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坚持写影评,写得多了,有几篇就在豆瓣火了。
有一个电影类中号(平均阅读大概2~3万)的编辑通过我发在豆瓣上的影评找到我,我们互加了微信。
她加了我之后先表明来意:想向我约稿。
但我们简单聊了几句就没了下文,我也不好意思去催她。
沉寂了几个月,在1月上旬,她突然找到我,试探我的近况。
我鼓起勇气告诉她,目前我全职码字。她就问我收入多少。
我总不能告诉编辑,说我全职码字一个月收入最高可达200块!
于是支支吾吾地不好意思说,后来索性就回,“基本没有收入。”
然后编辑就霸气地回道:
“这样,反正你全职做,有时间的话,给我写,常规稿件我一篇是100到200,具体看质量,但是我要的量还蛮多的;写软文是400到600,也可以更多。”
“我的量也不少,一个月5k以上问题不大,然后,你的工作量不大。”
天呐!当时我看完这段话瞬间有种被包养的喜悦。
但我立即冷静了下来,拿出“凡事有阳必有阴、有好必有坏”的批评性思维模式来:
一个月5k怎么可能工作量不大,这话让久经沙场的我闻到了“大饼”的“香味”。
况且,我会为了一两百就去写自己很可能不愿意写的东西么?!
当然会!
劳资自己写东西一个月收入高达200啊,她一篇至少就是100,干嘛不呢?
答应她的约稿我是在心里算过账的,譬如写约稿可以了解那些电影大号需要什么类型的稿子,顺带还可以赚点基础饭钱,前期不至于让自己太过不堪。
倘若真能如她所言不用花费过多的心思就能赚到一些“基础工资”,那我就正式进阶成有工作的写手了!
写的过程很痛苦,她给的电影是一部日本喜剧电影,怀旧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的意义,但我对日本的流行文化不是很了解,因此怀旧不起来。
我写的第一篇稿子是按照自己往常的思路写的,先打好一个主题框架,以散文形式的问句开头设疑,然后找电影中搞笑、共鸣的复述剧情,最后大致介绍下这部电影以及回应主题。
第一篇稿子交上去,编辑教育我:
“开头有点突兀,影评不是复述剧情,要有剧内和剧外再加上个人感受。”
我认为编辑说得在理!
不过说实话,个人感受的话我更多的是想要吐槽这部电影,。
但我注意到编辑微信号的地区设置的是日本,昵称也是用英译的日本名,于是我推测她一定非常喜欢日本。
所以我更不能从吐槽的角度写了,只能开启舔狗模式(即便自己不是特别喜欢,也没什么感悟),并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逼格。
第二篇稿子我磨了很久,做了很多心理建设才写好发给她,结果她一直没回,大概过了五六个小时,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去问她了一下。
她说她一直没来得及看。然后又没了下文。
直到,我快要忘了这回事,她才悠悠地发了句:“你这个开头呀!”讲完这句,又双缀缀没了下文。
哎,钱有多难赚,屎有多难吃。
其实编辑说得都没错,但她的态度是可以说是相当傲慢了,即便再忙也不至于忙到连交代一下的时间都没有;
就算最后感到我的文章实在过于不堪,也该说声“抱歉你的文字可能不适合我们号的风格”好结束这段尴尬的约稿。
为了写这篇超出我能力值范围的影评,我去钱塘江边走了很长时间进行自我勉励:
1.这是在提高你的写作水平,你必须过了这一关拥有基础收入才能像个写手。
2.虽然你不喜欢,但是你可以试着喜欢一下,去查查资料,用心去体会,再仔细想想特别的角度。
最终的事实证明,强扭的瓜不甜,自己没感觉的东西,写出来也没法讨编辑的欢心。
虽然这次的约稿没成功,但我总结了一些经验:
1.写约稿本质上是写文案,你得符合对方的要求。
2.这是工作,工作怎么可能让你舒舒服服的?把情怀之类的东西给扔了!
3.编辑审稿,首先是内容要符合他们公众号的风格,其次是自己对这篇文章能带来多少“效益”的判断。
关于第三点,编辑实现前者容易,后者做起来其实比较困难,而且容易和约稿作者产生分歧。
你怎么知道我写的东西你们的读者不喜欢?
之所以有这个分歧,说到底是因为我的文字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
如果我自己本身就有不少读者,那估计编辑审起我的稿时的态度都会不一样了,她不会觉得是我写得有问题,她会怀疑是不是她自己的眼光有问题。
关于约稿,我之前在文章里也吐槽过,有读者留言说,你写约稿痛苦,说明你水平还不够。
(瞎说什么大实话)
哈哈,要是鲁迅、张爱玲、萧红、金庸、钱钟书......这些人来写,不管怎么写,编辑肯定连屁都不敢放个,更别说放“空气炮”了。
所以读者说的虽然是大实话,但我不怎么爱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