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嘉琪
在读《爱心与教育》一书中,看见伍建的经历,不禁让我想起“原生家庭”这个词语。
原生家庭有好也有“坏”,前一段热搜的当代“樊胜美”,女儿去世,爸爸妈妈去公司大闹要抚恤金为儿子买房,看着这样的原生家庭,我不禁在想:这样的女孩儿是怎样生存下去的呢?这件事是典型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弊端,支持这样的孩子逃离 而非这样结束年轻的生命,虽然这是解脱,但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
我的观点看来原生家庭的利处要远远高于那极个别的个例的弊处。
那么,原生家庭带来的幸福又该怎样呢……非原生家庭的孩子该如何自处呢?
在离婚率逐渐攀高的社会,非原生家庭的孩子也在逐渐增多。不得不说,有的非原生家庭的孩子是幸福的,但还有一些非原生家庭的孩子有很多的幸福时刻当然还会缺失一些爱,正是因为这些成长缺失,造成他们某一方面的问题。
案例1——重重
“我爸爸和姨姨来接我回家!”在看见孩子作文的这个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孩子把“妈妈”写成“姨姨”了。因为之前有个孩子在写“爷爷奶奶”的时候写成了“爷爷妈妈”,所以,我在看见“爸爸和姨姨”时,第一反应的写错了。后来,经过孩子的讲解,确实应该是姨姨。因为这个孩子从入学三年为见过他妈妈。
这个孩子学习差劲儿,衣服脏乱,个人卫生也不太好,唯一干净的应该就是他刚刚洗白的小脸蛋了,因为长得比较秀气。虽然所有老师与他妈妈未曾谋面,但整天也见不着他爸爸,因为每次都是孩子的大姑、二姑……来接,孩子的父亲接的次数也少。所以,这个孩子目前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极大。
案例2——仔仔
“孩子妈妈的手机号是多少呢?”这是入学时我看见仔仔并没有填写妈妈的手机号,她爸爸直接说“我们离婚了,不用填。”
开学三周,没有见过她妈妈,唯一“见到”她妈妈,是因为她主动加我的微信,说我不能时常接孩子,麻烦老师多照顾一下。后来了解到,这个孩子爸爸不允许妈妈见孩子。
这个孩子,字体模糊一片,衣服杂乱不堪,爱哭,一哭就是我想找爸爸,显然学习成绩也是不尽人意的。
案例3——哲哲
对他的初始印象来源于他额外关心的爸爸,第一天报道时恋恋不舍、逐一交代且最后一个离开的家长。心想:有这样一个父亲,这个孩子该是多么幸福啊!孰不知,他的爸爸只积极出现了这么一次,之后,学习人家没管过,回家人家不接送,自己搭车回去,衣服没人洗……整整一个“三无”的孩子。
后来,开学有一月有余,学校召开家长会,他的妈妈和继父才出现,这位母亲也是爱孩子的,只不过不知道有什么原因不能在一起,所以一直母子不能相聚。母亲再次组建家庭也会对哲哲有影响。
哲哲是一个黑黑的孩子,衣服脏乎乎的,性格内向,不合群。我想也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吧!
以上三位都是学习成绩差距的,可以把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正是缺少那些简单的母爱,让他们有一点点落后。
案例4——蕊蕊
我姓毛,但是户口本上是姓林,我在纳闷时,她的妈妈找到我们:和父亲离婚,不想孩子跟他姓,但是户口无法更改,那只能这样先叫着。原来,又是一个离婚案。
这个女孩长得十分漂亮,妈妈也挺下功夫的,舞蹈美术样样精通,成绩也是不错的,各方面都不错的一位小女孩,但是她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自私,特别的自私。
不能举例她为什么自私,她的自私也不知来源于何处,只是,这位女孩儿不完美!不能单一的把她归结于单亲,这样有点以偏概全了。
案例5——铭铭
“我想我妈妈,我想回家!”这是开学之后一周念叨最多的一句话 这是一位单亲孩子,跟着妈妈,基础还是不错的孩子,长得也特别秀气,这种类型是我的“梦中情人”,目前,并没有发现他有特别的地方!
综上,五位孩子,三位缺失母爱,两位缺失父爱,对比而言,缺失母爱的孩子在各方面不如缺失父爱的孩子。不管怎样,在皮亚杰归结的人的需要层次,他们都缺失最简单的爱的需求,这类需求,真的对孩子影响极大!
希望,可以减少一点非原生家庭的孩子,希望真的遇见这样的孩子,我可以更多的给予他们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