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拥有无限可能,也受到极致束缚。这束缚常常伪装成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唯有经过反思才能看破。近代贤哲先由反思事实开创现代科学,后又因反思伦理提倡人性解放。前者经由数百年发展,带给今人近于神的力量,后者激起的风波则远未平息。受求生本能驱使,各种文化在信仰的战场奋力拼杀,大众精神亦随其进退而摇摆。
同样是德意志人,上世纪默许对犹太平民的种族屠灭,近年却展开怀抱积极收留中东难民;同样是大和民族,二战时入侵东亚各国犯下滔天罪行,五十年后又对支援中国经济抱以极大热情;同样在美国,黑人的地位从劣等人,到被解放,再到获得投票权,仅仅用了一个多世纪;同样在中国,学者的角色从受敬仰,到遭批判,再到被大众忽视,只过去了两甲子的时间。同一族群在短期内发生的认知巨变,足以说明人性同时具备向善趋恶的潜力,是后天文化而非先天本能,在大众价值取向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
众神在上
文化的内涵,不仅包括我们的饮食偏好、穿着打扮、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也包括我们赞美什么、批判什么的价值取向。事实上,是更加抽象和隐秘的后者,决定了我们内心世界的色彩。满目斑斓之中,书写最浓厚笔墨的正是宗教。
今天,各种宗教的信徒占据了全世界人口的绝大比例。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新(2010年)的统计,全世界每100人中,有32人信基督教,23人信伊斯兰教(且增长速度最快),15人信印度教,7人信佛教,7人信其他宗教,16人不信教[1]。对接受无神论教育长大的中国人来说,宗教的力量似乎强大得出人预料。不过以全局的眼光来看,不是外面的世界让我们吃惊,而是中国的情况让世界意外。因为在绝大多数国家中,对神灵的信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实际上,就在一百年前,在社会主义思潮尚未席卷华夏的时候,我们的祖辈也都还是念叨着举头三尺有神明的。直到今天,国人们在清明节虔诚地为逝去的亲人烧纸,在寺庙里衷心地请求菩萨保佑,种种举动,也仍在表达着人性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本能崇拜。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切成熟的价值体系,都要直面人类头脑天生的疑问。在历史的某些阶段,有先贤留下的启示借天时地利,折服了一方精英,又经历代门徒言传身教润入大众心田。只是答案不止一种,地理区隔出相异的文化,文化培育出割裂的人群。
显而易见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对其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你深信末日审判,那么神的教谕会是你处世的不二准则,哪怕这意味着你要放弃身家性命——也是,和复活后的永世幸福比起来,短暂人生的得失算得了什么呢?如果你相信轮回受报,那你不敢伤害任何人或动物的性命,在地狱中受亿万年的酷刑折磨——光是想想就让人心生恐惧。如果你为复兴中华的想法而激扬澎湃,那么你将抛开私人利益计较,以满腔热情投入祖国的建设事业。如果你认同丛林法则和死后皆空,那么除了自己的良心之外,没有什么能阻碍你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
价值体系不仅指导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也决定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在那些较为激进的文化中,人们常常希望将自己的信念推广到世界每个角落,而他们实现愿望的方式,既包括善意的道德教化,也不乏残酷的刀剑征服。以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宗教社会为例,为了见证神的荣耀,虔诚的人们不畏世事艰辛,不惧前途难卜,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执着追逐心中梦想。他们既留下了天南地北无数美谈,又酿成了古往今来大量惨剧。不管是中世纪西欧大陆文化的长久统一,还是近代传教士远赴他乡的无私奉献,不管是古希腊经典著作的完整保存,还是阿拉伯数字符号的广泛流传,不管是两个世纪十字军队的野蛮东征,还是十余年来伊斯兰国的恐怖袭击,不管是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同根分裂,还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比肩对峙,究其根源,都照耀着神的光芒。
不易与变易
有意思的是,虽然世界观如此重要,有机会做出主动选择的人却十分稀少。每一个儿童都曾在文化的包围中孤身战斗又束手投降,甚至交出独立精神的种子以换取和平。在一百个这样的孩子中,也许其中有二十个人会在长大后接触到一些新奇的、和自己原本的信仰不同的世界观。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偏见早已形成。绝大部分青年已经没有能力和意愿去理解另一种思想。如果他原来的信仰是温和的,他会尽量不与外界发生冲突,默默按照自己的观念过活;如果他本身的信仰是激进的,那么他便可能为了维护心中的真理,出手阻止他人的“不当”行为。譬如有人反对给神塑像,他们不仅自己不这样做,还强行把别人家的神像打烂。那么,这个人未被给予选择信仰的机会,却因为信仰而主动伤害了他人,我们更应该把他当作一个受害者,还是施害者呢?我们是应该赞扬他意志坚定,还是谴责他罔顾人道呢?同样是侵害了无辜,这个人的理由是出自于这个教派还是那种理论,受到的评价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换一个角度看,在上述二十个接触到外界的青年人中,或许又有那么三两位,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到新思想的美妙之处,从而改变了阵营。可恰恰在这样的人身上,体现出了最大的矛盾:他们既渴望同胞的关怀和接纳,又批判族人的愚昧和偏执;他们既希望保持民族独有的文化,又想要改变自己生长的土地。另一方面,养育了他们的社会,亦展现出包容与压制的冲突心理:它既希望儿女见多识广,又不愿他们离经叛道;它既想鼓励青年大胆创新,又要约束他们中规中矩。排挤也好、对立也罢,归根结底,还是出于价值观的差异。
正是由于世界上存在着各式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又时而制造出各样外在的冲突和内心的矛盾,我不禁想知道,有没有一种信仰,是最经得起理性的检验,也最值得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去相信的呢?如果这种东西存在,我们又该如何把它找到呢?我用了“最”这样一个副词,是因为我认为就现阶段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水平而言,我们还无法对人生意义之类的终极命题下达任何“绝对”的断言。但我们有能力做到的,是在已知的世界中去寻求一个既符合逻辑、又能应用于实际,尤其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生活的价值体系,以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引。这样的工程也许超出了我个人的能力,亦无法在一本书的篇幅中完成,但若能借此抛砖引玉,抑或引发读者内心的一点共鸣,那便足以令人馨香祷祝了。
(选读)《信仰与理性》全书导读
接下来,我将在简书上连载原创图书《人生的常识:信仰与理性》。本书写作的初衷在于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为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生作出认识论上的准备。在《信仰与理性》之后,常识系列还会推出关于哲学、法律、历史、经济、政治、伦理等各方面常识的续作,直到我们最终建立对于人生的深入理解。
认识论是关于如何获得正确知识的学问,宗教、科学和哲学对此都提供了各自的解答。进一步地,当我们把知识划分为“关于事实的”(即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和“关于道德的”(即如何评定一件事情的善恶)两大类别时,那么在第一个类别中,科学是最值得信赖的工具,在第二个类别中,我们要把重任托付给哲学。由于在哲学的领域中,它对道德知识的所有思考,所依赖的事实认识还是来自于科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完全相容于科学,科学则成为我们获取一切知识的基础。
各章分别从三个方向服务于主题:
前五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四种主要的思想体系对宇宙来源、生命来源和人类来源三个终极问题的回答。其中前三章分别阐释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基本教义,第四章讲述了科学对于宇宙的理解,第五章以作者杜撰的宗教——大梦教为引,对比说明了宗教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角度上存在哪些重要的区别。
考虑到大众对科学怀有许多误解,第二部分步步推进,分章阐释了人类如何获得关于生活的通用知识(第六章),关于数学的专门知识(第七章),以及关于科学的专业知识(第八章),并简要对比了科学、哲学与宗教在人类精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第九章);其中展开最详细的第八章又以伽利略之后四百年的物理学发展(重点涵盖了对万有引力、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介绍),说明了科学理论的建立过程,以及我们应该在何种程度上信任科学。我相信,一旦认清其内涵,那么任何具有良好判断力的求知者都会同意:科学是最值得依赖的认识世界面貌的工具。
科学作出的任何结论都基于事实和逻辑,人生中的优秀决策亦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很多事实的人被誉为见多识广,拥有良好逻辑的人被称作头脑清晰;如果说前者建立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人生体验上,后者则依赖于高效思维方式的学习和训练。第三部分(第十章)的重点,便在于说明逻辑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良好的逻辑。章节末附有对法律和医学的专题介绍,既为说明逻辑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顺带提及了作者的一些伦理思考。
逻辑的引入进一步捍卫了科学的立场,也充实了我们对于科学的理解。本书主题的论证至此全部完成,而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现实的问题在于,科学提供的种种洞察,可以从反面去证伪各式各样的迷信偏见,却不能从正面树立道德的根本。科学发现的关于物理世界、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事实真相,只有在哲学的精心滋养下,才有可能孕育出完整的伦理观念。在这个方向上,尾篇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只是由于我们迄今打下的基础还较为薄弱,相关的论述也稍显粗浅。将来若有机会,我们将沿时间和专业两条主线进入科学与哲学的其他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在完成对所有重要常识的介绍之后,给出关于道德知识的完整思考。
[1]不信教的16个人中包含了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他们不确定神是否存在,因此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神的存在)以及相信某种形式的神存在、但拒绝成为任何现有宗教之信徒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