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原野

作者: LdVc鹰鲤风风 | 来源:发表于2023-08-11 23:59 被阅读0次

小山村的原野,干净,温和,宛如莫奈的油画。因为有此美景,于田野中背着大背篓辛苦劳作的人们,仅需远望:自然用它自己的笔刷铺就的渐变云天,淡淡的丝状薄云作为点缀放在天边,再加以几缕和煦的阳光作为整体色调的调和,以及至关重要、不可忽视的留白处的微风……便可洗尽心中烦忧,褪尽全身疲累。

小山村的原野,慷慨,广阔,连刚下过雨的泥巴地,踩上去也令人舒心。这是一种超越感官的、心理上的极度舒适的感觉,这其中包含着踏实稳定的幸福感,安宁祥和的归属感,以及与世无争的隐居感。站在这片土地上,让人感觉仿佛离城市的喧嚣很远很远,令人不自觉的想要深深呼吸,直到整个人融化并浸润到一个小小的空气分子当中,轻盈、自由、透亮,像是消亡了自我,然而又与万物同在。

农作很辛苦,但是很值得,不仅有装的满满的农作物口袋,还可以收获满满当当的踏实祥和的心——比大地还要踏实,比祥云还要和美。

梵高的静物

至于那些农作物,不管是二荆条,茄子,小番茄,白苦瓜等的瓜果类,还是红汉菜,红苕尖,软姜叶等等的叶菜类,都长得细小、扭曲、奇形怪状,然而都神足气满,繁茂非常——果然吸纳大自然的精气长大的孩子们就是不一样。它们未曾被施与肥料和农药,纯天然地生长;它们身形扭曲,也许只是本性使然,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是为了躲避病虫害等的侵袭;它们在这城郊一角,世外桃源般隐秘的旷达高远之境,悄悄生长,也练就了一颗高洁脱俗、不卑不亢的心。

小山村的下午,阳光总是卯足了劲儿的拥抱这片土地,因此每天下午,小山村的原野中几无人迹。与此处距离不远的一处车流之道,同样宽阔且“人迹罕至”——因为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车流。在密集车流的中央,沿着道路树立着两三列等距离排布的立柱,每一个都成“T”形,就像一只张开手掌向上托举的手臂;看似像撑天神柱那般壮观,然而它们什么都没有托住,只是徒然的伸出空空的手掌向着天空。

在接近傍晚的夏日阳光下,它们泛出微暖的杏色,然而这暖色在高远的蓝天背景下却显出无力的惨白。也许你会寄希望于轻轨列车的轨道修好,并被架上这些等待着的立柱的时候,但至少现在,它们整体显得突兀,冰冷,整齐中透着残酷,令人很难不联想到全人类灭绝之后的遗迹;那晴空的蔚蓝,借由每只故作深沉的“手掌”中,草丛一般支楞着的杂线头的点缀,非但不像小山村的天空那样淡泊高远,令人心旷神怡,反倒给人一种人工智能已然完全替代了人类,用冰冷的算法统筹世界的错觉……这比圆明园的遗址看起来更加触目惊心,让人再次感受到沧海桑田的无情,虚无便从中诞生了。

小山村的原野,本来无一物,一开始也是一样虚无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之后的发展趋势和风格走向,完全取决于人们向其中播撒的是什么样的种子。小山村的原野很幸运的被播撒了能够自发向上生长的、有生命力的种子,因此这整个空间便有了灵性,能够与自然同悲喜,共生灭。预修轻轨的高速路段被播散了轻轨支柱这样无变化无生命的种子,不能与自然同生灭。要想延续它的存在,还需人类额外投入非常多的生命力。也许是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它符合自然的规律,因为自然也是不断变化的;永恒的事物只有两个,一是运动,一是变化,不信你看宇宙;反之亦然,变化才能永恒;更确切的说,变化即是永恒。

相关文章

  • 题图诗

    朝阳照耀小山村, 原野秋色映眼帘。 赤橙黄绿青蓝紫, 一对白鹭上蓝天。 注:第一、二句诗和照片都来自乐新。

  • 原野

    在我湖南的老家不远处,便是桃花源刘子骥去过,你我也似曾去过 君山茁壮的湘竹刀劈斧凿便成了篱笆求田问舍,植树栽花不管...

  • 原野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村边的小溪,那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夏天。 刚没过膝盖的水,扑腾在手中的鱼,虾,都是孩时...

  • 原野

    一路向北 阳光穿透云的情思 于是郊野多了一袭梦的衣裳 若隐如现 秋 如豆蔻少女 挥发着季节的美丽 这片蓬勃的秋野 ...

  • 原野

  • 原野

    狂风怒吼不止,叫嚣着。 远处裂开了一道缺口。 人们争先恐后的爬进来。 不,我们不要被奴役。 草猎猎作响,一切都变得...

  • 原野

    铅笔速写

  • 原野

    疲惫的芦苇和三月的青草在所有惯性的思绪里去描绘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人类披上的树叶是秋日低落的影子行走的腿,行走的宇...

  • 原野

    一望无际 天高地阔 不管是越车 还是赛马 都是值得去的好地方 人只有在原野中 才能真正体会身体的灵动 精神的洒脱 ...

  • 原野

    仍旧是无法言喻的忧伤,恰像是多情的青春儿郎,准备着故弄玄虚,无病呻吟,谁曾料想得到, 忽然撞见着那头恶魔,真真正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山村的原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cx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