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在读书会尝试OKR,结果成了PDCA

我们在读书会尝试OKR,结果成了PDCA

作者: 湖边的阿曦 | 来源:发表于2020-03-14 10:57 被阅读0次

    “ 读书要玩味,好玩又有味。 ”

    前面有了不成熟的理解——《OKR的优势是什么?它的实践原则有哪些?》,现在又有了不成熟的实践——在读书会尝试OKR。

    我们的现状

    我们读书会是个小组织,每个月一次线下活动,每次参加人数在10位左右。也是个自组织,没有管理员,没有固定组织者,只有每次活动时的临时主持者。我们也没有任何规定,一切基于个人的自我驱动及相互尊重。

    活动的内容,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个主题。

    在活动前,各自“完成准备工作”——阅读完相关书籍或收集相关信息,当然,对此没有任何要求。活动开始时,主持者会简单介绍这次活动的主旨,有新朋友来通常会有轻松愉快地自介破冰环节,让新朋友能更融入其中。然后便是围绕主题地圆桌交流,可能是你在准备工作中产生的疑惑,可能是你觉得非常棒的东西,也可能是你的奇思妙想等等,Oh,到了这个环节通常是容易跑题的,主持人将及时把我们拉回地球。

    过去一年我们举办了诸如:《杀死一只知更鸟》、《爱的艺术》、《查令十字街84号》、《原生家庭》等书籍相关的,也有「写作」的理论与实践,岁末的「辞旧迎新」等主题活动。

    对了,活动主题是怎么定的呢?通常是由当期要参加的成员“团队众筹”来的——众筹和投票都有个截止时间会更有效率,我们一般是2天有效期。

    我们的期望

    刚开始我们差点把OKR里的Objectives目标和团队方向,或者说是期望画了等号。这正是理解偏差,也忽略了OKR的周期性,还好及时刹车,纠正错误。

    但团队OKR怎么定呢?我们目前所采取的办法是“放弃”团队OKR,不设团队OKR,因为我们相当于是个虚拟的组织,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也没有要把它“做大做强”的想法,暂时没有想到合适的团队OKR。

    我们也考虑过一些如“加深讨论深度”、“学习一个新技能”等种类的团队OKR,但最终决定暂时放一放,先小步小步走。

    在一次活动期间,我们腾出时间来讨论,大家对这个小组织的期望。彼此思考交换了以下问题:

    1. 你希望中的读书会是什么样的?

    2. 你希望从读书会获得什么?

    3. 如果读书会有一个使命(愿景),你希望是什么?

    Tick-tock...⏱

    众筹的结果道出了大家的期望:良好的分享交流氛围、新识新观的获得、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促进你我的成长。最终我们以「共同成长」定为团队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跟OKR有关吗?当然,是有的。因为我们去掉了团队OKR,所以我们就直接开始制定个人OKR,那一切的行为——组织范围内的行为都将围绕这团队核心价值观展开,再结合自己兴趣和方向制定个人OKR。

    开始尝试OKR

    因为我们活动是以月为周期进行的,所以我们提倡制定OKR时是月的倍数,不过不建议超过三个月。到了每次活动时,便是我们总结和开启下一轮OKR之时,不过不会让它占用太多时间。

    0.准备工作

    一个承载工具,基本需求是要能满足记录和公示,如果还有进展跟踪、社交元素就更棒了。再者,我们这小组织没有公共储备金,所以免费也成了一个诉求 :-)

    在排除了一系列工具之后,准备用在线Excel之际,发现了一款笔记工具。如果Excel属于手动,那它顶多是半自动,而且也不是绝对免费的,不过好在不限制人数,只限制数据量。

    1.制定个人OKR

    在活动前,各自线上制定个人OKR,包括Objectives和Key Results。由于是尝试,一次一个OKR足以,都以一个月为周期。同时一个Objective建议包含2~4个Key Results,多个角度衡量同时保证目标聚焦。

    Objectives不要求是确切的、可衡量的,但Key Results必须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有时间限制的

    例如,以“我希望我的作息时间更规律”的目标,可以设立如“每天晚上23点前卧床”、“每天早上7点前起床”、“每天午餐后(工作前)午休25分钟”的关键成果。

    2.围观OKR

    花点时间大家一起聊聊各自的OKR,为什么需要这步?当自己对外公布或知道他人在围观时,可以激发人们的承诺心理和围观效应——相比于单独工作,围观能显著提升那些渴望成功的人的绩效表现。

    承诺是对人的一种约束,它鼓励人们战胜困难,实现自己决定的目标,提醒人们退却和逃避的危害,告诫人们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心理学实验证明,公开的承诺使承诺者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也有些朋友会随时关注线上的更新情况,并予以反馈。如果有良好的工具,会便捷很多。

    在群聊OKR时,积极地反馈会给本人带来更多动力和信心。若遇到不合理的,或不明确的,也可以提醒和帮助对方调整。

    3.行动步骤

    在实际执行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把KR分解更详细的行动步骤或待办事项。每一项也都是具体的、可衡量的、有时间限制的,你可以考虑以每一天为单位拆分,如此就可以形成一份每日的行动方案

    例如,以“学习英语”为目标,分出了词汇、阅读、听力、口语等关键结果,再往下分行动步骤时就到每一天完成什么。拿词汇举例,一个月背完1000个单词,平均每天就是33个?恐怕这样有些问题,到了最后一天估计第一天是啥都忘了。

    那如果是20天背+复习,加10天总复习呢?那就是每天50个新词+50个旧词,总复习时就可以一天100个,或者一天1000个复习10遍。这样词汇的行动步骤就出来了,再加上阅读、听力之类的行动步骤,最后就形成了一个以天为单位的行动方案。

    当然,以周为单位的也是可以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极富创造性的行动,有时并不能量化到每一天,它需要一些伸展的空间。但不代表它不能拥有时间

    4.更新OKR进度

    最好是在每次行动完成后就更新OKR进度,有的工具会把你完成情况通知给关心的人。像我们选用的笔记工具当然是不能了,不过它也有查看笔记全部更新情况的地方 :) 即使再没有,在群里宣告一番也是可以的。

    不断冒出大家进度更新的消息,那真是风景如画,繁花似锦呀。如此氛围,让本人有了更多动力继续推进,同样也带动一些相对滞后的小伙伴的积极性——群众同样也会带来压力

    5.承上启下

    在每次活动刚开始时,我们都会规划出一整块时间聊聊上期的OKR和下一步。总结时,每个人都是自评,3分钟之内完成,2分钟“观众”反馈——实际上往往用不了5分钟。

    以下是自评环节可以参考的问题,但不做限制:

    1.你的这次OKR是什么?完成情况如何?

    2.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3.遇到什么了困难(包括解决了没解决的)?需要什么帮助?

    4.有哪些你觉得是不错的/有意思的地方?

    5.下一次想挑战什么?

    问题的顺序是特意安排的,先抑后扬。在循环每个人结束后,还有一块群体交流的时间。

    群体交流时,重在答疑、分享和解决问题。因为大家平时线上也有交流,线下活动时间也不多,所以线下交流我们都希望更有效率。如果是遇到暂时解决不了或是有争议的问题,往往我们会先记下来,之后再交流或另找时间。

    在预计规划好的时间内完成OKR交流,然后喝口茶,进入该次活动的真正主题——也意味着下一轮OKR地开启。

    我们的OKR

    很明显,我们在尝试的过程中没有按照标准的OKR方法来,从最后结果上看,好像也不能说是OKR了,反而更像是PDCA。

    不过这项实践,让一个读书会变成了一个学习型组织,书籍成了介质的其中之一。后来我们也把Objectives目标改成了Challenges挑战,周期也从一个月放到三个月内——创造一个动画、写一个虚构故事、了解一个新行业等等。我们希望把这“游戏”变得好玩,让每一次活动都是有趣且有价值的。

    那,OKR能应用到个人自我管理上吗?Oh,谁知道呢?不如...马上试试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在读书会尝试OKR,结果成了PDCA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yi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