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3月4日开始,OFO抵押单车换取阿里17.66亿借款的消息传遍网络,我们现在才发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八卦,只希望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
一、17.66亿元借款的真相
股权道查到的工商登记信息显示,17.66亿元的融资系OFO向阿里系借的两笔借款,用OFO的单车进行抵押。
第一笔抵押登记于2018年2月5日,将位于北上广深四地部分区域共计4447572辆共享自行车抵押给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担保的借款为5亿元,抵押的自行车权属人为上海奥佛合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第二笔抵押登记于2018年2月12日,将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市等地部分区域的浮动共享自行车抵押给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担保的借款为12.66亿元,抵押的自行车权属人为上海奥佛合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而这部分共享自行车之前已有其他抵押。
上海奥佛合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唯一股东是OFO
(HK) Limited,戴威是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
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是蚂蚁金服100%持股的公司,井贤栋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
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则是淘宝中国控股有限公司100%持股的公司,张勇是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而抵押给天猫的自行车之前已有其他抵押,就是说OFO之前已通过抵押自行车进行其他借款了?
二、阿里为何不是成为OFO的股东而是借款?
网上报道说,ofo之所以采用抵押共享单车的方式进行融资,主要是因为可以绕开ofo的股东滴滴,不需要滴滴签字。
据有关媒体报道,早在2017年9月,ofo联合创始人杨品杰就公开表示,ofo拟进行新一轮融资,金额将超10亿美元。
2017年底,业界风传ofo的新一轮融资已经敲定,阿里领投,金额大约在10亿美元左右。还曾传出由软银领投的10亿美金级别的融资。对于资金用途,相关方同意,可用于回购主张合并的老股东的股份。
有阿里的背书,有很多投资人都表示愿意投资ofo,但这些后来都没有了下文。
媒体报道此轮融资已获多位股东的同意,但有一位股东迟迟不愿意签字,不愿意签字的股东是正在孵化共享单车平台的滴滴。
网上报道说,滴滴不签字的目的是阻扰ofo拿到阿里领投的融资,从而限制它的发展。也有报道说,滴滴希望掌握OFO的控制权,而阿里的加入影响自己在ofo的话语权。
更有媒体报道:ofo接受阿里的融资,这笔钱中的一部分就是用来洗掉滴滴在ofo的部分占股。
在OFO的融资历程中,曾因滴滴的加入而引来许多资金蜂拥而至。
而现在OFO与摩拜合并不成,OFO与滴滴的矛盾公开化,融资不顺。
而阿里入局不顺,为何还愿意给OFO提供抵押借款?
三、阿里为何愿意提供借款?
报道说,ofo接受阿里这笔钱,对ofo而言,可以联合阿里反制滴滴;同时,阿里有可能破局,迎来新的局面。
并说,ofo需要在2018年6月7日和2020年2月10日归还上述借款。
按担保法的规定,如果债务人不能按时归还借款,借款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物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物所得的价款受偿;协议不成的,抵押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就是说,如果OFO不能如期还款,可以协议把抵押的单车作价卖给阿里用于还债,或是将所抵押的单车拍卖后,用所得的钱归还阿里的借款。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OFO的估值可能会下滑,有些股东可能希望退出,阿里想成为OFO的股东或控制人更容易实现。当OFO不再值钱,滴滴还有兴趣抓着不放吗?
报道说,阿里不希望“滴滴快的合并”的案例再上演,希望拿到OFO的绝对控制权。也希望借此机会稀释滴滴的股权,并拿掉戴威的一票否决权。
可阿里也知道,ofo只是向其借力,并非投诚。ofo希望引入阿里,削弱滴滴的控制权,把它变成纯财务投资人。
根据之前的报道,2017年4月,ofo宣布获得蚂蚁金服D+轮战略投资,未透露具体的金额与占股比例。3个月后,ofo宣布完成超过7亿美元E轮融资,由阿里、弘毅投资和中信产业基金联合领投,滴滴和DST持续跟投。这次借款是阿里对ofo的第三次输血。
相关传闻说,2018年年初,朱啸虎已将金沙江在OFO的投资卖给了阿里巴巴。
又有报道说,朱啸虎是将在OFO的出资卖给阿里巴巴和滴滴两家,阿里拿了大部分额度和朱啸虎手中的董事会席位和一票否决权,滴滴只拿了一小部分额度。
股权道查到的工商登记资料显示,金沙江两家公司在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的全部出资共为10.32%,阿里系仍不是ofo工商登记的股东;而朱啸虎仍为ofo的董事,阿里系也没人进入董事会,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由于OFO有在境外注册公司,不清楚境外注册公司的股权架构或董事会结构。
四、滴滴持股25%为何能阻止OFO的融资,传说67%的绝对控制权呢?
股权道查到的工商登记资料显示,滴滴在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为25.32%,戴威的持股比例为36%。
专家说持股67%就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可其他股东都同意阿里入股后,持股比例加起来达到74.68%,为何滴滴还可以用25.32%的出资比例否决阿里的融资?
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会共有9人,其中创始团队共5名董事,戴威任董事长,另4人为薛鼎、杨品杰、于信、张巳丁;滴滴共2名董事,分别是陈熙、朱景士;另两位董事为经纬创投的肖敏和金沙江朱啸虎。
在董事会中创始团队占5/9,滴滴只占2席,并无优势,为何滴滴可以阻止阿里系的融资?
滴滴程维曾说过:每一次谈判,每一个条款都可能决定公司的生死。不要心疼钱,要找好的中介。
而创立赶集网后又创立瓜子二手车和毛豆新车网的杨浩涌也说,合同条款的妥协可能是致命的,带来的伤害可能比10%的估值还大…
也许因为程维有滴滴打仗的经历,深刻明白合同条款、控制权的重要性,所以早在投资OFO时就做了设计?
有媒体报道,金沙江退出后,在ofo董事会中,管理团队有五个席位(戴威行使全部投票权),滴滴两席,阿里一席,经纬一席。其中,戴威、滴滴、阿里、经纬都拥有一票否决权。
而阿里的进入可能威胁滴滴在ofo的地位,所以滴滴不愿意在阿里的投资协议上签字?
如果传说是真的,滴滴有一票否决权,则滴滴不同意OFO将无法接受新的股权融资。滴滴的控制权与股权比例无关,与协议或公司章程约定有关。
这就是为何阿里的10亿美元融资变成17.66亿人民币借款的缘由?
五、OFO与滴滴的恩怨情仇
在ofo过去的8轮融资中,滴滴参与了金额最高的后4轮,至持股25.32%成为仅次于创始人戴威之后的第二大股东。在滴滴入股OFO后,也引来了很多资金的跟进。
也有报道称滴滴的持股比例已达30%,股权道不清楚OFO在境外注册公司的情况,无法判断这一说法的真假。
在滴滴入股OFO的同时,2016年12月,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的架构也由戴威1人负责的执行董事,改为由前面介绍过的9人组成的董事会。
不管是执行董事1人负责还是由多人组成董事会都是很正常的架构,设1人负责的执行董事还是设多人组成的董事会,要视公司规模和股东结构而定。
但在2017年初就因此传出OFO创始团队被架空的消息,不知是有人故意误会?还是不懂专业知识的误传?
2017年3月,《中国企业家》专访戴威时他反复提到程维,他说:在战术打法上程维给我的建议很重要,毕竟滴滴打过那么多仗。
时隔三个月后,戴威说他和程维的交流越来越多,“我们很多理念很一致。比如用最快的速度一直融资,不要太纠结股权和估值,没有出现过什么分歧。”
据媒体报道,2017年7月后,原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加入ofo任执行总裁,直接向戴威汇报;滴滴还派出了市场负责人南山进入ofo负责市场;派出财务总监Leslie liu分管ofo财务部门;还有30多位滴滴系员工加入OFO。
滴滴说,“作为坚定的战略投资者,滴滴非常愿意为戴威和ofo这样的优秀创业者提供助力。付强和柳森森都是滴滴发展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的优秀管理者,相信他们丰富的管理经验能为ofo的后续发展添砖加瓦。”
而戴威说“欢迎能力强的人来到公司,大家一起来产生化学反应,带动整个公司进步。”。
对滴滴来说,帮ofo解决问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滴滴也有监督ofo的诉求。
此后双方很快在董事会层面开始出现裂痕,比如ofo要做出行的新项目,滴滴强烈反对。
2017年11月23日,媒体报道ofo的执行总裁付强与ofo创始人戴威发生争执,被戴威赶出了办公室,此后滴滴派驻ofo的三名高管已开始休假。
有报道称,戴威待人接物时表现谦和,但在重大问题上非常坚决,戴威曾利用一票否决权多次否决滴滴系管理层的建议。
2017年“架空传闻”时,《中国企业家》曾问戴威,“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而不是谁把它做成功?”
他的回答很坚决,“不。我把这件事情做成,比什么都重要。”
有投资人说,在OFO与摩拜合并事件上,几乎所有股东都支持合并,只有戴威不同意。说他把自己的权益凌驾在所有投资人的权益之上。
有投资人透露:OFO以前拼命想跟滴滴搭上关系,现在急于摆脱这种关系。
在OFO的发展初期,ofo需要滴滴的背书,也需要滴滴的投资,所以对滴滴敞开大门。
而滴滴想将ofo纳入自己的大出行布局中,由ofo来负责“两轮”与短途出行场景。
但以戴威为首ofo的创始团队并不想成为滴滴的附庸,更想自己独立发展。
有报道说,ofo和滴滴的投资条款中,有签订关于竞业禁止的条款。比如ofo不能涉足滴滴的网约车业务。
现在的ofo希望引入阿里的融资削弱滴滴的控制权,把它变成纯财务投资人。
面对ofo方面意图引入阿里资本对抗滴滴,滴滴正在孵化自己的共享单车业务。
如今的ofo,已经成为多种不同力量的博弈场:CEO戴威带领的ofo创始团队,作为第一大机构股东的滴滴,虎视眈眈的阿里,希望长期持有ofo股权的其他机构,希望短期套现的其他投资人。
注: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上的其他报道,不确定是否准确,能从他人的经历学习就好。
我们做不了追热点的快消新闻,只希望可以留下一些值得反复阅读的有价值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