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048504/e5ed97b3d9db2d6e.jpg)
今天清明节,清晨7点钟,高二师生在国旗下整齐排列,赴东风研学活动正式启动。升国旗,唱国歌,校长讲话,登车出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8504/5f0542216bb2cbf4.jpg)
许是巧合,“东风”就是“14号”基地,我们也乘坐14号大巴。三小时后,看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标语,东风航天城就在眼前。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8504/6cd2f872dc93bbc2.jpg)
军事基地有要求,慢行,减速,不鸣号。大巴通过“东风友谊大桥”,黑河水流经桥下,继续前行到航天城卡口,看到了“听党指挥……”的红色标志,这是红色精神,也是国家意志。进入城区大门,经过航天公园,向东行再向南拐,笔直狭长的柏油公路,向荒远的南边延伸,士兵一样的高大挺拔的杨树站立道旁,高低参差的柳树扎根于远处荒漠深处,更远处有若隐若现的沙丘和荒草。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8504/fe51d2155c94156f.jpg)
大巴向南行,目标“东风卫星发射塔”。穿过茫茫戈壁,几辆“东风大力神”,来来往往的工作人员。偶见新的基地,零星的厂房,规模虽小,却精心别致。路径一处平房,进去走一圈,有工作人员出入,那是“两弹一星”放映厅。墙上是老旧图片,有过去的放映机,见证了那个年代的国防建设。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8504/04fae54cd6b5f214.jpg)
半小时后就看到了东风卫星发射塔,它又叫“功勋靶场”。走进发射架底,讲解员讲述了这里光辉的历史。高高的发射塔已经废弃了,有许多国家最早的航天发射设备,比如“三垂一远”,指垂直组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程发射,大大缩短了发射时间,提高了发射效率;比如“蒸发池”,架底一大水池,可容400吨水,火箭升空瞬间蒸发,那视频中的“白烟”,就是水蒸气。想想当年,一个个钢管、接头,都不是批量生产,没有经验可参考,却要精密安装,要无缝对接,而且手动操作,不敢有丝毫差错,真无法想象是怎样安装成功的。大家看到了实物,学到了物理知识,悟到了航天精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8504/7314722e75df8c12.jpg)
中午三点钟纪念碑前,大雪还在飞舞,真是——瑞雪到东风,天地悲山阿。纪念碑建于60年代初,重修于1988年,有聂荣臻元帅题写“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碑名,有张爱萍上将题写“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园名。在汉白玉砌成碑座,四周鲜花拥簇,师生们整齐排列,敬献花篮和鲜花,默哀致敬,学生演讲,寄托哀思。庄严肃穆。接着跟随讲解员,走近烈士陵园,依次瞻仰墓碑,园内安葬着590名烈士,有将军,有士兵,有技术人员,还有无姓名,无年月日的。一个个名字,记录他们的生平和事业的,墓碑整齐排列者,和他们生前军容和风姿一样,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在接受后人的哀悼与铭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8504/87a9b7baa39596a3.jpg)
接着走进90发射塔。由于管控严格,外人不得进入,我们在大门外听讲解员的解说。现在的大型发射都在这里,发射架设备先进,“逃逸塔”“三垂直”设备都是最先进的,曾获得建筑最高奖——鲁班奖,杨利伟就在此进入太空,这是承载中国力量的地方。我又想到,每一次成功的发射,都有许多航天人的默默奉献,也应该为无名英雄们致敬。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8504/be6a5eb12506d995.jpg)
问天阁是大家最期待的。里面很安静,偶有工作人员走动。远望,一幅巨型壁画,24位航天英雄图谱,昭示着中国载人航天的艰难历程。“杨利伟真伟大,进入太空第一人,这是人类的奇迹”,同行者又说,航天员在升旗仪式后,都会在问天阁种下一棵胡杨树,永远铭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课程组8人在阁前合影,作为后期课程研发的重要资料。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8504/15068f86231225f5.jpg)
最后走进载人航天展馆。跟随着缓步前行的人流,看到听到了许多航天发射的感人故事,最难忘两人的事迹,我记录如下:
首任基地司令孙继先,曾经“飞夺泸定桥”的英雄连长,在渡新时期的大渡河!他的“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豪言壮志,开启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从一介武夫到基地先驱,是能文能武的传奇英雄,这成长经历实在是少见。
王来烈士的事迹。1965年的一次大型试验中,一名操作手在泄除液氧时,因意外着火,引燃了旁边的骆驼刺。这是推动火箭升空的特种燃料,非同小可。24岁的王来跑过来营救,两人瞬间都变成了火人。在危急关头,他不顾一切拼命地把同事的衣服扒下来,凭着最后一口气,向着远离同事和设备的方向跑去。10米……20米……烈火在他的身上熊熊燃烧……,他成了一个火人,还摇摇晃晃地向前跑着。一步,两步,他倒下了,身后的戈壁滩留下了38只焦黑的脚印。这“38只脚印”,深深印在现场学生的心里。
这是匆忙的一天,伴随不同寻常的天气,受到了不一样的精神洗礼。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8504/938d3b9cdfdb78a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