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美”,每个人能欣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就好比学生做语文的阅读理解,同样一篇文章,同样的问题,答案却是千差万别。又像写抒情的文章,感性的人总能下笔成文,理性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总像议论文。
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欣赏,大抵与艺术品的欣赏是一致的。柳宗悦在谈到如何欣赏美的时候就说到,“理性”往往没有“直观”更能发现美、走进美。
我们在欣赏任何一件物品时,如果想从背景、作者、材料等着手,想去发现点美出来,是不可能的了。理性负责规则,不负责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25327276/81df5b9c4b1e2839.jpg)
许多艺术家,懂得许多道理,见识过很多好的作品,能将理论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在真正欣赏时,他所认为美的东西却并不真正美的。
或者说,过于从理性的方向去阐释出来的东西,很难让人感受到美。
反而是小孩子的眼睛里看到的,更能符合大众对美的定义。小孩子不懂得大道理,只知道直观去欣赏,不去管是谁的作品,也不去管创作背景,看到的第一感觉是怎样就是怎样,不像成人那样受所知所见的束缚。
![](https://img.haomeiwen.com/i25327276/1fa2d831f8b8a861.jpg)
这令我想到对茶的品鉴。有的人抨击现在茶行业太注重外在的东西,像是表演呀、故事什么的,逐末舍本地忽略了茶叶本身的品性。但反过来一想,若不是消费者的审美偏好于此,大概我不会有如此多的茶家去宣扬了。
一款茶好不好,对于内行人来说是看本质,就是茶的色、香、味、形综合评判,不去看什么背景和故事的。因为说到底茶叶是拿来喝的,要回归口感和品性上去。
然而有许多的外行人,不懂茶,又想选,怎么办呢,就只好听茶家讲了。这些茶家里面,当然有讲实在的也有讲表面的,最后发现消费者喜欢有故事的茶。好了,大家就都给这茶配上各自的故事、背景。
![](https://img.haomeiwen.com/i25327276/d68ff0869f404f10.jpg)
从选茶的角度来说,外行人选茶有时候还不如小孩子来得实在。你讲再多故事,说它有多贵,有多少牛人选择,对孩子来说没用,孩子只看好喝不好喝。这就是实在。也叫“直观”,不要那么多弯弯绕绕,往往能直达中心。
这跟审美是一个道理,有的人以为自己懂得许多道理,就能选出好作品;有的人以为自己听过许多故事,就能选出好茶,这些都不直观。最好是不要受外物干扰的,回归本心的,去感知。
去试一下,把喝茶也当做对艺术的欣赏,放空内心的一切想法,连外人的言语也不要。像孩子一样去感知这款茶带给你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的美,才能选到真正的好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