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母的语言》️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这本书叫作《父母的语言》。这本书,很打动了我,尤其是读到最后一章,让我决定将它要分享给大家。
在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看到孩子,都会决定孩子是如此招人喜爱。内心生发出一个感慨:谢谢上天赐予我这么珍贵的礼物,我一定要好好陪伴你、呵护你、善待你。遇到孩子正牙牙学语,每时每刻都迫不及待地想和这个世界对话,作为妈妈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配合你,为她怎样营造适合她的语言环境呢?
其实,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也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称为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早期教育的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最大化“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少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证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反而会促进大脑的发育。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3000万词汇的差距
你相信吗?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天生聪颖的孩子,更多的聪慧源自其善于沟通的父母。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在4岁前比生活在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少听了3000万词汇。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3000万个!
这么大的差距从何而来?
让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达娜·萨斯金德博士来揭晓答案吧。
达娜·萨斯金德博士致力于研究发育中的孩子早期接触的语言数量,是否会对其大脑构造和发展产生非常不同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性格塑造。本书是她30年复杂研究的结晶,书中提到我们天生拥有各种各样的潜能,但要下一番工夫才能挖掘出它们。正如每一颗种子都有潜力成长为玫瑰、牵牛花或绣球花,但最关键的一点,还得看它们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照料。大脑的发育也跟开花结果没什么两样。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依赖于适宜的环境带给它所需的养分。儿童的智力发育并不是自动发生的,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此,作为本书译者,我不得不强调,一个良好的早教语言环境并不单单只跟词汇的输入有关。在这个环境里,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出亲密的关系。这里并不是要批评不善于表达的父母,相信他们也有其他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可否认的是,语言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媒介。交谈时,人们通过它来显示自己对话题的热衷,此外,语言还可以让我们与他人建立情感的共鸣。
究竟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呢?答案尽在这本书里。在翻译本书期间,初为人母的我已经非常认真地阅读完本书的所有理念,并将其贯彻到生活中去。渐渐地,我发现良好的语言环境,不但能开发孩子智力,还能改善亲子关系!相信你也可以做到!
所以我决定完整的给大家分享这本书,不像之前的提炼分享了,因为我觉得它在每个点上,能给到大家不同的启发。
最后一章,它搬出了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大神级的人物,就是阿图·葛文德。阿图·葛文德是我们讲过的《医生的修炼》和《最好的告别》的那两本书的作者,美国的一个思想家,然后也是一个著名的医生。阿图·葛文德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叫作思想的停滞。
什么是思想的停滞呢?19世纪的时候,医学界其实有两大非常重要发现,一个是麻醉,一个是消毒。大家猜一下哪一个被更快的普及和应用?很明显是麻醉。因为在中国很古老的时候,华佗已经就做麻沸散。人们对于怎么样止疼这件事是非常重视的。但是消毒的这个工作一直到很晚,付出了特别多的代价之后,才慢慢的被人意识到。
那时候我们在很多本书里面都讲过,意大利的那个医生。他就是觉得产妇为什么总是死亡?原因是所有的医生都不洗手。医生做完了那个手术跑来做这个手术,医生不觉得洗手是很重要的事,然后提出来让大家洗手的,这个医生被人送进了疯人院,就觉得他脑子有病。就是人们为什么对于消毒这事不重视,而对于麻醉这样的事很重视?
原因很简单,因为麻醉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见。就是你每天都能看得到那些人在那儿鬼哭狼嚎,就疼得要命,挣扎,所以你得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消毒这件事看不到。你不知道为什么这些人死掉了,视觉里没有,所以这些不可见的这些东西逐渐地被人们忽略,它会形成思想的停滞,这是一个非常有洞见的想法。
那它跟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每个人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差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孩子上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以后,你会发现说怎么培养的差距这么大呢?
实际上,不可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在三岁以前。在每个孩子都非常可爱活泼,在地上蹒跚学步的时候,看起来孩子跟孩子之间没有差距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差距已经逐渐地被拉开了。这就是我们说这本书重要的原因。
你看这本书有一个宣传,它说5000本学术期刊转载,引起白宫重视的学术研究,这是一本送给父母的语言教育启蒙书。它的英文名字叫作Thirty Million Words,其实它的英文名字叫作3000万词。什么意思呢?
这个作者和一系列的科学家一起努力,发现不同的家庭当中,对于孩子在三岁以前所听到的词汇的差距量达到3000万字之多,他们最大的教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态度,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父母和孩子所说的词汇量,有3000万字的差距之多。
这3000万字包含了重复的词语,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距。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边还提到说,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我们国家的资源,比如说我们有森林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电能、水能,我们都很重视。但实际上,我们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是被大家忽略的,而这种资源是不要钱的,就是父母的语言。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意识到父母的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它能够改变我们整个国民,所有孩子的这种基本的素质,让我们这些孩子的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健康,这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对于整个国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因为它不可见、不可度量、不可买卖,所以我们觉得它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基于这两个原因,我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不要在教养孩子的方面出现思想的停滞。不要只等到孩子跟别人的学习成绩出现了差别以后,你才会去反思说我是不是应该做一些改变。
我们应该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知道怎么样做一个好的父母,那么这个差异到底有多大?我们就讲最核心的这一组数字:“13到36个月的孩子平均每小时听到的语句,脑力劳动者家庭是487句话每小时,工人阶级的家庭301句话每小时,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是178句话每小时。”父母忙于生计可能就没时间跟孩子说话,而且很多是留守儿童,放在家里边把他扔给电视这是不算的。电视上听到的和人面对面讲的是不一样的,待会儿我们来解释这为什么有很大的差别。
“3岁孩子累计听到的单词量,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是4500万个单词,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只有1300万个单词,相差了整整3200万单词。3岁孩子掌握的词汇量,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是1116个单词,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是525个单词,相差了591个单词。”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也是有着巨大的差别的,当然这是英文的单词,换算成中文可能能够稍微少一点。
那么,还有几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儿童的语言当中平均95%的词汇和父母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你就知道,你看到你的孩子怎么样说话,你就能够反思到你是怎么样说话。
如果父母每天跟孩子说话都不客气,都非常冲,都经常会偶尔蹦出一些粗话来,那么你别指望孩子变得温文尔雅,讲礼貌。如果父母能够更加注意自己跟孩子说话的这种用词,遣词造句,孩子也会变得不同。
还有就是9个月以后,这个学习差异就已经存在了。孩子长到9个月以后,孩子跟孩子之间就已经不一样。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读写水平将决定着他今后上什么样的大学。小学三年级以后这个差距就已经变得越来越大了。那么,这里的发现是从哪开始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人工耳蜗的医生,就专门给那些听力有障碍的孩子做人工耳蜗的大夫。做人工耳蜗的时候一开始很少有人意识到人工耳蜗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所以,给她带来了一个好处就是他可以非常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孩子做完了这个手术以后的进展。结果她发现,不同的孩子的进展完全不一样。
这里有两个案例,一个叫扎克的孩子他是在8个月的时候,过了他的听觉生日,你如果在网上搜索听觉生日这个词,看那个视频,你会看到特别多感动的画面。这个孩子从来没有听到过声音,他在那天植入了人工耳蜗开始听到声音的时候他所表现出惊喜,然后看着周围的人,父母全部都感动的落泪。这个在中国、在西方都有很多这样的视频,所以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他们把这个时间叫作听觉生日。
扎克大概在八个月的时候接受了他的听觉生日,开始听到了声音。后来,大概到了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医生就观察扎克,发现扎克各种话都会说,就是跟其他的孩子几乎没有差别。他上的是普通的学校,上的是普通的班级,他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没有障碍,他甚至可以跟人开玩笑、可以干吗,活得非常健康。
那么,另外一个孩子叫米歇尔,七个月的时候换上了人工耳蜗,也获得了听力。但是,再过了几年医生追踪过去看发现米歇尔去上了残疾人学校,而且在残疾人学校学语言也学的非常的缓慢,很多词汇都不会。这个大夫作为给他们俩人做手术的人,觉得怎么会这样?耳蜗没问题,大家都听到的是一样的东西,怎么可能智力发展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就到他们两个家庭里边去观察,就发现扎克的家庭在他获得了听力以后,他的妈妈和爸爸哥哥姐姐每天就在不断地跟她说话,他每天获得大量来自外部的信息。而这个米歇尔获得听力以后,没有人刻意的跟她多讲话,而且她之前是没有听力的。所以,她的语言就比别的小孩子要慢很多,这时候其他的孩子和老师又慢慢地忽略了她,她的语言接受能力变得越来越差。最后,虽然她具备着完备的听力,但她只能够去上残疾人的学校,这就是给作者带来触动的部分。
她说,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巨大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她去翻阅很多的资料,后来发现有两位科学家,一个叫贝蒂·哈特,一个叫托德·里斯利。这两个人早就做了相关的实验。他们监测了55个家庭,给这55个家庭装了很多的仪器和设备,征得他们的同意来记录他们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然后他们那个时候就已经得出了我们刚刚念过的那组数字上的差异,不同的家庭环境跟孩子所说的语言数量是最本质的区别,当然词汇遣词造句会不一样,但是更重要的是语言数量的差别。
这个差别能影响到什么呢?我们在后边会慢慢的给大家论述,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商、影响到词汇量、孩子的语言处理速度、孩子的学习能力、成功的能力和潜力。
“在一年之内,脑力劳动者家庭听到的肯定词汇是166000个,禁忌的词汇是26000个;工人家庭听到的肯定词汇是62000个,禁忌词汇36000个;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听到的肯定词汇只有26000个,禁忌词汇是57000个。”就是差别这么大。
“到了四岁的时候,脑力劳动者家庭孩子听到的词汇量,肯定词是664000个,禁忌词汇是104000个;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当中,肯定词只有104000个,禁忌词是228000个。”这些词汇逐渐地塑造了孩子们之间的差别。
那么,这里有一个理论上的原理我们必须得了解,叫神经的可塑性。大家知道我们早期的时候的语言环境将决定着每个人大脑当中所分泌的这种荷尔蒙。在婴儿时期,孩子的脑海当中就已经可以分泌压力荷尔蒙,就是皮质醇。大家知道皮质醇在我们长大了以后会导致我们的心血管疾病,会让我们压力过大或者我们得上抑郁症等等,在婴儿时期它就能够分泌皮质醇。
有一个实验听起来有点残忍,就是那个妈妈跟这个孩子聊天聊得正愉快的时候,那孩子很高兴跟妈妈互动,孩子还不会说话,很开心,这时候妈妈突然之间脸变平了,没有表情。妈妈突然没有表情看着孩子,孩子呆住了。呆住了以后,孩子就开始尝试逗妈妈,孩子开始做鬼脸想逗着妈妈笑,妈妈不动,就是脸是完全平的。所有的孩子在经过这个实验的时候都会哭,就是被妈妈没有表情的这个状态直接吓哭了。
等妈妈开始慢慢恢复和颜悦色,开始笑,要过很久这个孩子才慢慢的恢复正常,才接受了妈妈的回归。所以,妈妈跟孩子之间的互动将决定着孩子体内分泌的激素。这个面无表情实验会伤害到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
其实,这个实验,在我们听来都觉得有点残酷,你拿一个孩子来做这样的实验。但你要知道在我们的家庭当中,有多少妈妈天天在拿自己的孩子做这样的实验,有多少妈妈经常会跟孩子翻脸,不光是面无表情,有时候还会大喊大叫。因为孩子在婴儿期的时候,妈妈的焦虑程度是很重的,妈妈会觉得负担很重,有时候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但你知道当你不断地把这种压力传递给婴儿的时候,婴儿的学习能力就开始大幅地下降了。
我们要知道说我们的大脑,它不但在建立神经元连接也要断掉很多神经元连接。我们在婴儿期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大爆炸的。
你看过《超体》那个电影对吧?那个电影里,女主角吃了那些药物以后,整个大脑全部连在一块儿了。如果你的大脑神经元无限制的连接,有了那么多爆炸式的连接,你会爆掉。你承受不了那么强烈的这个复杂的那种信息的压力,你会得病,甚至会疯掉。
所以人的大脑在婴儿时期,快速大爆炸建立很多连接以后,那些经常不用的连接就会被断掉,就不要了,慢慢地就不会再长了。所以我们在上了年纪之后,学语言会非常困难。
还有一种儿童疾病,就是儿童白内障。有的孩子生下来眼睛就有白内障,有的家庭发现得早,早早的就把那个白内障摘掉了,以后孩子就有视力没有任何问题。但有的家庭发现得晚,过去没有这种普遍的筛查,所以等孩子长到挺大了才发现怎么眼睛看不见,赶紧去医院做手术,就算把白内障摘掉了,这个孩子依然看不清。原因是他的视神经长期不用,长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大脑判断可能没什么用,就把这段连接给它断掉。这就是我们说,在小时候学习的重要性原因。如果你在那个时候不学,你发现你长大了想要练习很困难。
作者讲了一个小段子特逗,说扎克伯格娶了一个中国太太,努力地学习中文,然后有一次跑到北京来访问,还见了中国的领导人。但是,虽然扎克伯格是一个已经算是学习语言的天才了,有很多语言的能力,但是他依然中文讲得不怎么样。他跟领导汇报说我们这个Facebook有10亿用户,结果被中国人听到说,我们Facebook有11个用户。10亿个用户和11个用户在扎克伯格的发音当中是混淆在一起的。因为你长大了,你已经这么大年纪了,想要把一门语言学得特别好就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所以,我们基于知道神经可塑性的这么一个原理,我们就知道孩子在小时候,父母的语言是多么的珍贵。那么,父母到底应该怎么跟孩子对话是科学的呢?这本书的核心重点叫3T原则。第一个T叫作tune in。Tune in就是共情关注。你跟孩子讲话的时候,要始终共情关注他。
什么叫共情关注?比如说很多父母会抱怨说,给你念绘本,你怎么不听呢?当我们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绘本上,妈妈怎么念他就怎么听,这不叫共情关注。你会发现,当你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孩子突然伸手去摸旁边的那个床单了。
什么叫共情关注呢?这时候你应该跟着他走说,“你看到床单了,这个叫床单,你要摸一下吗?来,摸着绘本咱们来听”,这叫共情关注。然后你给他念绘本,念到一半的时候,孩子突然指着前说“这儿”,又要念前面这个地方,“还是喜欢这个呀,来,妈妈再给你念一遍”,这叫共情关注。你要把他的情绪感觉讲出来,你要不断的帮他解释他的这种感觉,这种共情关注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快速的学习。
因为孩子那么小,他怎么可能跟着你的节奏去吃饭,去大小便,然后去学习?念绘本的时候,怎么都能够跟着你的节奏看?不可能,所以你非得让他跟着你,就给他带来焦虑带来皮质醇的分泌,最后你也生气,他也生气。
我见过很多家长跟我讲说我女儿两岁,现在叛逆得要命。两岁竟然叛逆得要命,这个时候他所需要的是我们对她共情关注。
我们是讲故事还是堆积木,看孩子的这种感觉,当他在听故事的时候跑去玩积木,你给他解释积木,这个叫积木,红色的。拿在手里看看重不重,不断地帮他解释这个世界,这是第一个原则。
共情关注当中,你完全可以用儿向的语言,就是我们过去有一些专家经常说,不要用小孩子的话跟孩子说话,用大人的说话方式跟他说话。这本书的作者说,不对,说我们就是要用那些很可爱的话,来拉臭臭,吃饭饭,喝大牛奶。为什么这些词对孩子有效呢?
孩子喜欢叠加词,孩子觉得叠加词有韵律感、好听、有意思。他会更有学习的这种欲望和动力。那具体的做法就是观察理解行动,你要不断地观察孩子的行为,理解他的行为,帮助他讲出来说,你是不是想妈妈,你希望妈妈抱对不对,这就是共情关注的做法。你要经常性地跟孩子共情关注,来描述他的状态,这是第一个T的原则。
第二个T叫作talk more,充分交流,要多说。首先是你要跟他讲述我们在发生些什么事。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妈带着我去上学,我们那时候骑很远的自行车,然后我妈一路见到什么就跟我讲什么。路边这有一棵树,那有一个狗,狗来了怎么办,然后我就跟她互动,讲那狗来了,我保护你,然后狗一来我就先吓哭了。
今天我们很多父母给孩子扔一个手机,谁给他平行讲述?没有。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东西,跟他眼前发生的世界无关,他根本没法把这件事和那件事建立起来连接,所以他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就不发达,就不建立。最重要的我们说,不能把孩子扔给手机的核心原因,就是手机既不关注也不交流也不轮流。
所以,你会发现,给孩子进行平行谈话也就是说你不断地解释孩子所发生过的事,在做什么事就跟他讲什么事。哪怕孩子坐在一边,你说妈妈现在给你做饭,你看妈妈要给大家做好吃的饭饭,然后这样给他讲,这个对孩子都是学习。因为孩子能够把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跟你的陈述联系在一起,这个叫作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的时候要有一个注意点就是少用代词。就是他、那个、这个,用代词孩子听不懂。比如说,孩子画了一幅画给你看,“妈妈,这是我画的画。”“我喜欢这个。”不对,你不喜欢这个,你应该说,“我喜欢你画的这幅画”。少用代词会让孩子学得更多。
同时,要学会脱离语境。我前面讲的都是在当下,当然解释现在这个环境。什么叫脱离语境呢?比如说我妈没有见到狗的时候,我妈会问我说:“待会要出来一只狗怎么办?”这就是脱离语境。
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也可以延伸出来讲,也可以去想象,调动孩子去想那些可能会发生,但是眼前还没有的东西。用脱离语境的方法来丰富我们跟孩子之间的谈话,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生活中的复读机,我们可以跟孩子讲很多他可以去想象的东西,然后开始语言的扩展。比如孩子说抱抱,当孩子说抱抱的时候,他只会说这么一个词,这时候父母应该怎么讲呢?你是不是累了,想让爸爸抱一抱?
你看,你把抱抱这样一个词变成了你想让爸爸抱一抱这样一个完整的语句。所以,等你说这种话说的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的孩子也会慢慢地出连贯的语句,也会出现很多让你很意外的,“然而、但是”这样的转折词他都能够学会,这就叫作语言的扩展。
所以,这是我们说的T的第二个原则,叫作充分交流。我们要尽量多地跟孩子去解释这个世界,尽量多地让孩子去延伸他的想象力。用这个平行谈话,脱离语境以及言语扩展的方式帮孩子丰富他的词汇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连接。
第三个叫作take turns,轮流谈话。这是3T的第三个T,轮流谈话。轮流谈话当中。你会发现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就是我们很多父母特别喜欢用封闭式的这个方法。跟孩子谈话,说不要动,老实点,别碰那个东西。这种话是没有轮流的,就是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这里边的因果关系。所以,如果你要制止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用因果关系说,这个炉子很烫。你想想看,如果摸这个炉子会怎么样?会烫到手,知道吗?你让他联系起来这个因果,所以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我们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很多禁忌,有很多东西不能碰,其实是孩子很好地成长。
但是,大量的家庭所用的就是特别简单,用命令的方式,命令的方式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连接。命令的词语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尝试这个世界上的东西。
那么,作者讲到这个轮流谈话之后,我们知道了3T,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
之后加了一个第四个T。这第四个T是什么?叫作turn it off,把它关了。把什么关了呢?把电视和手机关了。为什么?
因为电视和手机这样的工具虽然也能够跟孩子说话,但是它完全不三T。它三个T都没有,它叫作不关注不交流不轮流。就是电视没法关注孩子,手机没法关注孩子没法抚慰孩子。你说,将来人工智能可不可以?那看那个人工智能能够智能到什么程度。它也不会跟孩子深度的交流,它更不会跟孩子轮流说话。
孩子说的话跟电视上没关系,孩子学习一个东西对和错,他所用的方法是尝试看反应。比如说,他拿起一个小球这样扔到你脸上,你哈哈一笑,他知道这个事做对了,是对的。他打了你的脸一下,你这样不高兴,他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孩子通过你不断的给他反馈,才能够知道他所做的、所说的这些东西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合不合乎规矩,跟大家能不能够融洽,这就是他情商增长,技能提高的过程。
但是,孩子跟电视也学习。电视里边熊大熊二打来打去,孩子也在模仿也在学,没有反应,孩子不知道对和错。所以,他大脑当中建立了很多非常奇怪的,但是没有人和人之间的那种连接。
在学校里打架的孩子,你会发现,你去你去调查为什么打架。他对于别人的感受没感觉,他不知道他会疼,原因是在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互动。他从电视机里边看好像脑袋上砸了一个包不要紧。你看,那熊、大熊二不是好好的吗?过两天又好了,他根本不知道这里边是有因果关系的。
所以,这三个T的原则请大家记住,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然后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地关掉手机和电视。
你说孩子已经长大了,孩子上小学了,没有手机不可能,作业都在手机上布置的。我们说,手机和电视是科技的一个补充、食疗,就好像我们营养不足,吃一点点这个营养粉。但是,你不能指望营养粉当作主食,这就是它们的关系。它只能做很少的补充,更多的东西是来自于父母老师和孩子的互动,这里父母的作用更大。
那么,来看看这3T原则跟孩子各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我们说数学这件事。作者说,毋庸置疑,中国人的数学比美国人好很多。这是真的。爱德熊你们吃过吗?爱德熊是一个快餐连锁店,美国有一个快餐品牌叫爱德熊。爱德熊有一次针对汉堡王做了一次广告促销活动。是什么呢?
它说同样的价钱,我帮你把汉堡从四分之一磅直接升格到三分之一磅。做了这么一个广告,就是原来你花这么多钱只能买四分之一磅的汉堡,现在我给你直接升格到三分之一磅。广告打出来,打出来以后发现销量没有增长,后来不明白就去做市场调查,就问那些人说:“为啥我们把这汉堡打折了便宜了还卖不动呢?”好多美国人的回答是,四分之一比三分之一大呀,说四比三大所以四分之一比三分之一大,所以不是卖我们也卖少了吗?
真事,作者说,美国人的数学确实在全世界是落后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孩子学数学学得太晚。美国的孩子到他们大概二年级的时候,他们所学的数学的程度相当于我们中国学前班的程度,这个是差距。所以,他说学数学一定要趁早,你应该像中国人一样,你早点学数学,他脑子的数学逻辑才能建立得起来。
那父母怎么样用语言去帮孩子建立数学逻辑呢?你看,给他系扣子。来,系扣子第一颗,这是第一颗,这是第二颗,第三颗,第四颗,一颗一颗地系。每一颗跟孩子讲出这个数字。“来,给爸爸指指哪个是第二颗?”
所以,如果一个妈妈,一个爸爸愿意跟孩子在说话的过程当中就加入很多数字的概念,加入很多空间的概念,说:“这是一个圆球,对吗?你摸摸圆不圆?”“对,这是一个方块,这是一个三角形。”
我们在跟孩子平常聊天的时候,就开始灌输给他,所以,孩子在从小的时候,脑子里就开始建立了数学概念和空间概念。
过去一直有一种传统的说法说,女孩子的数学比男孩子差。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说女孩子学数学学不了,男孩子应该能够学数学。
事实证明,确实是很多男生的数学成绩比女生高,但是这不代表着男女在这件事上天赋有差异。原因在哪儿呢?他们观测了大量的家长以后发现,我们跟小女孩谈话的时候很少涉及数字和空间,就是我们在培养这个孩子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个女孩,所以每天聊的都是好不好看,颜色漂不漂亮,这个花裙子多棒。我们整天跟她聊的就是情感颜色感受,细腻的这些东西。
而跟一个小男孩聊天的时候,我们更喜欢说数数。来一个,给我跳格子,给我干吗,我们会用这种空间感,数学的语言方式跟孩子聊天,是这个东西潜移默化的培养造成了孩子长大以后数学成绩上的差异。
所以,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把女孩当女孩养,我们能够给女孩同样的这种语言的环境,让女孩子也开始建立各种各样数字和空间的概念。她长大以后数学是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很棒的数学家都是女性,所以,女孩子一样可以把数学学得好。美国人也一样可以把数学学得好。但是,因为不重视,因为之前太晚用语言带来数学概念。这是数学模块。
还有更重要的思维模式的方式。我们讲过一本书,这个作者也不断地提到很重要的一本书叫《终身成长》。终身成长就是一个人这一辈子有两种可能的思维方向,一个是固定性思维,认为没法变,这事就这样,我得不断地向别人证明我很强,他认为现在的状态是最重要的。还有一种叫成长性思维,就是现在我虽然不行,但是我可以不断的改变,出了问题我可以变得更好。
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怎么养成的呢?完全是来自于父母怎么跟孩子互动的。如果一个父母整天跟孩子讲的话都是“宝贝你真棒”、“宝贝你真有天赋”、“宝贝你真了不起”、“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音乐家”用这种肯定结果和天赋的方法跟孩子谈话,这个孩子很容易就变成一个固定性思维的人,因为他太希望得到来自天赋方面的肯定。
别人问我说:“樊老师,你讲这本书要准备多长时间?”我经常讲:“我都不怎么准备。”我说“我不怎么准备”显得很美妙,因为人们觉得获得了天赋的肯定是一件更棒的事情。
但事实上,这个并不利于我们的成长。我们应该知道说,你的能力是来自于刻意地练习,来自于一次一次的挫折和不断地打拼。我过去哪会讲这么多的话,上台讲话都浑身发抖,桌子都快踢翻了。是因为我不断地练习,参加辩论赛,在做老师,做主持人练到这样。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肯定孩子的时候说的是他的过程,说你昨天练得特别地勤奋,所以今天谈的就好了很多,这就是过程。当你能够鼓励他去了解坚持探索,不放弃这样的过程性目标的时候,这个孩子就能够逐渐地养成一个成长性思维的心态,这个会影响到孩子终身的幸福。因为我们在《终身成长》那本书里讲过,这是美德背后的美德。固定型心态和成长型心态的区别,是一个人卓越还是普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这是思维模式。
还包括自控力。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进行了30年的一个实验,让一群孩子坐在那,说等着如果能够等五分钟不吃,我会再奖励你一个棉花糖。很多孩子受不了赶紧就吃了,有的孩子就特难受拿起来闻一闻,舔一舔,有的孩子就坐着不动。
经过了30年以后,再看这些孩子的成就,你会发现那些能够坐得住的,能够不吃那个棉花糖的孩子的成就要远远高于那些直接把它放在嘴里的人,这是很著名的一个实验。
那么。这种自控力是怎么通过我们的这个语言来实现的?如果一个父母整天用命令型的语言跟孩子讲话,孩子就会丧失自控力。这就是我那天在一个地方演讲,他们就说:“樊老师你一讲起来你们家孩子培养我觉得都是故事,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这孩子不是这样,我们孩子就得盯着。”问我是不是包装了这么一个故事。
我得告诉大家说,如果你的方法是对的的话,你一定能够体会到我的感受。之所以你得盯着他,是因为你一开始就盯着他。
今天我们找到了理论依据,之前都是我的感觉,我不知道。如果一个父母总是用命令型的语言跟孩子讲话,孩子的自控力就会不断地下降。因为他不认为这些东西需要我管,因为规则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你说不要做,我就不要做了,所以,他根本不会去探索边界、不会去探索规则、不会去尝试自己掌控这件事情,所以,他的自控力就会不断地下降。
而你们也知道自控力对一个人有多么的重要,这个我们不需要再多说。所以,减少你的命令型的语言改成建议提示型。建议提示型就是你可以提建议,你可以做提示,你可以告诉他因果过程,但是你要让他自己尝试着去控制自己的人生。这时候,他的自控力才能不断地增长。这是我们说的另外一块。我说的每一块,我相信你都会觉得很重要。
接下来,还有一块叫作善良、同情、道德。这些东西也跟我们的语言有关,天哪,就是我们跟孩子说,“来帮我扫扫地”,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愿意来帮忙的孩子并不多。但是,如果这个家长跟孩子改成了说,“我希望你成为我的帮手”。当他说我希望你成为我的帮手的时候,有很多孩子愿意参与进来。
同样的道理我们跟一个人说“不要骗人”。“不要骗人”这是一组警告。另外一组警告是说“不要成为一个骗子”。哪一组效果好呢?第二组的效果要明显好过第一组。
当你用一个名词来界定这件事来做我的“帮手”,你来“帮帮我的忙”这是一个动词,“不要骗人”这是一个动词,“你不要做骗子”这是一个名词。用这样的方式来跟孩子沟通你用更多名词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孩子更容易接受这些道德的观念。
因为人们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骗子,人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帮手,所以这都是我们的语言。在我们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要学会基于行为的批评而不是基于人格的批评。当我说你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这是基于人格的批评,但是如果我们说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就叫作不负责任,这是基于事情的批评。
这都能够快速地帮助孩子建立他的道德底线,让孩子知道说善良,同情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连善良、自控力、思维模式、数学,这些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都跟3T原则有关。
各位,大家现在同不同意父母的语言是我们这个社会上非常重要的资源?这是给每一个孩子在贫穷时候的投资。所以,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可能还不是我们捐去的这些文具、篮球这样的东西。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是高质量的陪伴和系统性的符合3T规则的语言,多跟他们说说话或者多教会他们的家长去说这样的话,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大家都学会了3T的这个原则,它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日益严重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中国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在美国。你在美国会发现,好的学校特别好,差的学校令人担忧。那这种日益严重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希望说一夜之内,通过重新分配使它回归到均衡这是不可能的,也不科学,非常难以做到。
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让所有的家长能够提升意识,绝对不是什么智商的差别,或者是什么基因的差别,或者说他们太忙了,没有时间做这样的事,我们要让他们意识到,父母的语言对于孩子的各个方面都会有这样的影响,那么就会减少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让这个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非常丰富的大脑神经连接。他到了三岁的时候能够有很强的读写能力,这将决定了他将来在大学里的学术成绩。
第二个就是父母和照顾者是一切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好多人愿意花很多钱给孩子找一个学区房,租一个或者买一个学区房,但是不愿意花一点点钱来改造一下自己。你只要能够稍微拿出一点时间或者是金钱去读读书,去学习一下,就不至于等到十几岁的时候,花几十万上百万就想把孩子送去一个好学校。但你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他的大脑里边的连接已经跟别人不一样了。
而我最担忧的是什么呢?就是最需要听到这些东西的父母可能听不到这样的东西。所以,我特别恳请大家,如果你觉得这个音频对你周围的朋友有帮助,对他们可能会起到一些影响,尽量转给他们,我们会有免费期让他在免费期内把这几本重要的书一定要听了。他最起码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那么他就能够意识到说我是有机会改变的,而不是等到选学区房的时候再改变。
我有一次在车上跟一个出租司机聊天,就说教育孩子的话题。他跟我说,他的孩子多叛逆怎么怎么样。然后我就跟他说,教育孩子最重要是三岁以前。他就笑了说,三岁以前他懂个屁。他觉得三岁以前根本不用教,三岁前扔给他奶奶管,等他上学的时候我再管他。他就是以根深蒂固观念嘲讽我,说三岁以前你跟他说他也听不懂,你说这有什么用。他完全不知道三岁以前,对一个孩子来讲有多么的重要,这个是让我觉得特别无力感又特别悲哀的一件事。
第三个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打造,是来自于我们整个社会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意识到这个东西不是碰巧。不是说我碰巧好像有成长性思维。我们是小时候所受到的影响,才导致我们今天所产生的变化。
所以,回顾一下,我们知道不同的家庭,绝对不是说一定有钱的家庭说的话就多,也有很多有钱的家庭是不怎么说话的,他们没有这样的教育方法,这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这个统计数字是告诉我们,不同的家庭跟孩子互动的时候,词汇量的差别在3000万字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鸿沟。而弥补这个鸿沟不需要花钱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只需要更广泛地传播科学的结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件事情对于孩子将来长大的重要性。
而这3000万词的差别将影响到他学习数学,学习艺术,他的情商,他的沟通能力,他的终身成长的思维,他的自控力。当你抱怨孩子没有自控力,没有终身成长的思维,不愿意去努力学习数学的时候,你应该反思我们小时候跟他说过这些话没有,有没有用过3T的原则?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帮助孩子形成与他与他人对话,去了解他人,去建立丰富的神经元连接的这么一个习惯。
最后,在这儿我要提出一个呼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理念,让更多的家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我们提这个词的时候——你会发现,过去很多人反对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词非常糟糕 ,把大家搞得好焦虑,所有人在拼幼儿园。
事实上,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孩子的起跑线不是重点小学,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说话,是父母愿不愿意用更加丰富的科学的肯定的语言方式帮助孩子去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连接。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本书。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