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之《豁达不计较,超脱不执著》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22-12-26 14:43 被阅读0次

    【豁达不计较,超脱不执著】

    知识和心灵是两回事,一个勤奋做学问的人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心灵很贫乏的人。

    若想知道一个人的精神级别,不要看他研究什么,而要看他喜欢什么。

    一个人在精神素质上的缺陷往往会通过他的趣味暴露出来。

    趣味是最难掩饰的,因为它已经扎根在无意识之中,总是在不经意中流露。

    厌恶比爱更加属于一个人的本质。

    人们在爱的问题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隐瞒利益的动机,或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误认作爱。

    厌恶却近乎是一种本能,其力量足以冲破一切利益和道德的防线。

    一、艺术和认识中的全部浪漫主义。

    当你对庸俗熟视无睹,你已经放逐了自己。

    大多数人都对品行欠缺、行事恶劣之人嗤之以鼻,却还能对猥琐的面容见惯不惊,处之泰然。

    当你对周围人的庸俗极端鄙视时,你还年轻,却不失自我。

    而当你对庸俗熟视无睹时,你确实成熟了,但已经放逐了自我。

    每种艺术,每种哲学,都可以看作服务于生长着、战斗着的生命的药剂和辅助手段,它们始终是以痛苦和痛苦者为前提的。

    有两种痛苦者:

    一种是苦于生命的过剩的痛苦者,他们需要一种酒神艺术,同样也需要一种悲剧的人生观和人生理解;

    另一种是苦于生命的贫乏的痛苦者,他们借艺术和认识寻求安宁,平静,静谧的海洋,自我解脱,或者迷醉,痉挛,麻痹,疯狂。

    与后者的双重需要相适合的,是艺术和认识中的全部浪漫主义。

    生命最丰裕者,酒神式的神和人,不但能直视可怕的事物,而且欢欣于可怕的行为本身以及一切破坏、瓦解、否定之奢侈。

    在他们身上,丑恶荒唐的事情好象也是许可的,由于生殖力、致孕力的过剩,简直能够把一切沙漠造就成果实累累的良田。

    相反,最苦难者,生命最贫乏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大多需要温柔、平和、善良,可能的话还需要一个上帝,它真正完全是病人的上帝,一个“救世主”。

    同样也需要逻辑,需要对人生的抽象理解。

    因为逻辑使人平静,提供信任感。

    简言之,需要某种温暖的抵御恐怖的密室,关闭在乐观的眼界之内。

    认识越清楚,痛苦越明显。

    植物没有感知能力,因此也无所谓痛苦。

    最低级的动物,如滴虫类,只能感受微小的痛苦,甚至昆虫的感觉能力和对痛苦的感知依然有限。

    有完整神经系统的脊椎动物,才开始有高级的感知能力,而且智力越发展,感受痛苦的程度越高。

    随着认知的明晰、意识的上升,痛苦也越来越多。

    发展到人类,痛苦则达到了顶点。

    一个人认识越明晰,智慧越多,感受的痛苦就越多,身为天才,最为痛苦。

    不要怠慢了思想的灵感。

    思想浮现在眼前,如同恋人就在跟前一样。

    你绝不会对恋人冷淡,我们也绝不能怠慢此思想。

    如果它离你远去,从心中消失,又会如何呢?

    即使最美好的思想,如果不及时把它写下来,恐怕就此不可挽回地失之遗忘,再也无所寻觅了。

    恋人也是如此。

    为自己思考的人才深刻透彻起初。

    人们思考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为自己着想。

    思想家可分成两类:

    一种是专为自己而思想;

    另一种是为他人而思想。

    专为自己思想的人,可称之为“自我思想家”,只有这类人才能认真地思考事情,他们是真正的哲人或具有哲人的头脑。

    而只为自己思考的人,实际上,他们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也是在思想之中。

    为他人思想的人,可称为“诡辩派”,他们渴望人家称他们是“思想家”,他们的幸福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在他人的喜好中。

    换言之,他们只是热衷于投世俗之所好。

    性格决定你的言辞风格。

    作家们各有擅长,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的作品就学得来的。

    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具备这些优点,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

    否则,我们读书只能学得陈腔滥调,别无益处,充其量也不过是浅薄的模仿者而已。

    身处安逸,常思艰难人类一生,在推陈出新的严苛要求之下维持自己的生存,通常必是充满忧虑的。

    同时,为避免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危险,还需不断警戒,不时留神戒备,小心翼翼地踏出每一个步子,无数的灾难、无数的敌人环伺在四周。

    从野蛮时代直到现代的文明生活,人类踏着这样的步伐前进。

    人类,从来没有“安全”的时刻。

    不经历逆境,不能完全了解自己。

    当我们生活得安适自在时,应该不忘我们陷于忧郁、沉闷、无所适从的困境,以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行动。

    当我们享受美好欢乐的时光时,这种忧郁、沉闷、无所适从的困境,应能教导我们要谦虚谨慎。

    因为我们一般是根据我们最好的与最美好的时机,评价我们自己的。

    而在软弱、沉闷、糊涂的时候,我们则视之为并非我们的本质。

    牢记那些困境与时有的窘困,将教导我们要谦逊、恭顺与容忍。

    二、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道,救赎动物就是人类的精神自救。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动物?

    保护到什么程度才合理?

    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根据。

    大致说来,根据越宏大、高级、形而上,保护的范围就越广阔,规则就越严格。

    但是,不论持何种立场,在理论上或实际操作上似乎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

    最高级别的根据无疑是宗教,尤其是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对一切生命怀悲悯之心。

    其极端者如弘一法师,在遗嘱中仔细叮嘱,如何用四只小碗盛满水隔离尸体,以防蚂蚁爬上来在火化时被烧死。

    在基督教中,也有史怀泽提倡敬畏一切生命。

    对生命的悲悯或敬畏是伟大的宗教感情,可以提升人的灵魂境界。

    然而,具体到不杀生,若推至绝对化,在操作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在理论上也是大成问题的。

    人类为了维持生存,一方面对危害自身的动物例如蚊子、跳蚤必须予以灭杀;另一方面又需要从某些动物身上获取营养。

    即使以素食为基本主张的佛教,在藏地也不得不有所变通,允许吃牛羊肉,否则无法抵御严寒的气候。

    所以,最低限度的实践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避免的,用大自然的眼光看,这何尝不是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的天赋权利。

    其次级别的根据是生态理论,就我们的话题来说,主要涉及野生动物的保护。同为强调保护生态,又有很大的区别。

    一种是科学的眼光,出发点是人类的长远利益,因为生态破坏危及此种利益,所以要遏止。很显然,这是一种理智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

    另一种则力图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主张动物也是自然界中独立的生命体,有其天赋权利,人类不可随意支配。

    这种观点把生态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可称作生态主义或动物权利主义。

    然而,这个原则如果要贯彻到底,就应该不但适用于野生动物,也适用于家养动物,于是会产生麻烦,甚至人类饲养动物的权利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使用和食用了。

    第三类根据是一种扩展了的人道主义,即把人道主义原则扩展到动物身上,对动物尤其是有感知力的动物怀有同情心,予以善待。

    在主张或赞同保护动物的人里,多数人自觉不自觉地是从这个立场出发的。

    动物保护的主要动力来自“感同身受”。

    许多动物知苦乐,有感情,这是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的事实,其表现往往出人意料,令人惊奇和感动。

    一个对同类真正有同情心的人,把同情心延伸到动物身上,实在是最自然的事情。

    同样,那些肆意虐待和残害动物的家伙,我们可以断定他们对同类也一定是冷酷的。

    如此看来,是否善待动物,所涉及的就不只是动物的命运,其结果也会体现在人身上,对道德发生重大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道,救赎动物就是人类的精神自救。

    但是,人对动物的同情心的界限应该划在哪里,善待动物应该到何种程度,依然是一个问题。

    最彻底的当然是不杀生,严格素食,与佛教和动物权利主义殊途同归。

    比较折中的则主张动物福利主义,认为应该给家养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并在宰杀时尽量减少其痛苦。

    这种君子远庖厨式的仁慈往往被两方面讥为伪善。

    心肠最软的人说:既然仁慈,就别吃肉。

    心肠最硬的人说:既然吃肉,就别装仁慈。

    是啊,又要吃肉,又要仁慈,人在动物面前是多么无奈。

    那个令我们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的捣蛋鬼——人类中心主义。

    这个东西,如果能把它根除,人和动物就彻底平等了,但事实上办不到。

    可是,它又的确是动物保护的最大障碍。出路在哪里?

    也许只能是对它加以管束,把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不让它为所欲为。

    当然,什么限度是合理的,各派意见不一。

    这倒没有关系,宗教、生态理论、扩展的人道主义的大方向其实是一致的,都在为约束人类欲望、改善动物境况做出贡献,这就够了。

    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孙,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

    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孙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

    照说选来的东西,应该符合自己的理想才对,但是事实又不尽然。

    你选别人,别人也选你。

    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

    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令你“喜出望外”呢?

    大致说来,按铃的人可以分为下列四型:

    1、高级而有趣。

    这种朋友理想是理想,只是可遇而不可求。

    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

    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欢喜,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

    譬如新鲜的水果,不但甘美可口,而且富于营养,可谓一举两得。

    朋友是自己的镜子。

    一个人有了这种朋友,自己的境界也低不到哪里去。

    2、高级而无趣。

    这种人大概就是古人所谓的诤友,甚至畏友了。

    这种朋友,有的知识丰富,有的人格高超,有的呢,“品学兼优”像一个模范生,可惜美中不足,都缺乏那么一点儿幽默感,活泼不起来。

    你总觉得,他身上有那么一个窍没有打通,因此无法豁然恍然,具备充分的现实感。

    跟他交谈,既不像打球那样,你来我往,此呼彼应,也不像滚雪球那样,把一个有趣的话题愈滚愈大。

    精力过人的一类,只管自己发球,不管你接不接得住。

    消极的一类则以逸待劳,难得接你一球两球。

    无论对手是积极或消极,总之该你捡球,你不捡球,这场球是别想打下去的。

    这种畏友的遗憾,在于趣味太窄,所以跟你的“接触面”广不起来。

    天下之大,他从城南到城北来找你的目的,只在讨论“死亡在法国现代小说中的特殊意义”,或是“爱斯基摩人对于性生活的态度”。

    为这种畏友捡一晚上的球,疲劳是可以想见的。

    这样的友谊有点像吃药,太苦了一点。

    3、低级而有趣。

    这种朋友极富娱乐价值,说笑话,他最黄;说故事,他最像;消息,他最灵通;关系,他最广阔;好去处,他都去过;坏主意,他都打过。

    世界上任何话题他都接得下去,至于怎么接法,就不用你操心了。

    他的全部学问,就在不让外行人听出他没有学问。

    至于内行人,世界上有多少内行人呢?

    所以他的马脚在许多客厅和餐厅里跑来跑去,并不怎么露眼。

    这种人最会说话,餐桌上有了他,一定宾主尽欢,大家喝进去的美酒还不如听进去的美言那么“沁人心脾”。

    会议上有了他,再空洞的会议也会显得主题正确,内容充沛,没有白开。

    如果说,第二型的朋友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学问,独缺常识,这一型的朋友则恰恰相反,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常识,独缺学问。

    照说低级的人而有趣味,岂非低级趣味,你竟能与他同乐,岂非也有低级趣味之嫌?

    不过人性是广阔的,谁能保证自己毫无此种不良的成分呢?

    如果要你做鲁滨孙,你会选第三型还是第二型的朋友做“礼拜五”呢?

    4、低级而无趣。

    这种朋友,跟第一型的朋友一样少,或然率相当之低。

    这种人当然自有一套价值标准,非但不会承认自己低级而无趣。

    恐怕还自以为又高级又有趣呢!

    四、要想吸引得朋友,本身必须有种种的爱的品性。

    我真希望,能吸引些朋友;我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与为人所乐于亲近的人。

    天下正不知有多少因为生性怪僻,及没有吸引他人的能力的缘故,而至无缘享受友谊之乐。

    但是他们不知道,交结朋友其道非难;不过实现之道,唯在于自己的努力,而不能借助于他人。

    不管你一生中的环境怎样不顺利,遭遇怎样不幸,但你仍然是可以在你举止之间,显示出你的亲爱、和蔼、愉快的精神,而使得人们于不知不觉之间,会来亲近你。

    人格优美,品格可爱的人,到处受人欢迎;他们到处能得到别人的扶助。

    他们虽然没有雄厚的资产,而其在事业上成功的机会,却较之那些虽有着资产,但是缺乏吸引力,与失却“人和”的人为多。

    你可以将自己,化作一块磁石,而吸引你所愿意吸引的任何人物到你的身旁。

    只要你能在日常生活之间,处处表示出爱人与善意的精神,乐于助人的态度。

    一个只肯为自己打算盘的人,到处受人鄙弃。

    假使你打算要多交些朋友,第一你须宽宏大量。

    举世都喜欢襟怀宽大的人。

    “大量”的人,是常能为人所乐于亲近的。应该常去说着别人的好话;常去注意着别人的好处,不要留心着别人的坏处。

    常常轻视他人,对于他们的行为,常常吹毛求疵,对于别人行为上的失检,常常冷嘲暗讽的人,这种人你该留意,他大致是危险的人物,而不很可靠。

    轻视与妒忌他人的人的心胸是腐败、狭隘、不健全的。

    这种人从来不会看出与承认别人的好处。

    假使有某一个人,竟为众誉所归,而他的好处,竟无人可以否认时,心胸狭小的人,仍会用“不过”,“假使”等等的语调,去表示他对于那个受人敬仰的人行为的怀疑,希望减低那人的信誉。

    宽大健全的心胸,能看出他人的好处,比看出他人的坏处更快。

    反之,心胸狭窄的人,目光所及,都是过失,缺陷同丑恶。

    吸引朋友的最好的方法,就在显示出你自己对于别人的事很关心,感到很有兴趣。

    但你不能做作,你必须真的对别人关心,对别人感到兴趣,否则,人家是要发现你的虚伪的。

    有许多人一生中吸引不到人,交不到朋友,就因为他们只肯顾着自己的事,只肯将自己灌注在自己的事务中,他们“独善其身”,所以久而久之,便失掉与外界的联络与同情了。

    某些人之所以不受人欢迎,在他自己看来,完全是一个哑谜。他本领很高,工作很能干。工作完毕时,他也很愿意同他人亲近,但他从来不能如愿以偿。

    他很懊丧地发现,比他能力低下十倍的人,能到处受人欢迎,而他自己反倒有人厌恶。

    他不觉悟到,他的不受人欢迎的重要关键,就在于他的自私心理,他总是为着自己打算盘。

    他绝不肯费些时间,抛掉自己的事情而去关心别人。

    每次同人谈话时,他总要把话头拉上他自己的事上去。

    一个人若老是冷淡,“顾自己”,与只打自己的算盘,他一辈子总吸引不到朋友。

    没有人愿意请教他。

    但一朝他对别人的事能显出其关心,显出其感到兴趣,他立刻会具有一种“吸引力”。

    他同别人之间,以前是“相驱”的,现在是“相吸”了。

    假使他能常常为人设身处地,处处能为他人的利益而打算,则别人对他,自亦能报以相同之道了。

    人生中的最大的事,不在赚钱,却在把我们内在的最高的力量,最美善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

    这样,我们就成为有吸引力与受人欢迎的人了。

    要想吸引得朋友,本身必须有种种的爱的品性。

    自私、小器、妒忌、损人之美、不喜闻人之誉的人,不能获得朋友,狗也不愿同这种人在一起。

    贫苦的青年男女,往往要热羡那些有财有产,可以无须作谋生之奋斗的富家子弟,但在实际上,在这种贫苦青年自己的人格中,往往可以有着一种财富,一种比金钱更为可靠的财富。

    他们有着受人欢迎的品性,吸引朋友之能力。

    要使自己成为受人欢迎、敬重的人,这种志愿,就其最高的意义言,等于要求得高贵的人格之志愿。

    有此种志愿的人,同时必有提高自己的人格之志愿。

    天下唯能表现其“最善之自我”者,才能被人亲爱。

    看透大事为超脱;

    看不透大事为执著;

    看透小事为豁达;

    看不透小事为计较。

    一个人可能超脱而计较,头脑开阔而心胸狭窄。

    也可能执著而豁达,头脑简单而心胸开朗。

    还有一种人从不想大事,他们是天真的或糊涂的。

    生命不同季节的体验都是值得珍惜的,它们是完整的人生体验的组成部分。

    一个人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有人生的收获,岁月的流逝诚然令人悲伤,但更可悲的是自欺式的年龄错位。

    只要沉陷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我们就只能按照自己的天性行动,总是受情感的左右或能力的限定。

    我们自始至终都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我们所认为的正当的事业。

    只有在后来,回首整个人生旅程及其总体结果时,我们才能最终明白其中全部奥秘。

    丁俊贵

    2022年12月25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丁俊贵之《豁达不计较,超脱不执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lg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