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从细读到略读:读《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从细读到略读:读《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作者: 报废品 | 来源:发表于2021-06-18 11:14 被阅读0次

手头这一本美国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所著,黄珏苹译的《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那可是2018年冲着创造力、心流、积极心理学这三个关键词入手的,原封不动地放到今年才拆封,那也是看了前一本《积极心理学》之后,才想起还有这么一本书,也是积极心理学有关的。但是看了之后,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书中写的创造力跟中国教育界所讲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创造力是两码事,心流只是其中一个章节,创新心理学只是作者的一个“噱头”!

不过,这本书里面有些精华的内容还是给我很大的启发。

在《第2章 产生创造力的系统》中作者提出一个有关创造力的哲学思考:作者关于创造力提出第一个问题不是“创造力是什么”,而是“创造力在哪里”。这是东西方学者在做学问的思维本质差异之一,前者是归纳法,后者是演绎法。然后作者所展开的研究也是顺着“在哪里”的思路进行:先确定各行各业里面公认有创造力的人,然后设计访谈表,预约访谈,记录访谈内容,再进行访谈内容的整理,提炼共性的内容,保留特性的内容,最后写成书。因而在这里有几个基础问题要搞清楚,第一个就是指向成人且成功人士的创造力表现,对青少年、学龄儿童的创造力表现未涉及,或者说是从这些成功人士来反推他们儿童时期的表现,这一部分在书中有涉及,但其研究并不是很成体系,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不能成为定论。这种思维哲学和研究方法给我们教育教学的研究其实很有启迪,我们很想搞明白一个问题是什么,比方说对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问题,我们很想弄清楚高阶思维是什么,然后分门别类加以培养,其实学生思维发展是整体的,质疑、比较、分析、判断等等一系列的思维形式都是结合在一起的。举个很典型的例子来说,中国孩子练习毛笔字、抄写生字,有没有高阶思维?当然有了,笔画怎么运笔,放在田字格什么位置,都是要去比较、分析的,你不能简单认为这是“机械练习”。因此,当我们换个思路去探究“高阶思维在哪里”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任何学科任何的学习形式都可以作为培养高阶思维的载体,只不过思维的成分、侧重不一样,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形式,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中激发他的优势思维,则是比较重要的思路。这也是目前项目化学习比较流行的一大背景。

在《第1章 搭设创新的舞台》中,作者引用生物学及文化中的进化观点,提出“创造力来自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之间的互动。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包含符号规则的文化、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以及该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你会发现这是在别的行业、学界被认同的创造力系统,把它迁移到教育中就变为“掌握学科知识理解内在结构(符号规则)、有创新能力的人(学生、教师)、能证实创新的专家(教育家等)”。从中你就会感觉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人才,第一方面没有把学习从死记硬背到转移到内在知识结构的建立,不是说死记硬背不好,在一个儿童时期记忆力处于最佳当然要多背多记了,只不过到了小学高段、初中开始是要转变到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结构化建构进行意义理解的时候,还在死记硬背,那就没有了创造力的知识和思维土壤,第二方面有创造力的人真是不可多得的,创造力不是能培养出来的(这是根据此书内容自己提炼的),第三方面就是缺少能证实创新的专家,因为普通学校就是缺专家,哪怕现在的高等院校也是缺这样的专家(注意是真正的专家,而非砖家)。简单说就是我们的学校既没培养(形成)创造力的环境,也没有发现有创造力的人的机制。

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家庭、学校就没有可为的了。从书中对那些富有创造力的行业顶尖人士的研究来看,出生富贵与贫贱,家庭完整与缺失,父母凶与不凶,有影响但不是必要因素。读名校与非名校,有影响但不是必要因素。家庭、学校所要做的是为儿童创造或者把儿童引向前文所述的创造力系统里。用句中国俗语来讲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父既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老师,要让儿童充分掌握知识,让儿童专注自己兴趣的领域,所谓激发兴趣,这一点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同样明显,然后有持续地专注(这就和心流有关了),当然有条件一定要让学生进兴趣对口的学校或者有专家导师能持续引导的,显而易见,在我们国内,高考选择对口专业、研究生选择导师,就显得格外重要。“小中高”老师(小学、中学、高中)千万不要磨灭学生的兴趣。

有意思是,作者兼容并蓄,并不避讳创造力与性的关系,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书中最后几张对几个行业的代表人物的研究,我就略略翻翻,因为更教育行业关系不大。此书要是打个对折更合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细读到略读:读《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ek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