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心里一直存着一个念想,希望遇到一位明师引路,带我走上“文学路”。直到我遇到了周老师。
昨天中午,周老师在群里说:“从6月24日至今7月23日,已开班1个月。”
我顿时急了,我才找到团队,有归属感。写作群有效期就过了三分之一。
我慌里慌张地给周老师发消息,手一直在抖,好几次打上来字,手一抖又没有了。
“我怎么觉得这么快呢,周老师。就过了1个月了呀。”
终于发送成功了。
我的心却更加不安了,我害怕周老师回复:“是的,还有2个月,我们就要关班了。”
我小心翼翼地问:“三个月后可以开六个月班吗,周老师。”
发送消息后,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手机屏幕,直到周老师回复:“可以,只要有人学,多长学期都可以。”
“一年,五年,十年,都可以。”
我长吁了一口气,已经蹦到嗓子里的心,又稳稳当当地归位了。
犹记得一个月前,我漫无目的地流淌在文字海洋里,信手点开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我读到:“我鼓励大家不必太谨慎,大胆写,用最大的胆子写,不要有任何挂碍和恐惧。”
我的心被勾住了,再也挪不动脚。当即我就在简信里给周老师留言,咨询班级特色。
可是,我左等右等,并未等到周老师回复,我带着失望睡觉。
6月23,早上9:43,我再次打开简书,欣喜地发现周现老师回复了我的留言并附上了微信号。
我迫不及待地添加周老师的为好友,又担心不能通过周老师的好友申请,便折回简书在简信里告诉周老师我已添加他为好友。
10:13,我终于通过了好友申请。
有的人,只要寥寥数语,你便可以无条件地相信他。从加好友再报名缴费,我与周老师在微信里只互动了32句。
这是文字的魅力,更是周老师的魅力。他的坦诚及认真的态度,激起了我要当这个老师的学生,要与他的学生为伍。
初进群的我,就像一个插班生,躲在一角,窥视着班级的动态,寻找融入其中的契机。
只过两日,我便被老师同学真诚、细致入微的点评感染。我肆无忌惮的在群里发言、分享文章。
周老师一如既往的强调基本功,简直与“地的得”及标点符号杠上了。
只要群友分享的文章里存有“地的得”及标点符号用法不正确,周老师必定揪出来,还毫不留情面的批评。
不仅如此,他还再三申明:“地的得”这些基本功不过关,以后开班不收。
吓得我,只要出现“地的得”,我都会反复查看用法否正确。因此我找了好些这方面的资料,进行恶补。
经过近1个月的打磨,从“地的得”分不清,提升到了95%的正确率。
我还发现周老师不仅固执,要求还贼多。
一、他要求大家每天必须写足100字,并点评一篇文章。只要一点做不到,退学费,这个学生不要了。
二、不准我们写长文章,要求大家写文章必须简短有力。
我们的写作热情在周老师这些条条框框里,不仅没有得到抑制,还被激活。
大家再也不愁写作素材,群里每天金句不断,一句话马上就有数篇文章生成。灵感与灵感的碰撞,又是一篇文章,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还不是群里最大的特色。最大的特色是“不教”,周老师既不教大家方法,也不教大家写作框架,任由我们天马行空地写。
他主张写作前,先学做人,提倡大家修身养性。
每天早上5点不到,周老师就在群里发言,分享他当天早上的收获。大家在他的带动下,开始早起,关注内心。写文章时,用自己的话,写最朴实的文章。
燕老师和陶语老师是班级里的楷模。她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精致的利他主义,使我们都获益匪浅。
文章《孩子之间的战争,是对父母的提醒》,燕老师不厌其烦地点评了8次。陪我打磨每个词语,句子。有这样的伙伴,我何其幸甚。
很快,在两位老师的影响下,“修改”成了我们写作的必修课。
每天,我们如同浸泡在水里的海绵,身心都得到了浸泡。
这时,我就会在心底感叹:“还好遇到了周老师,还好他建立了平台,我有幸遇到大家。”
是你们激活了我的写作热情,除去了我无话事可写的局面。
是你们包容了我的缺点,我才得以无负担的坦露真实的自己。
是你们给我的支持,我才有了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以后,不管是白天或是漫漫的长夜,我都会追寻你们的脚步,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化茧成蝶,遨游在这奇妙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