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维·思想·表达

思维·思想·表达

作者: 景祥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4:45 被阅读0次

    思维·思想·表达

                            ——高二阶段阅读写作思维训练实践反思

    温景祥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这样认定课程的本质:“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所以,在高二阶段开展的“主题式阅读写作思维训练”活动,是课标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实践中,把搭建从阅读到写作的思维桥梁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联通阅读和写作,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可以通过设置语言带动语言、思想碰撞思想的思索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设计,而仅靠语文课本的主题架构与选文对于落实课标的要求往往有所不足,故而推广主题式阅读,结合时代特征与学生思维特点,编写校本教材,用一个价值体系构建一个阅读与写作的思维体系,就具有独特的教学实践价值。在当前主题式阅读研究中,尚未出现足够成熟的范例,即使有余党绪“批判性阅读”等专题研究的成果以及相应的文章编写与写作研究成果,如《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等,但都未能真正把从阅读到写作的思维过程作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故而,此次阅读写作思维训练的意义就是把关于“思考自我、思考社会、思考自然”等主题的文本进行优选整合,并配备相应写作训练题,融合“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探究。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培养思维能力,不能不依托一定的知识。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写作专题训练,我试图构建能体现核心素养要求的主题框架,并在此框架基础上编选多层次、多角度、多文体、有趣味的群文,有助于学生形成有秩序的、连续性的主动探索和深思熟虑的习惯。以下,我将从预设目标、材料主体、训练过程、情境写作等方面小结该项实践的基本思路。

    (一)预设目标

    高二阶段的阅读写作训练,可以为学生打开更为广阔思维空间,为学生确定更为综合的写作目标。也就是说,学生要在阅读写作中形成有秩序的、连续性的主动探索和深思熟虑的习惯。因而,我将向学生提出如下的要求——1、写作体现个体精神,也表达社会声音;2、写作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思想武器;3、写作需要生活阅历,也需要思想阅历;4、写作需要清晰思考,也需要文化审美。

    倡导批判性思维写作的余党绪老师在他的《说理与思辨》中这样区分“日常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依照杜威的理论,思想或观念是关于某种事物的心理上的印象,而不是实际上的存在,思维则是这类印象的连续。仔细分析上表,要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就必须在培养学生连续的反思习惯,使这种以反思为主的观念井然有序地连接,形成逻辑性强的思维习惯。而要训练思维,就必须有内容作为依托,而确定这些内容,就需要在确定主题和选定阅读材料方面下一番功夫。

    (二)材料主体

    基于以上的训练目标,就必须将思维的训练过程贯穿于阅读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就应该达到——1、知识广博、态度包容;2、逻辑清晰、思想深刻;3、系统结构、生命意识。换句话说,就是思维不能真空,必有知识作为依托,知识不能琐碎、肤浅、枯燥、偏狭。阅读无疑是最直接、最便利诱发体验的方式了,将习作有机地融入孩子的阅读中,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不仅对孩子的阅读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领,还加深了孩子对作品内涵的领悟,此时习作成为联结孩子心灵与作品灵魂的桥梁。为了让学生能够进入思想的“情景”,获得思索的乐趣,我将阅读材料以群文的形式编排,突出其主题式、多文体、有趣味的综合特点。

    我给学生编辑的《高中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中,有以下十六个主题:科技与人的思维、物理与生命意识、传统与商业文化、衣食与个性发展、住房与文化形态、教育与发展平等、情绪与生活理念、对话与思想交流、文明与社会秩序、记忆与时间思考、物化与生存竞争、名著与现代生活、边缘与多元文化、旅游与心灵回归、审美与回归古典、天才与狂者精神等。这些选文既有专题上的呼应,又有思考方式的差异,还密切联系生活,便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传统与商业文化”这个专题的文章中,包括李宏宇的《<功夫熊猫>绝不是“对了胃口”那么简单》、李晓婷的《<琅琊榜>看江湖规则》、张立华的《<弟子规>的争议》、秦燕春的《中医的“科学”》等,再结合阅读之后呈现的相应作文题:

    近年来,“读经运动”在中国勃兴,不少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进各种形式的“国学班”学习,让他们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孟子》等经典,希望孩子能在多方面受益。某少年在一读经学堂求学9年,那是一种接近清修的生活,居于深山,无电无网,与经书为伴,每天背诵十小时,然而如今19岁的他重新拿起了小学英语课本准备自考。 也有因叛逆被家长送往国学班严管并长时读背经典的人,被经典的内容震撼,感受到了经典中的美好和内心的宁静,受到了经典的启迪,从此走向更好的人生。

    学生可以很好地把阅读群文所积累的思维和思想运用到写作当中,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到的“科学知识”和“规范知识”进行构思,写出自己独特的思考。

    (三)训练过程

    有了相应的主题阅读内容,也为每个主题配备了相关的写作题目,接下来就应该思考阅读写作思维训练的具体过程了。事实上,思维并不都是快乐的,所以才会有“快乐的猪”和“痛苦的苏格拉底”这样的对比。那么,该如何激活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思维的乐趣,教会学生形成批判的习惯呢?成人礼上,校长带着学生写下“人”字,然后跟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这个时候,我让学生思考“人”字的两笔哪一笔是“道德”,哪一笔是“学问”?毒鸡汤中有文《微信拉低了中国人的智商?》,我们便思考“中国人的智商”低到什么程度,新闻评论中大赞汪涵斥资500万保护方言,我们便将之与富商收藏古董进行对照,并结合推广普通话的现实进行反思……通过持续不断地、不计方式的、不论主题的训练,将写作的思路和思维的训练点联系起来,落实“形式逻辑”、“批判思维”和“文化情境”三个方面的训练,让学生明白——文章立意的深度与生活思考的深度紧密相关,文章思路的清晰度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相关,语言表达与文段逻辑与阅读过程中的思路整理相关。

    (四)情境写作

    专题式群文阅读过程,虽然综合了各种文体,分解了不同角度,形成了不同思维层次,但要转换为提升写作能力的过程,需要在各种写作理论中寻找一种合适的思路。为此,我整合了写作研究领域的一些成果:

    综合考虑过后,我决定借用“情境写作”的理论。但与上表中的“情境作文”不同的是——高中阶段的情境写作,是思索的情境,是语言推动语言、思想碰撞思想的情境。下面以“时间与记忆”专题阅读写作训练为例进行介绍。

    我为这个专题所选的文章包括——1、戴问天的《不可尽信的丘吉尔“二战”回忆录》,2、胡念邦的《勇气都到哪儿去了》,3、冯骥才的《日历》,4、阿兰·莱特曼的《<爱因斯坦的梦>节选》。接着任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并撰写思维导图,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所选的篇目。其后,我用不同的思路引导学生进一步整理文章思想:

    这种阅读方法指引,来自《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相关理念——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掌握这种阅读方法后,提供一篇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堂上限时阅读,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永志不忘的‘国家记忆’”,恰好在前面几篇从个人意识到家族情感、从家族情感到国家立场、从国家立场到永恒时间所构建的主题之下,将家国情怀具体化,可以引导学生统合关于时间的几个主题:1、直面历史,才能获得高贵的自省与尊严;2、了解过去,才能真正开创未来;3、记住荣耀,才能明确使命,坚持斗争;4、创造记忆,才能使生命充满意义;5、分析记忆,才能清楚塑造自己的种种因素;6、铭记历史,才能关怀生命,升华民族意识。

    提供了阅读方法,并进行了具体的阅读训练,提炼了文章主旨并深化了生命认识,我顺势给出了一道作文题:

    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我国从2015年开始,确定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德国电影《缄默的迷宫》以1958年重审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为素材,深刻反思其民族的历史、良知与道德,横扫德国电影奖最佳影片等6项大奖提名。

    4月6日,清明小长假第二天,二十余名在汶川大地震中幸存的北川中学师生,先后前往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北川中学遗址,为在地震中遇难的教师和同学献花祭奠。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作为一名中学生该如何认识“苦难和记忆”这个主题?

    因为有了相应主题的阅读积累,所以很快进入了相应主题的思索情境,在写作角度上有了自己的思考,经过整理,学生主要从以下问题出发,探讨了极其深刻的话题——1.战争和地震对人类所造成的伤亡在本质上有什么相似性?2.自然灾害中那些非亲非故的死难者为何也需要陌生人的铭记?3.生者对那些非亲非故的死难者负有铭记的义务吗?4.牢记战争惨痛是否会滋生民族仇恨,为新的战争埋下祸根?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才能避免“仇恨记忆/教育”的发生及其恶果?6.普通民众对于掌握一国发展之命运的少数关键而言,其于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渺小而短暂,很难影响历史进程或改变人类命运,那么,我们作为普通民众,铭记历史/苦难的意义何在?7.有人说,“不学历史的人必定重蹈历史覆辙,然而学历史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学历史的人重蹈历史覆辙。”人们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牢记历史/苦难可以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悲剧重演,但人类发展的悲剧却总是时不时地上演,而且还往往变本加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为何还要倡导一定要牢记历史?

    虽然,每个人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思考,不过,我认为其核心之处,莫过于“思维”、“思想”与“表达”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而要突出这三者的管理,就必须以“严肃的阅读”、“自主的选材”和“透彻的理解”为基础。在阅读写作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实践去获得一种自信,这种自信包括成就面前的谦虚、批评面前的接受、激情之中的理性、责难之下的自省。这种思维的训练,是长期稳定的成熟感情、普世价值及其引导下的理性行动。

    参考文献:

    [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美]杜威,经验与自然,商务印书馆,2015年11月版。

    [英]怀特海,思维方式,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版。

    孙彧,形式逻辑与高中议论文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版。

    余党绪,说理与思辨•高中议论文写作指津,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彭小明,刘亭玉等,写作教学模式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版。

    邓彤,写作教学密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维·思想·表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vb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