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关于写作 生活杂文随笔精选录
我渴望有人暴烈地爱我,至死不渝

我渴望有人暴烈地爱我,至死不渝

作者: 陪你读书_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15:15 被阅读271次

    编者按|前两天看了《伯德小姐》,一部充满惊喜、精彩非凡的电影。在影片结尾,青春期的女孩终于和父母和解,令人欣慰。然而,同样是关乎成长的故事,也面对几乎相同的困境,《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的珍妮特,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今天分享的文章,带你走进她坎坷的生活。

     / 

    社会加诸于身的标签那么多,但如何选择仍取决于自己。”

     1 

    有些人的童年是一座孤独破败的花园。

    每逢礼拜日,珍妮特的母亲都会祷告,不允许任何人在十点前进入客厅。结束之后,她便走进厨房喝茶,对珍妮特说出以下三句话之一:

    “主是美善。”(冷钢般的眼神盯着后院)

    “这是什么茶?”(冷钢般的眼神盯着我)

    “圣经里年纪最大的人是谁?”(或者其他关于圣经问题的变体)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在以后数不尽的日日夜夜里,母亲那“冷钢般的眼神”似乎从未离开过珍妮特的生活。

    但珍妮特知道,母亲也会有开心的时刻,那就是参加教会活动、研读圣经的时候。她会对珍妮特讲述圣人的光辉事迹,告诉她如何才能得到救赎——心无杂念地跟随上帝的脚步,告诉她什么是真正的敌人——隔壁邻居(因为他们是异教徒)、性行为、喝酒、被别人察觉自身家境窘迫,以及学校。

    所以,在母亲的“指引”下,珍妮特的启蒙读物是圣经,启蒙课堂是教会的礼拜,天堂的盛景与地狱的烈焰在她的世界里司空见惯。然而,当母亲迫于压力不得不把她送入学校之后,这一切却令她成了师生眼中的“异类”。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作“稳态”(Homeostasis),指人需要不断调整自我,以适应和维持家庭的运行状态,如果家庭环境是异常的,那么在这种环境之下调节了自我的人,也会习得异常的思维模式,并且发展出一套非正常的应对方式。

    入学之后的珍妮特,一直都很“丧”,终于有一次,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她兴致勃勃地念起了作文,希望与师生们一起分享她充实的暑期生活——跟着教会夏令营举行证道仪式、如何为治愈伤患布道会准备洗礼仪式、担心贝蒂阿姨可能会因为腿的病情死掉……

    然而,这些关于宗教、信仰、死亡的经历在师生眼里却过于古怪另类,珍妮特的满腔希望,换来的是师生的冷眼与嘲笑。

    倔强的珍妮特不服气。在学校布置的绣布作业上,她经过深思熟虑,绣上了经文“夏季已完,我们还未得救”(典出《耶利米书》)送给挚友,不过,与邻桌女孩那句“献给深爱的妈妈”相比,珍妮特显然又一次“不合时宜”。

    面对老师的质问,她只能悲伤委屈地说“我很抱歉,我以为那很有趣。”

    就像一个小女孩双手捧起自己心爱的玩具,真诚地希望和对方分享的时候,却换来了鄙夷和厌恶。

    有一次,她因为淋巴腺发炎聋了三个月:母亲竟然没发现。幸运的是,教会朋友及时将珍妮特送往医院,但母亲看望过后,留下一封长信就匆匆离开。在她的世界里,总有其他事情比给予孩子的爱更重要。

    遭受忽视、不被理解,这些无疑在年纪尚小的珍妮特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理查德·耶茨

    理查德·耶茨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

    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里,有一篇叫作“南瓜灯博士”。小学生文森特家境非常贫穷,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即便有老师的关爱,他也依旧无力抵挡充满恶意的孩子世界,最后,他为了变得“强大”,甚至反过来伤害一直给予自己帮助的老师。

    珍妮特虽然还未陷入耶茨笔下这种人性的“失真”状态,但几乎切身感受着同样的贫穷、苦闷与孤独。离开母亲周围的世界,来到“外面”的她也忽然发现,一切和她从小认识的大不相同:

    我不理解这种规则,我把他们所认为的事实真相颠来覆去地组合搭配,以尽可能地安慰自己。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我们都曾渴望被父母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同学的喜爱,然而很多时候,是失望伴随着落寞与孤单,悄然而至。我们不知如何处理它们,也不知向谁寻求答案,在所有这些事物面前,节节败退。童年对于有些人而言,是一座孤独破败的花园。

    童年时期的珍妮特·温特森

    2

    社会加诸于身的标签那么多,但如何选择仍取决于自己。

    我的上帝,”但以理说,“他差遣他的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王啊,因我是无辜的。

    ——《但以理书》

    圣经中,先知但以理因仇敌陷害,被扔进了狮子坑,但上帝被他的虔诚感动,伸出援手,封住了狮子的口。

    然而,珍妮特在玩游戏的时候,布置出了狮子张口正要吃掉但以理的场景,险些被牧师发现,熟读圣经的她不可能犯下这样的错误。

    珍妮特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慢慢长大一些之后,她对女人和男人的关系产生了深深的疑惑。这源自住在同一条街上的女人,这个女人几乎对所有人都说过:她嫁给了一头猪。

    珍妮特很可怜她,认为她一定是被这头猪骗了,毕竟,类似《美女与野兽》那样,只要亲吻一下,王子就会出现的情形还是太少见了。

    接着,珍妮特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世界上是不是有很多女人嫁给了野兽,但是还未察觉?她苦苦思索未果,甚至躲在垃圾箱里偷听女人们的谈话,最后她决定:不要跌入情网,还是专心成为传教士比较好。

    就在这个决定之后不久,她喜欢上了一个女孩。

    初恋的味道就像涂满蜜糖的青橄榄,混合着酸涩与甜蜜。经过小心翼翼的试探,她们终于确定了彼此的心意。但这对于母亲和教会而言,无疑是一件堪比世界末日的大灾难。

    在众教友面前,牧师说,“撒旦的恶咒已让她们堕落”,她们“已堕入淫欲邪恶之罪”。

    “你在说什么啊?”我绝望地问。

    “你能否认对这个女人的爱是夫妻之爱吗?”

    “不,是的,我是说,我当然是爱她的。”

    “那你就不爱上帝。”

    “爱,两个我都爱。”

    “你不能两个都爱。”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在珍妮特的世界里,爱是自然的馈赠,是美好的情感。

    她不明白,爱和爱,难道有什么区别吗?

    面对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珍妮特的初恋“忏悔”了,遭受背叛的珍妮特不肯屈服,被囚禁在家,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终于真正意识到,以前的自己如同生活在“楚门的世界”,已被虚伪的高墙压制在内,她的人生被横七竖八地贴上了丑陋的标签,她必须冲破藩篱,勇敢保有内心的坚持,无所畏惧。

    “墙是庇护,也是限制。墙的本质决定了墙终将倾颓。吹响自己的号角,你会看到四壁倒塌……别害怕,都是些古物。它们沧桑而智慧,值得尊敬,但它们也不是永恒的存在。内含灵魂的身躯才是真正唯一的神。”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奇葩大会》第二季第二期,曾患有躁郁症的姑娘刘可乐分享了一段故事,结束之后,包括马东、高晓松、蔡康永在内的所有观众起立鼓掌。

    她说,每次看心理医生之前,都要做一个测试,测试的最后一道题是:你觉得你有躁郁症吗?你觉得你需要治疗吗?

    答案有三个选项:是的,我觉得我有;可能吧;不,我觉得没有。

    她很疑惑:难道我觉得我不需要治疗,就可以不治疗了吗?

    后来,心理医生对她说:设计这道问题的初衷是想知道,你到底还在不在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每个人都会遇到社会强加于身的各种标签,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标签,你如何看待自己?当种种打压与质疑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你还是否能够有勇气坚持最初的坚持,成全内心最本真的世界。

    莎士比亚在戏剧《裘力斯·凯撒》中说: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要真正意识到,最终的选择权仍在我们手中,同时,也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的珍妮特从未随波逐流,也从未被强大的情感势力与社会势力所压垮。多年以后,作者珍妮特·温特森在一次媒体采访时说:“我认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保持清醒——活得明白,想得通透。”

    不管书里还是书外,“珍妮特”一直是那个我们喜欢的珍妮特,她伤痕累累,她勇敢无畏。

     3 

    记忆是打满结的线,我们很难知晓开头与结局,但这就是成长。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问世于1985年,是英国著名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处女作,一经问世,便获得声誉极高的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首作大奖,后由温特森亲自操刀,改编成BBC热门剧集,获戛纳最佳剧本等多项国际大奖,如今已成为英国中小学教师力荐书目。

    也许在每位作家的处女作里,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到作家本人的身影。《橘子》的主人公也叫珍妮特,同样从孤儿院被领养到一个虔诚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也同样因爱情而与家人渐行渐远。甚至很多读者认为,《橘子》中的故事就是珍妮特·温特森本人的真实经历。

    如今59岁的珍妮特·温特森在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还是一家有机食品店的老板。在一次媒体采访时被问到:“2018年有什么新年愿望吗?”她说:“教我的猫学会说话。”

    就这个问题,温特森在2011年撰写的自传中给出了答案:

    关于《橘子》这个改编版本,我认为对我而言最悲哀的是,我写了一个自己可以承受的故事。另一个故事太痛苦。我无法从中幸存。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记忆就像一团打满结的线,我们不过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拆解成不同的图案,可最真实的图案呢,在哪里?它或许早已被遗忘,因为它不应该被记住,也不能被记住,正如温特森说:

    当处境艰难时,人们抛弃过去便毫无顾虑。血肉会焚毁,照片会烧掉,而记忆,那算什么?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爱情总是来得毫无征兆,在第二次爱上一个女孩之后,珍妮特再次遭遇了孤立与惩罚,但这次不同。如果说第一次是对她情感的压抑,那么这第二次就是对她生而为人之意义的否定,连同母亲在内,教会的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她掌控教会权利的恶果,开始反对她布道,认为布道应该是男人的事情,讽刺的是,在此之前,正是母亲一心一意地要她走上这条人生之路,她也一直认为,这会是自己的归宿。

    这就是我的处境,我在讲坛上的成功反而成了堕落的缘由。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珍妮特毅然决然选择离家出走。她去殡仪馆打工,兼职卖冰激凌。后来,她去了精神病院工作——那里可以提供住宿。这对于经济窘迫、无家可回的她而言,再好不过了。

    漂泊在外多年以后,珍妮特踏上了回去的路。

    十个街区,二十盏路灯。”我自发地数了起来。很快就会到了……突然间,我再次站在了家门口……我徘徊良久,而后猛然鼓足勇气,推开了前门。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当她一个个一盏盏地经过之时,关于过去的一幕幕是否会陆续涌现——那些关于家与爱的追寻和背叛。

    “家”是一个普通的词,更是一个复杂的词。《奥丽芙·基特里奇》中,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了一句直抵人心的话,“许多人无家可傍,尽管他们仍有家可归”。

    这种情感在米兰·昆德拉的《无知》(“遗忘三部曲”之三)中则更为微妙,“家”的意义也化为更大意义上的“故乡”。

    主人公伊莱娜流亡法国二十多年后,终于得以返回故乡,遗憾的是,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熟悉安稳,而是迷惘、困惑和忧伤。实际上,对她来说,异乡的生活更加安乐,回归故乡反而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显然,与伊莱娜不同的是,珍妮特对于故乡并没有多么美好的期待。关于这一点,她早已做好准备。

    母亲的教会忙碌依旧,昔日的邻居有去有留。当珍妮特站在最初离开的地方,面对熟悉的场景与昔日的初恋时,她终于明白“时间是最厉害的杀手,人们遗忘,厌倦,变老,离去。”(《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她不禁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离开过。也许,在离开之前,早就有部分自己永远停留在了原地,停留在任何一个曾经去过的地方。

    也许,在某时某地,我们都曾和过往的自己擦肩而过。

    有人说,故事中有真相可寻,还有人说,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以被证实。我不相信这些说法。唯一可以确信的就是事情都很复杂,你很难找到开头,也不可能搞清楚何谓结尾。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珍妮特远离家乡,拥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她无法一劳永逸地抛却重重阴影——那是童话里的情节。可是,她始终有勇气坚持自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故事还在继续,而这就是成长。

    作者:水见

    来源:新经典(ID:Thinkdom)

    作品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544447:暴烈的爱你,是怎么爱你?

      本文标题:我渴望有人暴烈地爱我,至死不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eq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