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1)也。”
【注释】
(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感悟】
细读《论语》的时候,有一个发现,就是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比如有些词语的运用,直到现在还在流行。比如前些年流行的“什么都是浮云”。这个在《论语》中早就有了,“富贵于我如浮云”。今天我们要说这个词语是“成器”。小时候长辈教育我们要德才兼备,用一个词语形容就是“要成器”。对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常常说他“不成器”。比如我们熟知的成语“大器晚成”,就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指大的器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加工完成。后指能担负重任、有大才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炼,才能成功。由此可见,把人比着器已经是比较古老的比喻了。
所以,这一章还可以得出以下感想。子贡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他要了解老师的心思往往不是直接说。而是用委婉地其他方法去探求,《论语》其他地方也有相关的论述。在这一章中,子贡的探求也非常巧妙,他想知道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孔子的回答也非常绝妙,一个巧妙的比喻,言外之意,你已经成器了。听到这里,子贡还不满足。他还想知道自己在心老师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器具?孔子说你是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对话到此结束,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让我们读者去体会他的言外之意。这话在当时可能并不难理解,但是作为我们现代人应该怎么理解他呢?因为在孔子那个时代,祭祀和粮食都是一个国家最看重的,而孔子把子贡比作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言外之意就是子贡可以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后来当鲁国有难的时候,孔子让他去作为外交使者去拯救鲁国,最后子贡果然不辱使命: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