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章鱼桶
逆流而上(上)序:
我记得,《刺客聂隐娘》,是在我艺考前备战的一个秋日,悄然登陆圈子内人们的话题的。那时还沉不住气的我,看完后跟我老师大骂此片,说侯孝贤连讲故事都做不到,意境很到位,剧情一塌糊涂到不知所云。老师没有反驳我,她只是有点忧伤的感慨了几句文艺片在内地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
文艺片的空间越来越小了,这连纯看热闹的外行都能在中国的市场上咂摸出来,虽然不是所有导演都愿意让自己的作品屈服于资本的指挥,但真要拍艺术品一样的电影,结果又落得圈内人叫好圈外人不叫座,久而久之唯有尴尬二字。冯小刚拍《1942》前就知道不会卖座,提前和华谊商量好了就允许自己浪一回,果不其然票房惨淡,事后又赶紧拍了《私人订制》替东家挽回损失。大公司允许大导演在拍了十部商业片后来一部自己想拍的怡怡情,那小导演呢?
在我正式引出今天想谈的那部文艺片与它背后的小导演前,请允许我再多说几句国外的文艺片的情况。《寻找小糖人》,人物传记片,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引起大波澜的前因后果,极文艺,赞助一分没有剧组就导演一人。开拍前导演光走访查询司考就用了2年多,拍摄最后三分之一的内容时惨到租不起摄像设备,导演拿着自己的iPhone勉强录完。就是这样一部成本低到吓人的电影,拿到了2012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市场口碑爆棚。我不是非要把国内国外比个高低出来,只是陈述事实,希望各位多多思考一下。
《逆流而上》,是今天我要说的电影的英文名字,它的中文名字要有美感的多。《长江图》,2016年中国电影界一整年能拿出的为数不多的良心之一,可惜貌似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是没什么名气,希望我这篇文章能帮帮它,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存在。
Ps:为确保本文阅读通畅,我在文中有剧透行为,包括场景剖析、点明主旨、剧情梳理,事先提醒避免误伤。顺便建议读前读后看一下电影本体,再向亲朋好友强势安利一波。
长:
新船上水七千公里
发动机不停咳嗽
我压低声音穿过温暖的县城
怕人听出心中怨恨
——上海
《长江图》,可能是今年我看过最好的一部文艺电影。
这句夸赞会不会太重了?海报上的那只银色巨熊扭头恨恨地瞪了我一眼,我这句话被吓回了肚子里。第66届柏林电影节唯一入围华语电影,最终拿下了摄影银熊奖,有这头熊稳稳地站在这部电影旁边,没人敢正面质疑片子的质量。
啊,还有,这部片子的摄影师是李屏宾,台湾出身,当过中影摄影师,圈子里宗师级别的人物。《长江图》获得金马奖最佳摄影,是他的功劳,顺带一提,这是人家第七次获奖了。侯孝贤所谓的“御用摄影师”,与许鞍华导演、王家卫导演都有过极为精彩的合作,前者是《女人四十》,后者是《花样年华》。哦对还和田壮壮导演合作过一次,那部电影叫《小城之春》。(周杰伦周先生自己的两部自导自演电影都是他主持摄像,这得是多么大面子哦!)
李老师操刀摄影工作,给这部电影带来的一处最大的优点,就是这部电影是全胶片录制的,就像它广告所宣传的一样,这很可能就是胶片电影时代最后的回响。那么到底是哪位导演,敢于支持摄影师干这么“泥古不化”的事······
导演杨超,可能没什么名气,但他其实是北电导演系97届毕业生,正统的科班出身,论辈分绝对可以算第六代导演的新锐。走入圈子近20年,确实没有什么作品,默默无闻也实属正常。而现在我们知道了,他用了十年时间来思考,用了六年来打磨,两年拍两年剪,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部《长江图》。就是不算自我反思的十年,这部电影用“十年磨一剑”来概括也绝不夸张,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在杨导身上,我算是领略到了。
所以你瞧,不要以偏概全,就在如此急功好利的中国,如此浮躁不堪的影视业,我们也还是有所谓“匠人”的存在的,不比老外境界低多少。这就是为什么我第一章的小标题要叫:长,如果没有长久的积累、长久的沉淀,亲爱的滥竽充数的导演们,还请快收了神通吧,不要再搅浑水了。
相信我,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有点哭笑不得的状态的。我哭笑不得的是原来世界上还真有人想去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什么意思?我来告诉你,想拍出电影里那种顺水而行的船舶镜头,意味着你拍摄过程中至少需要三艘船并行:主体船;拍摄船;后勤船。在四季通航繁忙无比的长江航道上,租三艘驳船长达一个季度,三船并行拍摄,有多难,我这么一点你可能就清楚了。更别提如果有拍摄失误,比如船方向不对或拍进不该拍的东西,要重拍;有时镜头要切到岸上,就得下船到岸上跟拍。业内按例是电影成片与拍摄镜头时长比例至少是1:3,夸张点的1:5、1:8的也听说过,所谓摄影剪辑对半分就是这个道理,从侧面你大概也能猜出能拿下摄影银熊奖的画面,背后是多么庞大的一堆拍摄素材,而获得这些素材又有多么难。
有一些镜头,比方说第十九天:宜昌那段镜头,绕了半圈山抬升的镜头拍摄人持火把上山,不要觉得这拍着很方便,那可是在长江边上的野山!苦思不得解的我还是专门去查了花絮访谈资料,才知道原来是往船上支了一架“抬臂”,边举着摄像机边驾驶船绕山,这才完成了这个只有十几秒的镜头。没有人影没有对话,没有显著剧情却又是故事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想方设法解决困难达成完美的作风真是让我这个懒癌患者感到汗颜。
所以说成功者成功到底有多少因素是与创意、天赋挂钩的呢?越来越多的例子都在告诉你,在成功的预备阶段,最有决定性力量的永远是埋头苦干。当然我没有把话说死,《长江图》早在剧本创作阶段,即2005年就已经入选戛纳电影节“工作室计划”,得到了相当可靠的支持。这当然也很重要,可如果没有之后十年的苦心经营,那恐怕这部戏永远都只是剧本界的一株昙花罢了。
我同学跟我建议,如果要写《长江图》,就深入一些,把去年那部豆瓣上一片骂、圈子里连连叫好的文艺片:《路边野餐》拿出来,两部电影放一起讲,顺便深入谈谈文艺片与导演的联系。我没打算听他的,这篇文章只有第一章是我打算谈些电影外的东西预热一下,剩下两章我有计划了不打算再扯别的。不过既然提到了,那我也就抛出一个问题,作为第一章的结尾,大家可以结合着就看过的电影思考一下。
所谓文艺片,到底是什么?
是在甘愿在思维的泥潭里自顾自地沉溺吗?是陶醉于自己面对微风无病呻吟的雅态吗?是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的文化苦旅式的求索吗?
你觉得文艺片到底是什么?你所理解的、你所认同的、你所叹惜的。好好思考一下吧,这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下一章我要抛开这些题外话来谈电影本身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