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50多位杂文作者在青岛相聚。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尤其在最需要杂文、而杂文却日渐凋零的时候。
最需要杂文是因为杂文的批评精神,而杂文的凋零正是这种批评精神的被迫萎枯,犹如沙漠最需要水却为了保持沙漠而拒绝水。
不知道这些杂文作者有着怎样的交流,我只让《杂文月刊》编辑部主任赵永兵在座谈中引用的那段名言所深深地触动:“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会是一种罪行。”
其实,鲁迅开始的杂文传统的中断或缩竭,是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那朵“野百合花”的凋萎开始的。马克思说:“政府只听见自己的声音,它也知道它听见的只是自己的声音,但是它耽于幻觉,似乎听见的是人民的声音。而且要求人民同样耽于这种幻觉。”
那部150多万字的《古拉格群岛》是需要耐心重读的。这部书的开头引言有这样的话:“就是那些拧紧过我们手铐的手,现在却有意和解地摊开手掌说:‘别这样吗!不要翻旧帐了吧!提旧事者失一目!’然而这条谚语的下句却是:‘忘旧事者失双目!’”这部书的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一个用钢箍紧紧地箍在一起的巨大的国家矗立在世界上已经是第二个半世纪了,有的只是钢箍,但是没有法律。”
我们需要杂文,因为杂文也许能让这样的钢箍,稍稍松动一下——而松动则是回归人性与法律的开始。
作者简介:
李木生,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高级编辑。1952年生于山东济宁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诗集《翠谷》、传记《布衣孔子》、散文集《乔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阳光》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获中国散文协会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全国各种选刊、选本、大中小学读本及初、高中试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