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互联网经典文章记录
群体-人的社会性:群体极化?群体懈怠?群体如何做好决策?群体智能

群体-人的社会性:群体极化?群体懈怠?群体如何做好决策?群体智能

作者: 钩三点心理学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0:02 被阅读12次

    前言

          

    人是社会动物,在上个帖子中,我们探讨了减肥的方法,链接如下:https://mp.weixin.qq.com/s/5XbTkM0KKfzD4zHorACYxg,可以发现,该帖子主要针对个体行为,涉及个人的潜意识、感性、理性、习惯、目标、行为等等概念。本篇完善另外一部分,即:人的社会性。

    本篇基本是《社会心理学》第11版的群体影响(P262-P300)一章节的内容,由于笔者对这一章节的分析尤其喜欢,因此涉及大量的实验引用、结论引用。

    请读者知悉,有兴趣的童靴可以采购该书,本人极力推荐。

    群体概念

    地球上的70多亿个个体,20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万个地方性社区,2000万个经济组织,以及,约会中的恋人、一起散步的家人等等,都是群体。

    群体指的是两个或更多相互影响的人。

    本文关键信息一览

    放大器:他人在场对我们的影响,简单事情更擅长,生疏事情更生疏;

    建议:在对方做复杂事情的时候,请减少打扰,留出空间;在对方做简单的事情,请肆意!

    社会懈怠:人多未必力量大;

    建议:团队气氛要关注,OKR+KPI要能相对评价,愿景使命价值观非常重要,它们可以拎得起团队成员的精力(关于此,《人类简史》对这个话题也有类似表述,后期讲人类文化的帖子我们可能会进行引用及诠释)。

    去个性化:个体失去自我感,产生匿名感,弱化自我觉察;

    建议:当你处在一个极其嘈杂的场合或者处在传销等极具煽动性的场合,请保持自我觉察,不能丧失个性,进而与群体做出不利于社会的恶性事件,请始终保有善良。

    群体极化: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

    建议:个人及团队都要经常反思观点是否正确,行为是否合理,是否有改善空间,过去正确的,当前是否仍然正确?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先集体头脑风暴,再分组头脑风暴,然后二次汇总,这就会形成群体智能(当然公正、美丽的敌人等也必不可少);

    建议:积极有效的头脑风暴,汇总成员创意,有效抉择,对企业资源的配备影响很大,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节奏。先集体头脑风暴,确定大方向,再几天后分组讨论,强化不同想法,二次汇总,选择最佳方案。注意,此时,团队气氛,团队文化,会极大影响想法的表达。

    少数派影响:历史上的那些少数派,由于其坚持,最终影响了大多数;

    建议:在某些时候,一定要坚持想法,并且搜集事实证据,证明自己想法正确性。如果有多数派来的背叛者,将极大增强少数派的影响力。

    浅谈领导力:任务型领导、社会型领导;

    建议:任务型领导组织工作、设置规范、聚焦于目标的实现;社会型领导建立团队、调节矛盾、表达支持,当一个人无法满足两种特质时,管理团队的补位就比较关键。

    推荐电影:《十二怒汉》

    建议:该电影很有冲击力,建议观看,它会让你深刻感受到:某些情况下,你要克服万难才能坚持本心,才能做出无愧于心的决定。

    一,放大器

    群体是一个放大器,精通的事情做得更好,生疏的事情做得更坏,比如以下实验结论。

    1,相对简单熟悉的事情:

    对自行车车手进行测验,自行车手一起比赛,成绩比平时更好;

    孩子缠线速度,发现可以缠的更快;

    针对蚂蚁的实验,多个蚂蚁工作时,蚂蚁能挖掘出更多沙子;

    旁边有其他小鸡时,小鸡会吃更多谷物;

    球赛的主场优势

    2,相对复杂生疏的事情:

    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人类走迷宫速度变慢;

    有其他鹦鹉、金丝雀在场的时候,鹦鹉、金丝雀学走迷宫速度也变慢;

    有其他孩子密切关注时,被测试的孩子计算复杂数学题目更慢;

    台球选手,之前平均击中率36%,被人密切围观的时候,降低到25%;

    究竟什么时候表现更好,什么时候表现更差呢?心理学家扎荣茨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定律:唤醒能促进优势反应,但会降低劣势反应。

    原因分析:

    实验表明,部分原因来源于评价顾忌;部分来源于分心(注意他人和注意当前任务之间的注意力矛盾冲突)。

    其他的实验也表明,即使我们不存在评价顾忌或者分心,仅仅是他人纯粹在场也会引起这种效果。

    本节结论:

    复杂的事情,需要给对方空间与专注!简单的事情,请尽情与对方折腾!

    二,社会懈怠

    研究表明,人多未必力量大,会出现社会懈怠,甚至于某些人搭集体的便车!比如以下实验:

    拔河比赛时,多个人独自拉的力量加总比多个人一起拉的力量多出18%;

    6个人尽全力的叫喊或鼓掌的音量小于1个人的单独的叫喊声或鼓掌音量的3倍;

    单独评价流水线的工人,产能提高16%;

    前苏联私有土地的1%产生了总产出的27%;匈牙利,私有土地的13%产生了总产量的33.3%;

    中国上交公粮,出售余粮,之后,粮食产量以8%每年的速度暴涨,是前26年的年增长率的2.5倍;

    即:

    如果个体认为只有他们单独行动才会收到评价,那么在群体情境下,“评价顾忌”就会降低;

    如果人们无需单独为某事负责,那么个人责任被分散,所有小组成员的责任感都被分散,甚至出现“人人无责”;

    如果不管个人对群体付出多少贡献,都是平均分配,那么付出少收获多的人就等于搭了集体的便车,会滋生“寄生虫的天堂”。分配机制非常关键(关于机制问题,我们之后某期也会单独处理此话题,因为其涉及领域广泛,而且颇具科学思维)。

    除非:

    任务极具挑战性(每个人都必不可少),极具吸引力,目标物质或精神奖励极大,参与度极高,引人入胜,而且,成员之间彼此都是朋友,非常认可自己的群体(凝聚力也会提高努力程度),懈怠将有所减少!

    本节结论:

    任务目标以及愿景使命价值观、团队成员关系与气氛、参与度、物质或精神奖励,可评价如OKR或KPI的合理使用,都对群体懈怠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去个性化

    1,群体失控:匿名感引发的去个性化

    群体能产生一种兴奋感,那是一种被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吸引住的感觉。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简言之,去个性化!

    如果群体规模比较庞大或夜幕遮蔽了人们的身份,使其获得了匿名感,群体中的那份兴奋感就可能成为恶的温床,比如:

    2003年,美军抵达伊拉克之后,当地人们开始了疯狂的掠夺,大学里的电脑、椅子,医院里的床位,图书馆中的手稿,国家博物馆的珍品。一位大学院长描述:“暴徒成群地涌进来,来了50个,又走了,然后又来了一群。”

    人群里,几个人的时候,劝跳楼者珍惜生命;夜幕降临,人群庞大的时候,有时会有冷嘲热讽的人起哄;

    2001年伦敦及英国其他城市的纵火和抢劫事件;

    《蝇王》涂上颜色之后,就变成了恶魔一般;

    昏暗的灯光、带着墨镜、穿着像三K党一样(Ku Klux Klan)都会让人产生更多匿名性,测试者电击他人的程度更深,但是穿护士制服就会降低攻击性;

    网络流氓匿名隐藏于虚拟世界中,匿名特点会助长人们的卑劣与冷漠;

    万圣节,结伴的孩子们,比单独的孩子,拿糖可能性甚至于偷拿可能性,都要大1倍;

    一些部落的斗士,用油彩或面具装扮自己的身体和脸孔,使自己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的部落几乎都会对敌人施以暴行。北爱尔兰的500例暴力事件中,有206例袭击者都头戴面具、头巾或其他面部伪装物。

    结论:

    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境线索(即当前所做事情)作出回应(三K时候会更残暴、护士制服时更善良)。

    2,群体失控:某些让你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事情

    某些事情让你注意力分散,比如,集体喊叫、高歌、鼓掌或跳舞,既可以热情似火,又能减少其自我意识。还有一些,比如某些群体性质的宗教体验、团体交流等,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从中体验到强烈的积极情感以及与他人亲密无间的关系,但也要留心群体失控,信息失真。

    结论:

    有时候维持自我意识,自我感觉,反思反省十分重要,比如,遇到类似传销的场合,带上耳机或者完全发呆有时候是有必要的。

    3,弱化自我觉察

    与自我觉察有关的行为,如:

    喝酒降低自我觉察;

    镜子、相机增加自我觉察;

    小城镇的居住环境,明亮的光线,能增加自我觉察;

    醒目的醒目标签,能增加自我觉察;

    凝神静思,能增加自我觉察;

    个性化的着装,能增加自我觉察;

    个性化的房屋装修,能增加自我觉察;

    即:

    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坚信自己与众不同的人会有较强的自我觉察力。而率真、弱个性化的人,更容易不顾自己的价值观采取行动,对情境的反应将更加强烈。

    结论:

    比如,你是一个十几岁孩子的父母,在他或她参加聚会时,这句叮嘱还是有必要的:玩得开心,还有,要记住你自己的身份。

    总之,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觉察,小心去个性化。

    四,群体极化

    1,群体极化的概念:

    群体会对我们观点进行强化,在群体中的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普遍倾向。例如:

    如果陪审团倾向于赔偿损失,那么群体讨论的数额会超过平均数;

    讨论了某些人的消极印象后,会更加讨厌他们;

    学校中的学习成绩两级分化,优秀班更加优秀,落后班更落后;

    社区的群体极化,如,保守主义科泉市更保守,自由主义博尔德市更自由;

    一个不良少年的影响,远远小于2个不良少年的影响,两个少年就会产生极化现象;

    互联网的群体极化:志趣相投的团体或话题组越来越多,多数人喜欢看支持自己而非挑战自己观点的博客,这些博客多数会链接观点相近的博客,自由派链接自由派,保守派链接保守派,彼此之间的沟通就像在对着浴室里的镜子说话。值得注意的是,恐怖主义的网站从1997年的12个发展到2005年末约4700个,比所有网站增长速度还快4倍多。

    恐怖组织的群体极化,大屠杀也有群体极化现象,扎荣茨指出:这种暴力都是杀人者相互怂恿而逐步加剧的群体现象。

    《走向极端》一书中提出的以下疑问:1930年代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1960年的学生激进主义的出现?1990年代恐怖主义的扩大?共同的原理很简单: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置身于志趣相投的群体中,他们尤其可能走向极端——这就是群体极化现象。

    2,群体极化的解释

    信息影响:由于接受了事实的证据而产生的影响,涉及事实证据;

    规范影响:基于人们希望被他人接受或敬仰的愿望而产生的影响,涉及价值判断。

    比如:

    信息影响:14341名互联网参与者收听歌曲,可以随意下载,测试流行程度,而一旦披露之前的流行歌曲,发现流行的更流行,不流行的更不流行,所以,各种APP中那些流行书单、歌单、抖单,都或许有极化现象存在;

    信息影响:人一旦接受信息,就会扩大它的影响,重复的越多,越认同这些观点,事实上,仅仅对某一个观点思考几分钟也会使看法得以强化;

    规范影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在其极具影响力的“社会比较”理论中提出,我们人类希望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做出评价,为此,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比较。我们常常被“参考群体”中的人们所说服。所谓参照群体就是与我们相一致的群体。而且,当我们发现其他人和自己持有相同观点时,为了使其他人喜欢我们,我们会将观点表达的更为强烈。

    规范影响:我们都有自我服务偏差,高看自己,一旦发现其他人的想法也很优秀,我们将更加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偏好,从而维持自己的优越感;

    规范影响:教授问大家有什么疑问,没有人会做出反应,因为每个人都怕别人认为他或她是唯一一个没听懂的人。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保持沉默是害怕出丑,别人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已经听懂了教授的讲解。

    总结:

    请时时关注,我们究竟是被价值观影响还是事实证据的影响,如果是事实证据,它的可信度有多大,是被扭曲过的事实吗?尽管我们无法确切地了解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客观,尽量实事求是,最终,我们可以急速实践,加速对事实的反馈,进而推动一轮轮的高速进步!

    五,群体决策

    怎样引导群体做出最好的决策?在群体工作中,同志式的友情可以提高生产率,而且,团队精神有助于鼓舞士气。但是在决策时,紧密团结的群体可能反而不利。

    劣质群体思维(笔者也称之为群体愚昧)的温床有如下条件:

    友善的、凝聚力强的群体

    对异议的相对排斥

    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做决策的支配型领导

    1,群体愚昧的症状表现

    a, 高估群体的力量和权利:

    (1),无懈可击的错觉:日本偷袭珍珠港,尽管美军收到警告,但过分自信,蒙蔽了眼睛;

    (2),群体道义毋庸置疑:接受群体道义或利益,而忽略了伦理和道德上的其他问题;

    b, 同化想法:

    (3),合理化的借口:群体通过集体投票的方式将决策合理化来减少挑战,比起自省和重新考虑以前的决定,每个行为都变成了掩饰和合理化;

    (4),对对手的刻板印象:往往认为对手太弱小愚蠢,难以抵抗他们的计划;

    c, 追求一致性的压力:

    (5),从众压力:群体成员会抵制那些对群体的设想和计划提出疑问的人,有时候,这种抵制并不是通过讨论而是针对个人的嘲讽来实现;

    (6),自我审查(疑虑压制):由于异议让人不舒服,整个群体似乎表现出一致性,所以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疑虑压制下来。“猪湾事件”几个月之后,施莱辛格自我谴责说:“他在内阁进行的会重要会议中保持了沉默,即使提出反对意见也无济于事,我仍将被人们厌恶,这样的念头压倒了我的愧疚感”;

    (7),一致同意的错觉:不要去破坏一致性的自我潜意识压力会导致一致同意的错觉,从众的压力压制了一切异议,异议的缺乏造成了一致同意错觉;

    8),心理防御(心理卫士):有些群体会保护群体,使那些质疑群体决策效率和道义的信息不会对群体构成干扰。“猪湾事件”肯尼迪把施莱辛格叫到一旁,告诉他“不要把话题扯远了”;国务卿腊斯克隐瞒了外交和情报专家提出的反对袭击和警告;

    群体思维的各种症状表现会阻止群体成员探寻和讨论相反信息以及其他的可能性。当领导主张某种观点而整个群体又排斥异议时,群体思维可能就会产生错误的决策。

    2,对群体思维的批评

    支配型的领导方式确实和糟糕的决策相关,有时候下属会认为自己太弱小或缺乏自信,因此不敢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能做出明智决策的群体,人人都有话语权,成员关系和睦,能轮流发言;

    群体确实倾向于支持极富有挑战性的信息;

    当成员们希望从群体中获得接纳、赞许和社会认同时,他们会压抑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

    各种观点都有的群体会胜过观点类似的专家组,与想法不同的人打交道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但和令人舒心的同质群体相比,多样性群体会产生更多想法,也会激发创造力;

    在讨论中,那些群体成员共享的信息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大家不认同的信息会受到排挤,换言之,团体不会从每个成员都知道的信息受益;

    友情并不会滋生群体思维,安全而凝聚力高的群体(如家庭)会为成员提供自由的氛围来提出异议;

    凝聚力比较高的群体规范既能够导致意见统一(从而造成群体思维),也可以进行批判性分析、以避免出现群体思维;

    而一个组织严密的学术团体彼此分享手稿时,他们想要的就是批评,在自由的氛围中,团结还能提高团队工作的效率;

    真理产生于朋友间的辩论。——哲学家休谟

    3,预防群体思维

    坚持公正不偏——不偏向任何立场。在群体讨论开始时不要让成员声明自己的立场,因为这样会妨碍信息共享,导致决策的质量降低;

    鼓励魔鬼提出立场——鼓励批评性评价。设置一个魔鬼代言人,如果能有一个真正的反对者就更好了,这会刺激原来的想法并使群体对反对意见持开放态度;

    分组然后一起讨论作出决策——有时可以将群体划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再重组在一起表达不同的意见;

    寻求外部力量的投入——欢迎局外的专家、伙伴提供批评;

    在执行决定之前召开第二次会议——在实施之前,召开被称为“第二次机会”的会议,让大家畅所欲言。

    采用上述步骤,群体决策可能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但最终证明会更少犯错也更有效。

    4,群体问题的解决

    做复杂的题目,6个人有2个人做对,那么2/3的时候,他们都能说服其他人。但如果最初只有一个人正确,那这作为少数派的一个人几乎有3/4的时候都不能说服其他人。遇到棘手的逻辑问题时,三个、四个或者是五个人又比两个人能更好的说服他人;

    几个人的相互碰撞可以使群体避免某些认知偏见并且产生出一些高质量的点子。在科学领域,不同观点的人合作的好处导致越来越多的“团队科学”诞生。科学出版物的增加,尤其是那些引用率很高的文献,常常都是由多个学者合作完成;

    公众普遍认为,当头脑风暴参与者们被告知不要批评的时候,头脑风暴法才最有成效,事实恰恰相反,鼓励人们讨论不同的想法,看来能激发人们的思想使创造性思维延续到头脑风暴会议结束之后;

    研究者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单独工作的人们通常比在团队工作能产生更多的好点子。

    庞大的头脑风暴尤其缺乏效率:大群体的社会懈怠,有些人对他人的努力成果搭便车;规范影响,大群体会使成员担忧说出古怪的想法;“生产瓶颈”,等待的时候,忘记自己的想法。

    心理学家布朗和保卢斯提出了三种促进群体头脑风暴的方法:

    将群体和个体的头脑风暴相结合。他们的数据显示,先进行群体头脑风暴,再进行个体头脑风暴,比反过来进行和单独使用效果要好。在群体头脑风暴中产生了新想法后,个体可以继续思考,而不必受群体中每次只能有一个人发言所束缚。创造性工作小组通常规模较小、单独工作、成对工作、圆桌会议,交替进行;

    让小组成员通过书面互动。让小组成员用书写和阅读来代替说和听,这样也可以解决每次只能听一个人意见的矛盾。布朗和保卢斯将这种传纸条和补充想法的过程称作“头脑写作”,这可以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此外,当领导鼓励成员产生大量想法而非仅仅局限于好想法时,不仅想法会增多,好想法也会增加,因此不论头脑中出现什么样的想法,都把它写下来。

    结合电子头脑风暴。对于较大的群体而言,一个能更有效防止传统头脑风暴的口头交流发生交通阻塞的方法是:让个体利用联网的计算机来交流看法。

    总结:

    群体能比个体更正确。如果群体规模很小,或者大群体中个体的头脑风暴在群体的头脑风暴之后进行,群体也能提出更多的好想法。

    六,少数派影响

    爱默生:“所有的历史都是记录少数派甚至一个人单打独斗力量的历史。”

    哥白尼、伽利略、马丁路德金、苏珊安东尼、黑人公交车不让座的黑人妇女帕克斯,他们都属于少数派。富尔顿改良轮船的时候,被称为“富尔顿的愚行”,他回忆说:“在我的道路上从没有任何鼓励的评论、明朗的希望和温馨的祝愿”。

    不过,

    文化背景塑造我们,但我们也帮助创造并选择了这些背景;

    从众压力有时候会战胜我们更好的判断,但公然的压力会激发逆反心理,从而坚持自己的个性与自由;

    说服的力量确实很强,但我们可以通过公开承诺和预估说服的感染力来抵制被说服。

    1,想要称为少数派,请坚持以下原则:

    (1)一致性

    坚持自己立场的少数派更具有影响力。实验证明、经验也证实,不从众,特别是一直坚持不从众,结果往往很痛苦。而两个人的坚持就会更能促使多数派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激发更深刻的讨论,并提升创造力。

    (2)自信

    一致性、坚持性是自信的表现,少数派表达自信的任何行为,例如,坐在席位的上座——都会促使少数派产生自我怀疑。通过坚定有力的行为表现,少数派明显的自我支持会促使多数派重新考虑他们的立场。当事关观点而非事实时,尤其如此。

    (3)背叛多数派

    如果少数派中的某个人是从多数派中投奔过来的,那么他会比那些自始至终居于少数派的人更有说服力。内梅斯发现,一旦开始出现背叛行为,其他人常常也会仅仅跟随,产生滚雪球效应。

    总结:

    任何立场的社会影响力都取决于它的力量(坚持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气场的力量)、即时性以及支持者的数量。

    七,浅谈领导力

    1,任务型领导和社会领导

    阿蒙森形容领导就是特定个体动员、引导群体的过程。

    领导力有些是任命的,有些是非正式产生的。怎样产生好的领导往往取决于情境——领导工程队的最佳人员可能并不是销售队伍的好领导。有些人能出色地担任任务型领导——组织工作、设置规范、聚焦于目标的实现。而另一些人能出色地担任社会型领导——建立团队、调节矛盾、表达支持。

    任务型领导通常都是支配型的——如果领导能够睿智地发出指令就能很好地完成工作。由于是目标取向的,这样的领导者会将群体的注意力和努力都放在任务上。实验表明,特定的、有挑战性的目标再加上周期性的进程报告会促进高成就的实现。

    社会型领导通常具有民主风格——他们代表了权威,接纳团队成员的意见,并且像我们看到的那样,能变群体思维。很多实验表明这种领导风格有利于鼓舞士气。群体成员在参与决策时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如果对员工的任务加以控制,他们也会更受鼓舞去获取成就。

    如果能有机会在决策过程中发言,人们会对决策结果表现更积极,因此,看重群体感受并且为成就感到骄傲的人们,会在民主型领导和参与式管理下蓬勃发展。有效的领导风格更强调我们而非我,有效的领导者代表群体同一性,并负责对其进行提升和维护。

    在对印度、伊朗、中国台湾地区进行的研究,都发现在矿区、银行、政府办公室的优秀主管在任务型、社会型领导上的得分都很高。他们既主动关注工作的进展又对下述的需要也很敏感。

    研究还表明,许多实验室群体、工作团队和大型公司的有效领导者都表现除了能令少数派观点具有说服力的行为。这样的看领导者靠不懈坚持自己的目标来赢得信任。他们常常流露出自信的领导气质来赢得下属的忠诚。有效的领导者通常会对事件的理想状态拥有吸引人的愿景,尤其是当集体面临压力的时刻,他们还能用简单明晰的语言与其他人就此进行交流,并有足够的乐观精神和团队信念激发他人信服自己。占据社会统治地位、有影响力的个体似乎也都很有能力,不论他们实际上是否胜任,这是由于他们通过大量交流,表现的很有能力。

    2,转换型领导

    在对荷兰50个荷兰公司的分析中发现,在士气最高的企业里的行政总裁最能激发他们的同事“为了集体超越自身利益”这种领导风格,转变型领导——激励他人认同并承诺完成团队工作任务。转变型领导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有魅力、充满活力、自信而且外向的,他们通常会阐明他们的高标准,激励人们分享他们的愿景,并提供人际关注。在组织中,这类领导风格最经常的结果是形成参与度高、相互信任和有效率的团队。

    3,时势造英雄,合适的是最好的

    当然了,群体也会影响他们的领导者,过于偏离群体规范的领导者往往会被抵制,明智的领导者通常与多数派站在一起,并且谨慎地施加自己的影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著名的心理学家西蒙顿指出,在个别的情况下,恰当的特质与恰当的情境相匹配,可以产生出改写历史的伟大人物。当才智、技术、决心、自信和社会领导气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遇到难得的机会,那么结果就会是冠军、诺贝尔奖、或是社会革命。

    八,群体的利弊

    在群体中,我们容易被煽动,更有压力,也更紧张,在复杂任务中更易出错。沉浸在给我们提供匿名权的群体中,我们更容易虚掷光阴抑或是由于去个性化而释放出最糟糕的冲动。政治暴行、私刑、团伙暴力和恐怖分子都是群体现象。群体讨论常常会使我们的观点极化,增强种族主义和敌对主义。它还有可能压制异议,产生出导致灾难性决策的一致性群体思维。

    所有的这些都是真实的,但这只是真相的一半。另一半是,作为社会动物,我们是群居生物。就像我们的远祖一样,我们为了生活资料、支持和安全感而相互依靠。而且,当我们的个体倾向十分积极时,群体交流能使我们变得更好。在群体中,奔跑者会跑的更快,观众会笑得更大声,捐赠者会更加慷慨。在自助的群体中,人们可以增强自己戒酒、减肥和努力学习的决心。在志趣相投的群体中,人们会将自己的精神意识扩大化。有时候精神层面的真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心灵的健康,15世纪的牧师坎佩斯观察后这样说道,当人们的信念“相遇、交谈、并共同交流”时,尤其如此。 

    从群体正在扩大或放任自流的倾向出发,群体可以是非常非常好的,也可以是非常非常坏的。所以我们最好能明智而有目的地选择群体。

    最后,推荐电影:《十二怒汉》

    该电影很有冲击力,建议观看,它会让你深刻感受到:某些情况下,你要克服万难才能坚持本心,才能做出无愧于心的决定。

    —END—

    关于领导力的讨论,我们将基于《哈佛公开课·领袖心理学》,也将在后期某一篇写出来,请期待。

    另外,请积极关注本微信。涉及的话题可查看该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tzg03ktGtDNv5F99xSqRyw

    谢谢!

    请长按关注吧!野蛮的大西瓜与你一起,学习、创造、公益,享受快乐和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群体-人的社会性:群体极化?群体懈怠?群体如何做好决策?群体智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hi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