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爱电影文学
读韩少功《马桥词典》:语言的张力!

读韩少功《马桥词典》:语言的张力!

作者: 张天福爱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7-10-07 13:05 被阅读192次

大年初一,接受朋友们的建议,要适当地放松一下,所以不再急着绣我没绣完的小说,而是有感而发地写一篇读后感。

语言最初的产生应该是出于交流的需要,而随着实践的推移,慢慢地就有了图腾,进而演变成了文字。文字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记录语言的可能,也就有了一部部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凝结的历史。而在我下文将要反复提到的“语言”这个词时,它所指代的不仅仅是口语,而包括了口语、图腾以及文字。

韩少功《马桥词典》

韩少功先生的这部《马桥词典》,便是以词语为单位,记录马桥人历史与文化的形成和变迁的一部奇书。一般传统的小说,都以人物或事件为主线,勾勒出一条纵向的线性的主题,使得所有的词语,句子,文章都为人物或故事服务。在他的这部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那些人物和故事都在为单纯的几个词语服务,使得这些被时间冲刷出来的词语拥有更丰满的内涵。

这是一种创作手法的创新,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和哲学观的反思和转换。这种创作手法,较为合适地展现出了语言的张力,使得作品的视野得以挣脱时间、空间以及意念的束缚,伸展到更遥远、更僻静、更难以触碰的角落。

作者以马桥为立足点,以一个个地域色彩浓重的词语作为描写对象,以小见大,喻大义于微言,揭示的却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存在与演变过程。小说中的马桥位于湖南汨罗县,在作者笔下的那个时代,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村庄。我没有条件具体考察这个地名的真伪,同时也意味着这个地名的真伪本就不重要。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地名,同时也是作者年少时作为知青插队的所在。

拥有这样一个“外来户”的身份,作者便可以用一种区别于马桥人之外的视角去打量马桥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在这些历史与文化沉淀之后呈现出来的人性与哲学。而这些历史、文化、人性、哲学,就隐藏在这一个个生动的词汇里,他用这一个个凌乱的散落的词汇作为连接点,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的流动的空间——这便是语言最集中的张力。

但是作者并不仅仅作为一个客观的记录者的身份而存在,他同时也在感受着这些词语的对自身的内化作用,同时也是一个思考者,反复观察和反思这些词汇背后的渊源和彰显的力量。

对于他这本书的评价,由于我个人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写得太专业,但最直接的感受是,我由此重视语言在历史中的地位,在生活中的凝结,在人性中的承载。

《马桥词典》与《暗示》封面!

由这本书,我也想到了语言变迁的过程。

这半年,我从海南到山东,再到北京,也从感性层面感受到了一些方言的魅力,但也开始使我有一些担忧(其实这也是“替古人担忧”)。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普通话的普及,使得很多地方的方言都在慢慢地被篡改、取代、遗失。这意味着,属于那些封闭村落的历史,将有一部分会被文明的进程冲洗掉(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的历史,是无法用图腾和文字去记录的,它只能凝结在这些语言里面);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形式都在慢慢被这些词渗透;这更意味着,随之而来的是原有的淳朴人性的扭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言变迁的速度也在加快。新生的词汇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雷人”“给力”“神马”“浮云”等夺门而出,崭露头角,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势头。而这些词,往往都昙花一现,如一缕清香,随即消失在空气中。同时,很多原有词汇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最猥琐的例子,当属“菊花”一词。

时代的车轮一直在往前滚,这种变迁是没法阻挡的。只是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语言革命下,我们能不能暂时停下来,多一些反思,多一些理性,多审查一下我们背后的历史,多专注一下我们当下的存在,再慎重地选择这场革命的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横冲直撞!横冲直撞的代价有时是很惨痛的,“文化大革命”便是一个尚在流血的例证。

由《马桥词典》,由“语言的张力”,我又联想到关于文学创作的问题。

文字的力量有时是很强大的,一本《圣经》在教化众生的同时,也不知引发了多少场战争。这正是因为文字发展到后来承载的不仅仅是记录的职能,而是演变为一种权柄,一种宣泄欲望的工具,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可供温饱,也能灼伤人。所以有责任感的先哲们对待文字的态度是很严肃的。所以,伏羲才只创八卦,而不造文字;所以,释迦摩尼才会“不著语言,不立一说,拈花微笑”;所以,孔子才会“述而不著”,极力重视教化的作用,而选择当老师;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著书立说者要假托贤哲之名,以正视听……

这正是《周易》的智慧,“亢龙有悔”。如果我们驾驭不了文字本身,就难免会导致一些灾难性的后果,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命运,也是属于智慧的遭遇。

从这个角度看,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是艰难的。他的难,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本身的艰辛,而更多的是要权衡他的创作成果对后世的影响。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束缚。他在抒发自我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读者的质疑和良心的拷问。

韩少功在乡村

这又让我想到了当下的环境。在商业浪潮的席卷之下,作家也不可避免地会被打湿衣袖,惹一屁股臊气,毕竟再怎么人格独立,再怎么有骨气,也扛不过漫无天日的饥肠辘辘。于是,我们便不那么严肃了、不那么矜持了,于是我们便不太负责任了,于是便一片乌烟瘴气了,于是连读者也不那么看得起我们了,于是最后连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了……

于是文字便慢慢丧失了它的张力,退而变成了一盒调剂,一种戏弄,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这是作家的悲哀,也是文字的耻辱,更是智慧的萎缩!

大量的篇章描绘了语言的承载与张力之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在将近结尾处,又开始慢慢地反思语言的局限与无奈了。这也是一种现状和思考,为什么拿着圣经的人会面无惧色地杀害一个无辜的人?为什么我们对一本书可以随意丢弃?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却止不住频频爆发的战争?

承载着关于语言命运的逆向思考,韩少功又马不停蹄地写了另一部小说《暗示》。这一次,他要和人们探讨的是语言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语言在特殊时代中呈现出来的“伪装”和局限。《暗示》力求带领人们如何冲破语言的迷雾,寻找存在的真相。

2011年2月于北京

相关文章

  • 读韩少功《马桥词典》:语言的张力!

    大年初一,接受朋友们的建议,要适当地放松一下,所以不再急着绣我没绣完的小说,而是有感而发地写一篇读后感。 语言最初...

  • 编一个新筐

    ——读韩少功《马桥词典》 《马桥词典》是现当代小说文体创新的一个典范。 俗话说,小说就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

  • 韩少功《马桥词典》

    进入《马桥词典》,就像穿越土匪和鬼魂的世界。在那里,“不和谐”是指“漂亮”,同性恋者是“红花爹爹”,而人不会死去,...

  • 与嘴有关的几个乡土词汇

    这篇作文受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启发,因不会写小说所以没有《马桥词典》的小说味儿,仅用记忆中的小场景来辅助解释。 一...

  • 《马桥词典》——传统小说文体的一次成功颠覆

    《马桥词典》是中国作家韩少功的一部小说,按照词典的形式,收录了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镇的115个词条,这些词汇部分...

  • 一个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评韩少功《马桥辞典》

    一个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评韩少功《马桥辞典》 文/北风来袭 《马桥辞典》是韩少功于20年前写的一部作品,多年来...

  • 0856《纸言.片羽》

    在《飞过蓝天》之后,作家韩少功的作品频频出现在我的书柜中,《报告政府》的黑色幽默,《海念》的飘逸洒脱,《马桥词典》...

  • 《马桥词典》摘录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书最有创意的地方就在于每一章都是围绕着当地(马桥)土话中的一个词来写的,在...

  • 超越一般作家的思考范围——读韩少功新书《夜深人静》

    韩少功是一位长期活跃于文坛的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爸爸爸》、《马桥词典》、《日夜书》等。他作品的风格,激烈与冷峻、抒...

  • 不是每个日子都会灿烂如花

    读完《日月书》有一段时间了。这些年断断续续读了些韩少功的东西,从早年的《爸爸爸》,到后来的《马桥词典》,还有《山南...

网友评论

  • 笔下笙花:语言是从古至今人类进步的见证,从最初的甲骨文起就证明人类势不可挡的崛起,也势必在进化和进步中占据主导。在进化和进步中语言起了主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文明进步。
    然而进化和进步必定会有历史的产生,历史则是最能呈现我们进步的跨度。
    只是时代的进步,古词或现言都是当下的趋势,它象征着兴起和发展,好比古诗和现代诗的争议,其实各有千秋。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时代的前行下紧随之,也不忘历史的长河。

本文标题:读韩少功《马桥词典》:语言的张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lj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