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总结

作者: 张天福爱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2-24 21:34 被阅读261次

    我读的《国富论》,是郭大力和王亚南翻译的译本。一方面,因为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年代也比较久远(18世纪);另一方面,两位翻译家的译本(译林出版社)也相对纯正,基本属于原汁原味,很少着色,所以阅读过程比较吃力,经常需要强迫自己代入18世纪欧洲的历史语境,同时又有些已经陌生的经济学名词,要切换成现在通用的经济学名词,增加了阅读难度。不过,还是咬着牙读完了。

    接下来,我将作为一名存粹的读者,谈一谈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思考。

    古典经济学著作《国富论》

    基本印象

    英国的亚当斯密成书于1773年的《国富论》,原名叫《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本古典经济学著作,所要探究的,是个人、社会和国家实现富强的原因,和它的形态,以及发展趋势。

    《国富论》完整地阅读下来,一方面,能感受到它很强的时代烙印,书中大部分支撑素材,皆是农业社会向初级工业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它的思想穿透力和超越时代的智慧,书中的很多观点和立场,哪怕放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仍不过时,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参照意义。甚至可以说,目前的大多数经济学理论,都还没有跳出它的框架和范畴。从这点来看,它确实是当之无愧地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同时,《国富论》也带有亚当斯密极强的个人立场和主张,在英国的大学教授伦理学的背景,使得他不自觉形成了从平民(劳动者)基本利益出发的立场,因此他才有了诸多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善用自然资源、重视劳动,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克制贪婪,消灭懒惰;建立平等、自由、开放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国民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走向共同富裕。

    亚当斯密始终坚定不移地主张:劳动者(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才是创造国家财富的主力。这个立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劳动者(工农阶级)必须当家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此是后话。

    《国富论》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劳动的发展奠定了富足的基础,同时也产生了社会分工。富足和社会分工,引起了交换。交换的频繁发生,逐渐使得人类劳动的成果由自给自足的生活必需品向用于交换的商品过渡。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因商品的属性而异,因人的不同需求(使用场景)而异,很难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同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类(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凝聚了多少劳动,是可以建立衡量的。

    交换和商品的发展,催生了货币的诞生。货币本身也是商品的一种(货币来源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受供需关系影响,随价值上下波动。

    一件商品的价格,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地租、劳动者工资、利润。切换成现代经济学语言就是:生产资料成本、劳动成本、商品利润。

    社会分工,也在推动投资者(以及生产资料供给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种角色的分离。

    社会越发展,投资越大,其单位商品的利润率越低。但因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有购买能力的人群的扩大,也使得需求和市场不断扩大,利润总额有时反而是扩大的。

    追逐高额利润的本性,一方面驱使着经营者不断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料(资本)、改进生产工具,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也驱使着经营者建立垄断机制,阻断外部竞争,保障商品的利润率。

    垄断虽然保障了部分团体眼前的利益,但不利于长远发展。其一,垄断阻断了竞争,不利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也不利于推动社会分工,因此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垄断打破了供需关系的平衡,不利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良性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国富论》的下篇,重点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国家宏观政策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国家重商主义和国家重农主义(国家或地区范围的支持性垄断和压迫性垄断)、政策性补贴和特殊奖励、通商政策、殖民地开发等。

    在第四篇中,亚当斯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劳动者立场和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国家政策,必须以市场参与主体(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基本利益为出发点,建立平等、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前提下,让参与主体在平等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自由投资,自由生产,自由交易。国家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职能,便是保障市场秩序的合法、公平与公正。

    第二,国家层面,如何保障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坚强的国防,保障生产和交易的不受外来之敌侵犯,保障有序和安全;健全的司法体系,建立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制度;社会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劳动者的受教育和培训、全体国民的文化生活;国家权力体系履行职能时的必要开支,亚当斯密《国富论》在这点上写得比较少,只提到国君的开支。

    第三,国家在保障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要的经费来源从哪里来。亚当斯密提了两个渠道:税收和国债。税收在国家日常运营过程中征收;国债则是在国家处于特殊时期(比如战争时期)时运用。征税政策的制定标准如何?如何发放国债?如何保障征税的公平与公正?在征税和发放国债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不对人们的生产劳动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到的几点比较尖锐的问题。

    《国富论》的现实意义

    第一,强调劳动是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实现富足的基础。因此,如何尊重劳动者、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是“以人为本”的题中之意。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第二,社会分工催生了交易,同时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优化。同时也推动教育改革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往越来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人成为社会化大生产中越来越细化的环节;其二,个性化教育,天赋自由,越来越强调人的个性和独特性,以及创造力。

    第三,交易催生了商品化生产及货币的诞生。商品的价格由三个要素构成:地租(生产资料)、劳动者工资(劳动成本)、产品利润(剩余价值)。这三个核心要素,引发一些现实思考。在农业领域,我们国家,如何确认地权: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者的权利关系如何确认。在工业实业领域,如何处理生产资料的投资和劳动者权益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国家,公有制环境下(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利润如何分配;公有制企业该承担哪些社会公共职能?混合所有制企业,该履行哪些公共义务,该如何分配企业所得利润?在“双创”环境下,如何建立更自由更开放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投资行为,挖掘经济增长点,使其更好地驱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用各种手段,保障市场在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内容有: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保障市场的完全(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产品安全等)、有序(公平公正)、自由(反垄断、反压迫)和开放(反贸易壁垒);推动建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殖民地开发和一带一路政策)。

    《国富论》的现实思考

    第一,劳动。进入富足时代,人类的劳动,不仅包含机械的物质的生产劳动,还包含智力劳动。智力劳动在人类的劳动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智力劳动中,“人”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产主体。知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思想(梳理知识的成果)和智慧(运用科学的能力),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类开始进入智慧经济时代。

    第二,需求。《国富论》成书于农业时代向初级工业时代过渡阶段,当时主要需求是物质需求(满足生存和发展)。人类即将进入美好生活时代,人的需求更多元化,对“体验”和“价值”的需求会逐渐成为主流。需求的多元化,将会倒逼劳动和生产的多元化:服务精神和价值塑造,将是劳动者(生产者)未来要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

    第三,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交换的媒介。这句话倒过来用便是:一切可承担交换媒介的劳动产物,均有成为货币的可能。货币流通具有三个核心要素:使用价值、价值和公信力。需求的多元化会导致使用价值的多元化,使用价值的多元化也会导致价值衡量标准的多元化。这两个趋势,会导致货币形态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比特币,便是互联网世界里的货币。在多元化和去中心化的环境中,公信力将在货币流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区块链技术,有一部分,便是在货币领域中建立信用体系,它的信息和数据的加密和不可变更性,是互联网环境中,建立信用的基础。区块链引发的革命,在未来社会还将更具颠覆性——在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挖掘信用的价值。在未来,一切有信用保障的人类劳动,都将有可能承载货币功能(成为交换的媒介)。

    第四,殖民、供应链与需求环。《国富论》中,殖民地的作用有三点:扩大需求的内涵,为母国提供更多元化的生活用品和消费品;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建立新的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而这三点,都有赖于流通渠道的顺畅。在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主要是靠陆运、河运和海运。在当今时代,有形的物质性的产品,要建立广阔的市场,仍然需要依赖海陆空等渠道的疏通。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去中心化的生产模式越来越成为趋势,物理空间对生产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小,也将使得海陆空等交通运输行业的战略地位越来越低,这也是香港(空港和海港)近二十年来衰落的重要原因。进入互联网时代,无形的产品的流通,则更依赖于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通畅。生产和流通结构的变化,也催生了更深化的改革。基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产能结构的调整,建立新型的供应链和需求环,是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意。这其中有四方面的内涵:挖掘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点;根据新的市场需求,打破旧有的产能结构,催生新型的产能结构;根据新的需求和产能结构,建立新型的交易市场和规则;根据产品的特性,建立新型的产品流通渠道和机制。

    第五,影响交易发生的诸多要素中,亚当斯密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文化和价值认可对交易的影响。这和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有关,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审美需求和价值观认可,基本只在贵族阶层(至少是中产阶级)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生产和消费)中发挥作用,广大普通民众对其的参考意义微乎其微。但是,在当今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必然带有审美要素和价值观认可。建立产品的审美功能和价值观认可,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要素,会集中体现在产品的品牌形象上。品牌形象的形成和维护,需要具备几个基本要素:产品的功能与质量(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产品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心理价值)、产品的服务体系(建立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良性关系)。这代表着两个趋势:在未来,产品和服务,将互为主体——产品即服务,服务即产品;同时,人们购买产品,并不仅仅满足使用价值和享受服务过程,还在于满足心理价值。公益,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集中体现,未来的产品,一定要注入公益要素,一方面满足消费者购买过程中心理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让产品承担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第六,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中,亚当斯密所持基本立场:消费者是第一性的,产品是第二性的。产品存在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而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与产品将存在相互影响、互为主体的关系。一方面,劳动者(生产者)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塑造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或体验服务)的过程中,也在一步步被产品所塑造。而且,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塑造这一层面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比如说,不同的电脑操作系统,塑造了不同的用户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网络游戏塑造了一批批的宅男玩家;直播的盛行,塑造了一批批的网红脸和“脱衣舞女”……在整个过程中,意识流和消费者行为,是被“技术流”牵着鼻子走,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和思考能力的。这个趋势,给产品经理和消费者分别提出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对产品经理而言,他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我所设计研发的这款产品,将要塑造一批怎样的用户?我应该如何发挥产品的塑造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将其引导至一个良性的向上的状态和趋势中。对消费者而言,他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我在选择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是自由且独立的吗?那双“无形的手”,将在什么时候开始控制我?我如何不被产品所奴役,时刻保持“生而为人”的自由、灵活、健全与独立?我的自律和清醒,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证自己不受产品的控制?

    第七,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他把国民的属性大部分归类于劳动者与非劳动者,对人民群众的消费者属性不够重视。事实上,人民既是劳动者(或非劳动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或非消费者)。“饱暖思淫欲”,人的需求,会因为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富裕程度而发生变化。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没有止境,需求总是不断被开发,不断迭代。这也意味着,人类的劳动也将永无止境,其性质和内涵也将不断迭代。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每一个劳动者都要思考:我能为社会提供哪些有价值的劳动,以换取我所需?每一个消费者也将面临一个问题:这件产品或服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我的需求?我将为此付出多少的劳动成本?

    第八,国家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亚当斯密《国富论》中,从国防、司法、公共服务、意识形态等方面梳理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1、保障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安全、公平和公正;2、为生产和交易提供基础性服务;3、推动建立生产和交易过程中自由、平等和开放的市场机制;4、维护集体的价值认可和品牌形象(国君及国家意志)。综合这四点,国家或政府承担的是市场平台的维护和基础公共服务。这四项功能也对应于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平台化发展的组织。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国家层面,也应用在每一个平台化发展的单元体中。

    第九,税收和国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维护国家经济生活良性发展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税收(平时)和国债(特殊时期)。事实上,这是指相对正义的国家,还有另一种非正义的手段:掠夺。其手段,表现在殖民(经济手段)和战争(军事手段)两方面。掠夺带来的破坏性是很明显的,最深远的影响便是国家信用体系的崩塌。对内,“民心尽失”;对外,“谈虎色变”。

    更深层的思考

    一个平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上述四大功能要保障,信用体系的维护也很重要,有服务有信用,才能向用户收费(向国民收税)。国家向国民征税,也类似于平台向用户收费,需做到公平、公正和多元(包括征收内涵的多元化和支付形式的多元化),并确保不影响劳动者(用户)的生产积极性(使用积极性),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亚当斯密对于国家或政府职能的定位,多是基于私有制国家的政治形态而划定的——能源和生产资料(土地)归每一个公民所有(但不是均等地所有)。但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呢?在能源和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形态下,国家和政府的职能该如何划定呢?它一方面既是能源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负责能源和生产资料的使用和调配;同时又是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市场活动;同时又是管理者,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原本是互相矛盾的三角关系,集中于一个主体身上,该如何获得平衡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如何在顶层设计上,处理这三者的矛盾关系的?

    总结

    《国富论》揭示了人类现代经济生活的本质规律,可在阅读此书时,我们还要对应新时代的时代特征。从不同的视角追问:哪些要素是始终不变的,哪些要素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劳动的本质是始终不变的!但劳动的内涵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哪些要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或微弱,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在哪里(比如说,产品流通的渠道是一定要具备的。但海陆空等交通要素承担的流通和枢纽功能越来越微弱,而信息的渠道和通畅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产品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追问:哪些新生的事物或要素(新物种),对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哪个维度上产生了冲击。比如说,消费者和产品的关系,亚当斯密的时代,并不会意识到,产品对人的塑造作用会越来越强。比如说,伦理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的变迁和经济生活的关系,是《国富论》较少涉及的。

    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受自然环境和资源供给的约束越来越小;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受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大。

    所有这些变化,都在驱动每一个人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人性,以及人的本质需求),审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人劳动和市场活动的关系),审视人类和地球家园的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能源供给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富论》读书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mc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