我这种情形就过来帮我推架子车,当时我内心特别的感动。他助人行为一直温暖着我,激励我,40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件事,依旧感动、温暖。现在我也是一个喜欢成就别人,帮助他人的人。

    每当想起帮助我的那个中年农民,内心无比温暖、感动。他帮助我是主动的、自愿的,我想他的心情是快乐的。如果他在我的面前,我要当面对他说:特别感谢您,40多年前,您帮我在玉米地里推车,帮我解决了困难,您助人的举动温暖了我几十年,每当想起你,都特别的温暖和感激,谢谢您。如果对他说过这一番话后,内心就释然了,埋藏在心底的话说出来,让他知道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帮助一个人的行为会温暖一个人几十年,助人是可贵的品质。我们两个人的助人方式不同,他帮助我的是体力上的,我帮助别人的大多是精神上的、心灵上的。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别人苦难时主动帮一把,就会给别人带去希望和快乐。在生活中遇到助人为乐的人,心存感激,他们的爱心给人间带来了温暖和快乐。

    三、探索家庭规条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文化、规定,这些影响并约束着家庭成员。有的家庭规条可能就是暗示,并没有明文规定。

    规条有什么重要,对孩子来说,那攸关生死,因此具有强制性,不遵守规条的后果是:害怕失去被爱,害怕被遗弃,害怕自身立即死亡。下面我谈一谈家庭规条,对我自己的影响。

    比方说,小时候奶奶教导我们节约粮食。他常说:吃了不搭,扔了搭,糟蹋粮食,老天爷会惩罚的。四五十年前,物质条件很差,连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奶奶让我们节约粮食,这没有错。可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餐桌上不是不够吃,而是多的吃不完,扔掉怪可惜的。两个孩子只要吃饱了,再好的东西都不吃。我看到吃不完的饭菜扔掉怪可惜的,就算是吃饱了也会继续吃完,奶奶的教条就像利剑在头顶悬着,让我不敢浪费一粒粮食。女儿常劝我:如果把这些多余的食物吃掉,对身体健康不好,减肥也不容易,女儿认为吃掉不如扔掉。我知道吃饱,胃不舒服,对身体健康也没有好处,但是每顿饭不自觉的会吃饱。

    现在我要改变吃饭的规条,他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饮食习惯了。节约粮食是必须的,每顿饭尽可能的少做一些,多样化而不是大量化。吃饭的时候多问问胃,问他吃饱了吗?而不是强制性的把饭菜塞给他。尊重胃的感受,尊重身体,也节约了粮食,这是我以后吃饭的原则。

    母亲一直教导我们:宁可舍怀中的亲生子,不舍娘家的后代人,他还给我们讲古代出嫁姑娘保护娘家后代人的故事。在社会上有很多伏地魔,大家听说过吧。一些出嫁的姑娘,帮娘家的弟弟不惜代价。因为从小母亲就在我耳边唠叨这样的规条,所以为了孝敬父母,我要帮弟弟,帮弟弟上学,帮弟弟结婚,帮弟弟还债,帮弟弟渡过难关,不单帮弟弟,还要帮弟弟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发现,帮弟弟越多他的能力越弱,从某种方面来说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从此刻起,我决定帮助弟弟成长,不是给他多少钱,帮他解决多少问题,要让弟弟成长、成熟起来,让他有更多的责任担当。从人性的角度上来看,我们不可能不管自己的孩子,专管娘家的子孙。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不管自己的孩子是违法的,不管娘家的子孙不违法。看清这一点,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刻舟求剑停留在陈旧的观念中。

    母亲常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挣嫁时衣”。母亲这样说的目的是让我们自食其力,不要争陪嫁的物品。现实的情况是,我作为家中的老大,结婚的时候几乎没有陪嫁的物品,按照习俗,男方送的见面礼、订婚钱都补贴了家用。但是兄弟结婚的时候,全部由父母操办,他没有拿出来一分钱。在父母的观念中,男孩女孩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骨子里重男轻女。这个规条让我受益的是,女孩也要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到现在我也认可这个观点,女人不能完全依靠男人,要有自己的事业,要能够独立自主。

    母亲还常常教导我们:穿衣要朴素大方,不能描眉画眼,不让穿裙子,否则就是不正经。母亲是传统的农村妇女,他看到电影上很多坏女人大多是穿着时尚,而好女人大多是穿着朴素大方。母亲的初衷是让我做一个好女孩,好女人吧,他要求我穿着朴素大方,干净整洁。从小到大,我都是穿着朴素大方,从我记事起到我18岁都是短发,没有扎过辫子,没有穿过裙子。到现在,我依旧保持着朴素大方的传统,没有审美的能力,没有穿搭的理念,我的同事和朋友常常说我不会穿搭衣服。这怪我吗?现在我要出去买衣服,都会约上有审美能力的朋友,让他们帮我选衣服,穿搭衣服。

    母亲经常教育我们:知识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在30年前,很多的父母不愿意让孩子上学,因为供养孩子上学,家里会更穷。母亲跟其他的父母不一样,全力支持我们读书上学,母亲认为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才会有好的出路。在母亲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们姊妹5个都上过中专中师,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算是有文化的读书人吧。长大参加工作之后,我们姊妹5个都继续学习,都爱学习,这都是受母亲的影响。小时候家里有20多亩地,农活特别多,劳力少,每天干活累死累活的,觉得上学才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我当时上学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一定是好好学习,再不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活了。一次我跟久别重逢的初中同学谈论我的求学经历,他这样自嘲:怪不得我考不上学,原来我没有受过干活的苦呀,所以学习动力不强。

    我经常被父母教导:作为家中老大,要照顾弟弟妹妹。我们姊妹5个,我作为家中的老大,要负责照看弟弟妹妹,帮助他们成长。三个妹妹一个弟弟,我从给他们喂奶,到扶他们走路,再到他们上学、长大、成家,我一直照看,几多辛苦。小时候要照顾他们的吃喝拉撒,长大后要照顾他们的学习生活,成家后要照顾他们家庭的和睦和谐。人多事多,操心多,让我疲惫。兄弟妹妹长大了成家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处事方式,我的辛苦付出对他们来说不再那么急需,也不再那么重要。有时候他们会抱怨我管的事情太多,或者埋怨我不够尊重他们的选择。几年前,因为患了一场疾病,我彻底放手了,弟弟妹妹都已经长大了,他们都已为人父母,能照顾好孩子,也能照顾好自己。我老了,该歇歇了,主要把自己照顾好。

    父亲常叹息:女孩不如男孩好,男孩能顶天立地,能执掌门户。父亲是个独生子,他希望第1个孩子是男孩,遗憾的是第1个孩子是女孩儿,第2个孩子还是女孩儿。小时候父亲不止一次的对我说:如果我是个男孩,那该多好,就可以做他的左膀右臂,为他支撑门户,和他一起打天下。从父亲的话中,我知道父亲不喜欢女孩,我要像男孩坚强,要让父亲知道女孩不比男孩差。小时候我不穿裙子,也不留长发,做事吃苦耐劳,凡是男孩做的事,我都要做,都会做,我想得到父亲的认可,所以在同学、朋友的眼中,我就是一个假小子。现在我的性格中有很多男性的特征,比如豪爽,豪放,热情,大方,好客,爱交友,坚强,勇敢,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我是一位女性,以后要注意发展女性的特质,我希望以后的我既有男性的特质,也有女性的特质,还有中性的特质,我认为这样会更加的完整。

    家庭规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确实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有的规条还继续起着积极的作用,有的规条已经过时了,需要我们更改。现在我想对这些规条说:谢谢你们,亲爱的朋友,你们曾经让我受用,帮我成长,适合我的会继续留下来继续使用,不适合我的会进行调整。我相信我的生活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幸福。

    四、家庭中的基本三角关系

    孩子与父母形成三角关系,什么样的三角关系最稳定了?正三角形,也就是父母关系融洽,父亲与孩子关系融洽,母亲与孩子关系融洽。正三角形的家庭关系最融洽、最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和睦和谐。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爸爸爱孩子,孩子爱爸爸。 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融洽的,爱是流动的。这就是典型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现实生活中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家庭,要么离异,要么重组,要么争吵。在三角关系中,如果一个人与两个人关系好,另两个人的关系却不好,相当于三角形的两边正常,另一条边断裂,如果不进行修补,另一个人会逃离三角关系,导致家庭的解体。如果对一天的关系进行修补,就会形成稳定的家庭。比如说一个孩子和妈妈关系好,和爸爸关系好,但是爸爸妈妈关系不好,这个家庭也会解体。再比如爸爸与孩子关系好,与妈妈关系好,但是妈妈与孩子关系不好,如果不进行改变,孩子可能会逃离这个家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妈妈与孩子关系好,与爸爸关系好,但是孩子与爸爸关系不好,这个孩子也会逃离这个家庭。就是说在家庭三角关系中,只拥有两边,家是不够稳定的。有不少单亲家庭就是这样的状态,有的是妈妈与孩子一起生活;有的是爸爸与孩子一起生活; 还有的是爸爸妈妈一起生活,把孩子丢给老人抚养。

    次稳定的家庭状态是只有两个人关系好,只拥有一条边。要么是爸妈关系好,要么是爸爸与孩子关系好,要么是妈妈与孩子关系好,两点成一线,这形成了一个不够完整的家。

    最惨不忍睹的现状就是三角关系解体,三点各不相连,各自过各自的,在这个关系中,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这种关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中比较常见,有不少家庭,父母离异后重新组建自己的家庭,把孩子丢给了老人,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管不问。

    在三角关系中,既有夫妻关系也有亲子关系,如果父母能够处好夫妻关系又能处好亲子关系,那么这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如果家庭关系出现裂痕,需要我们做出改变,修补关系。温馨和睦的家是每个人的心灵栖息地,需要家庭的每个成员共同维护。

    修补关系的主要途径是共同参与一项活动,在活动中链接、陪伴、尊重,如果每个家庭成员感受到家的归属感,自己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那么这个家就是一个稳定的,牢不可破的温馨之家。孩子与父母互动的模式,就是他走向社会与他人的互动模式。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影响着他的一生。阿德勒有句经典名言:幸运的人用童年疗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

    最后分享一首萨提亚的小诗《我和你的目标》

    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赏你而不须批判你

    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离开你亦无须言歉疚

    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并且

    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那么

    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

    而且能彼此润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稿】聊一聊原生家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fc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