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地中海史诗三部曲的时候就特别想买,虽然之前一点也不了解,虽然也贵得要死要死的,想到只要花一百块,往后半年的消遣时光都有着落了,还是决定买了,不过让我觉得的意外的是这书还挺薄的,没几天我就把第一部看完了。
初中学历史的时候我对两场战役有特别深的印象,一个特洛伊之战,因为木马计完成的非常漂亮,另一个是通过翻山越岭的方式,把原属于这片海域的战船运输到另一片海域的攻城战,这在军事上简直算得上天才般的设想,这场战争叫君士坦丁堡之战,也就是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实际上这场攻城争除了海战之外,还有陆战,地道战,几乎是冷兵器时代攻防演练的教科书,战争持续了近2个月,而关于战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好几个世纪,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两种信仰之间的冲突,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基督教的大本营在欧洲(这时间段美洲还没被发现),伊斯兰教的大本营在中亚,中东,两股信仰都想向对方大本营渗透,因而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桥头堡,君士坦丁堡(现在叫伊斯坦布尔)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教完美了上演了什么叫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更加强大,而基督教却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伊斯兰教的信徒很早以前是匈人,类似于游牧名族,个体很强但团队作战实力一般,而且军事思想也没那么高,直到苏丹默罕默德二世的出现,几乎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整个伊斯兰教世界的军事实力,他也个是暴君,才华横溢的暴君,有点类似于秦始皇吧。
这时期的基督教在干嘛呢?大概是在搞融合吧,君士坦丁十一世试图让东正教和天主教重新合并。1053年基督教正式分裂成东正教和天主教两个派系,此后的两个世纪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十字军东征,虽然名义上十字军东征的对象是伊斯兰教,但信仰东正教的君士坦丁堡在这过程中也收到了极大的冲击,大概这也是攘外必先安内吧。
虽然一系列的战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但真的要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时,君士坦丁十一世还是向欧洲发出了求救信号,说到底毕竟还是同根同苗。然而欧洲的教会并没有及时的做出反应,简单说你先撑着,我们开会商量商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欧洲的教会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呢?研究起来也非常有意思,财富掌握在谁的手里,谁的权力就大,这时候的商人已经积累一定的财富了,商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做生意,谁掌权不重要,何况此时的君士坦丁堡里面通商的商人各自为政,类似于殖民时期上海的租界,我只听我国家的,你别管我。生死存亡之际大家并不在同一条心上。
其次,君士坦丁堡几乎没有被攻破过,所以教会相信君士坦丁十一世可以守住。
实际上他确实有守住的机会,2000守军对抗几万人的军队,坚持了近2个月,非常不容易了,对方有攻城大炮和维系大炮工作的团队(那时候的大炮和炮弹都是消耗品,军队里从生产大炮到运输到前线轰城,有一整个团队),有专业的挖地道团队,和在气势上数量上能够压倒对方的海军。
能守住这么长的时间,除了城堡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朱斯蒂尼亚尼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的存在在军心上,在防御的工作上,犹如定海神针般,可惜后来他被炮弹击伤了,撤下不久之后城就被攻陷了。
在攻城战中,虽然默罕默德在军事才华上非常前卫,比如翻山越岭的运送战船,但海战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最后还是从陆地上攻陷城池的。战术上来说胜利的原因主要还是靠消耗战和人海战。
如果君士坦丁十一世能够等来援军,不一定会输。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思考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宗教建筑总是会比其它建筑漂亮?
俄罗斯会皈依东正教,是因为他的使者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目睹君士坦丁的加冕过程,当时的圣索菲亚教堂金碧辉煌,简直就是有钱的人的世界。
还有,在我们的古建筑中,能够用黄色琉璃瓦的建筑,除了皇宫之外,也就只有寺庙的建筑了,为什么呢?(在古代,除了皇帝和僧人可以穿黄色的衣服,其他人是没机会穿的)
我的初步理解是因为包装的需要,你想啊,当一个穿着比你好看,住的房子比你的辉煌,然后告诉你皈依我之后你也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你愿不愿意?
其次,不管是什么教都是有捐款渠道的,你随缘捐一点不多,但是经不住人多,我也曾幻想过要是每个人都给我一块钱,那我不是发了吗。
为什么基督教会分裂,伊斯兰教和其它信仰不相融合,而佛教,道教,儒教,却可以和平相处,甚至还有融合的趋势?(比如祭司礼仪,封禅大典,你觉得是佛教吧,其实它是儒教的,再比如烧香这个动作,为什么大家都可以用呢?不应该是某个教的专属吗?但在佛教和道教还没兴起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烧香了)
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但也了解到一些小知识,其实佛教也是有派别的,不过大家知道的一般都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的区别,汉传佛教还有一个别名叫大乘佛教,相应的还有一个叫小乘佛教,它是南传佛教,只在我国部分地区传播,如何简单的区别你了解的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呢?其实还蛮简单的,回答我两个问题:
1.普渡众生这个概念听过吧,是大乘佛教的,小乘佛教只能渡己不能渡人。
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听过吧,是大乘佛教的,小乘佛教只能成为罗汉,无法修炼成佛。
为什么是出身决定信仰,而不是后期的选择呢?
看书的时候有一个细节不太理解,即信仰变更,苏丹收留了一批信仰基督教的儿童,让他们信仰伊斯兰教,在他的眼里不管你信不信教,你的出身决定了你的信仰。如果把这个问题深究一下,这个结论大概只能用潜移默化来解释了。
我没有宗教信仰,但骨子里估计是信仰佛教的,因为烧香拜佛这个动作我并不排斥,会逛寺庙,会主动烧香,让大师帮忙解个签什么的,我在烧香的时候,该鞠躬的还是会鞠躬,该闭眼的还是会闭眼,我和佛教信徒之间的区别大概就是定期与不定期之间的区别。那么在别人看来我是不是信仰佛教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