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的一位妈妈,工作很忙。为更好地照顾孩子,请婆婆过来帮忙。
不料婆婆带孩子没几天就出了差错。这位婆婆喜欢骑老年车带孩子。两三岁的孩子正是调皮的时候,一次婆婆和邻居闲聊时,孩子从车上摔了下来,鼻子出血。
下班后的妈妈听说此事,很着急愤怒,大声指责婆婆,将对方吵得眼泪直掉。
而她两岁多的女儿,则躲在房间里瑟瑟发抖,不敢吭声。
类似“孩子犯错,他人挨批”的场景,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
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样做,是在保护孩子,却没意识到:责骂他人的同时,也正在给孩子制造“替代性创伤”。
家庭中,如果孩子目睹了其他人被惩罚/虐待,尽管孩子不是被打被骂的那个,也会成为整个事件的受害者。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产生3种感觉:
内疚感
觉得受惩罚者/受虐者很可怜,甚至认为都是自己的错,才导致对方受苦。
优越感
觉得自己有特别权力,可以在犯错时免于受罚,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恐惧感
害怕自己若没有小心翼翼、乖乖听话,就会成为下一个被惩罚/虐待对象。
无论以上哪一种情形,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都不亚于孩子本人受到惩罚/虐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