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凡
母亲在的时候,会将一年四季里的每一个时令节气都记得牢牢的,还时不时地挂在嘴边,提醒着我们。
母亲会数着日子,念叨着“立春”、“ 惊蛰”、“谷雨”等,春去夏来,又开始念叨“小满”和“芒种”……
到了暑天,母亲会把每一个“伏天”都记得一清二楚。比如,进入头伏,她会提醒我们这是入伏的第一天,饮食要清淡。
她一天一天数着,到了三伏天的时候,她会特别郑重地提醒:三伏天是最热的天气,不能喝太冰的水,还会给我们煮绿豆汤喝。
不知道是由于母亲太过操心,让我们养成了懒于操心的习惯,还是我本身对节气就不太感兴趣,直到现在,离开了日历,我还是搞不清楚节气的具体日子。
想不起来到了什么节气的时候,我就会想母亲。
这几天特别的热,天气预报最高气温已达到了34度。
已经好多年没有过这么热的天气了。但我知道,这样的高温持续不了几天的。
对于东北来说,夏天总是来得很敷衍,走得很潇洒,只有冬天,才表现出天长地久的情深。
因为短暂,所以珍贵。
我很享受坐在办公室里,什么也不做就可以汗蒸的乐趣,我也很享受身上所有的毛孔都被打开,那种通透的感觉......
夏天真好,伏天真好。
如果母亲还在,一定又会笑我:满脑子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满嘴都是稀奇古怪的疯话。
母亲就是这样,明明知道我们很不乖,却依然爱着我们,从不打骂我们。
所以从小到大,我们都不会骂人,也不会跟人动手打架。
比如像我,急眼的时候,只会搜肠刮肚、脸红脖子粗地去跟别人讲道理。
像我这样的人,在东北是很吃不开的。
因为在东北,敢说脏话,敢操家伙干架的人才吃香。当然,现在民风已经谆朴了不少,但是依然彪悍。
在我看来,这些性格特质应该也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吧。
在高寒的天气里,只有大着嗓门说话,才能吼出气势;只有拉开架式干起来才能锻炼体能,这也算是适应环境吧。
不然为什么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似乎就会变得温柔起来:
年轻人忙着谈恋爱,中年人忙着打麻将,老年人忙着跳广场舞,各司其职,各得其乐。
温暖的天气会让人的心情也愉悦起来,而春夏季节,是每一个东北人企盼的美好时光。
当然,我喜欢的夏天,是东北的夏天,不是像有些城市的高温酷暑。南方的超高温天气,我肯定会吃不消的。
记得有一年七、八月份,我去北京办事。那几天,每天都是40多度的高温。
只要一出门,汗就刷地一下子喷涌而出,额头上的汗直迷眼睛,擦汗的手绢,一会儿功夫就能拧出水来。
那是我见过最热的天气了,如果天天都是40多度,估计我也会受不了的,也许只能呆在空调房中避暑了。
我喜欢夏天,喜欢它可以打开我全身的毛孔,让我感觉呼吸通畅。
多希望自己的头脑和思路,也可以像身上的毛孔一样,全部被打通透,那样就可以尽情写出自己喜欢的文字了。
今年的夏天在东北,明年的夏天,我会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