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华上下五千年
读史杂记14 |食龙的孔甲

读史杂记14 |食龙的孔甲

作者: 一道 | 来源:发表于2018-07-10 15:52 被阅读203次
读史杂记14 |食龙的孔甲

某种意义上说,夏朝显著性的衰落是从孔甲开始的。孔甲是夏朝的第13位君主,同时也是夏亡之前的倒数第4位君主。距离夏启建立夏朝,估计有三百多年的时间了。

不过,在探讨实际问题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于包括孔甲在内的整个夏朝,知道的东西其实非常稀少。这就像是身处巨大黑暗山洞里的探险者,依靠寥寥无几的微弱蜡烛,根本看不清里面的种种细节。比如说:孔甲为什么叫做孔甲?这个名字蕴含了怎样的意义?对于这些问题,历史学家完全给不出解释。

但即便如此,孔甲还是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司马迁的《夏本纪》还是其他文献,似乎都将孔甲放在了一个特别的位置上:夏朝由盛转衰的拐点。在《国语.周语》中,作者强调: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夏本纪》对孔甲也没有什么好言辞: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

孔甲并不是一个好的君主,这一点似乎毫无疑问。问题是,即便孔甲本人确实很糟糕,对“夏德之衰”也确实负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因此就把所有的罪责归在他一人身上并不是公平的做法。

我们知道,一个王朝的衰落就好像一个人的衰老,并不是一场突发事件,而是各种矛盾在时空中复杂积累的结果。在上一篇《夏六帝》的文章中,我们已经看到帝堇将国都迁到了“西河”,尽管西河到底位于何处尚待争论,但迁都这一行为本身就能说明一些问题。因为国都之于国家,就像心脏之于人体,堪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倘若没有特别的理由,劳师动众的迁都行为就不会发生。更何况,我们还在《竹书纪年》里看到了“天有妖孽,十日并出”这样的政治暗示。总之,夏朝的衰落迹象在孔甲之前就已经有所流露,尽管还没有达到“诸侯叛之”的地步。

那么,夏朝的衰落究竟是怎样引起的呢?我们从孔甲的身份上似乎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为了更好的说明,不妨将《夏本纪》中的相关的几个帝王和彼此的关系罗列出来。

第十帝:不降;

第十一帝:扃,不降之弟;

第十二帝:堇,扃之子,不降之侄;

帝十三帝:孔甲,帝不降之子,帝扃之侄,帝堇的堂兄弟。

也就是说,整个夏朝正常情况下以子承父位(注意:没有说嫡长子继承,只是子)进行的权力传承方式,在第10位君主不降至第13位君主孔甲之间出现了“变态”现象。围绕着帝位,夏王室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平稳的过渡,还是发生了类似后世政变那样的活动?对于这些,我们都无法知晓。激烈的权力斗争至少是一种可能性,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种可能性的大小。但即便如此,指出这种“变态传承”仍然是重要的。

无论发生了什么,还是什么都没发生,结果都是确定的,孔甲最终登上了帝位。但紧接着,一系列悲剧似乎也随之有了上场的机会。在《夏本纪》中,司马迁把“自孔甲以来诸侯多叛夏”的原因总结为七个字:好方鬼神,事淫乱。

关于“事淫乱”,无需过多解释,无非是好色贪淫,私德不淑,品德败坏之类,这在权力之人身上屡见不鲜。真正重要的是,对“好方鬼神”应该如何理解?

要确切弄明白孔甲“好方鬼神”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引发的政治影响,目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仅以字面解释,孔甲似乎严重破坏了夏朝的传统信仰和祭祀体系,大有“淫祀”的嫌疑。实际上,除去淫祀会浪费大量社会资源不说,仅仅是改变原有的宗教秩序这一点就够致命的。撼动信仰,在任何时代无异都是玩火的冒险,越是远古,也就是说,越是人们的理智还未充分开发的蒙昧时代,危险系数就越高。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几乎没有人把中国视为宗教国家。现在的中国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从来就是如此。我的感觉是,宗教的大幅度衰落其实出现在西周初期,很可能是周公为代表的一群“政治思想家”给了宗教政治致命一击,并用“人文政治”作为替代。这也就是说,在西周之前,包括商朝在内的政权,宗教色彩其实是非常浓烈的。对于商朝的神权政治,由于“殷墟”的发掘,我们了解得多一点。商王甚至到了无事不卜,无日不卜的地步。试想一下,当一种行为成为日常,占卜之于他们就像刷牙之于我们,那样的社会会是一个怎样社会呢?对此疑问,《礼记》给了一个答案,它总结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无论如何,那是一个充斥着众多鬼神的世界,与现在相当不同的世界。

但截至目前,因为还找不到类似于“殷墟”那样的“夏墟”,我们不可能对于夏朝的宗教信仰作出什么判断。但考虑到文明自身的演进步调,既然宗教信仰已在商朝占据着重要位置,那么也有理由相信,在早于商朝的夏朝,宗教应当也是一种相当巨大的力量。

似乎是为了对孔甲“好方鬼神”做一个说明,司马迁接着记载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孔甲食龙。继“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之后,司马迁写到:

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即帝尧),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这段话虽然很短,但由于牵扯到“豢龙氏”、“御龙氏”以及“豕韦氏”各色势力,相当扑朔迷离。在《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三氏之间的关系梳理,他说,先是董父因善于豢龙而被帝舜赐姓董,命氏为豢龙,封地在鬷川(山东定陶),到夏后孔甲时,陶唐之后刘累随豢龙氏学扰龙,被孔甲命为御龙氏。同时还命御龙氏替代彭姓的豕韦(注:彭姓氏祝融部落八部之一,昆吾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支,势力相当强悍),但很快刘累因为无龙可供夏后食用,逃亡到鲁县……

暂且不说“孔甲食龙”在宗教意义上如何解读(事实上我也不知道,只知道龙在夏朝很不一般,之前贴过一张2000块绿松石组成的巨龙照片),但我们看到,围绕着“豢龙”这个事件,出现了一些氏族权力的更迭消长(陶唐氏挤掉了豕韦,而豕韦又是高能量祝融部的一支),夏朝内部似乎出现了令人不安的气氛。

总而言之,以目前的文献记载推测,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说:夏朝在孔甲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不稳的迹象,这种迹象以帝堇迁都“西河”为标志,可能跟王室内部的帝位争夺有关。私德堪忧的孔甲继位后,贸然改变了夏朝的信仰体系,并围绕“豢龙事件”进行了不同权力的更迭,从而导致“夏德之衰”和统治力的衰弱,激起了一些诸侯的反叛。

这些反叛为时长久(持续了四代夏帝),而在这些反叛的力量之中,东方的商人渐渐走向了前台,给了夏朝最后的一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I貔貅:所谓的“龙”,有可能是鳄鱼。
    一道:@I貔貅 也有学者持这种看法的,《鼏鼎禹迹》里头好像就把龙看成鳄鱼:crocodile:,毕竟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龙是怎么样的,不过看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陶器上的“龙”画和陶寺以及二里头遗址里出现的“龙”,跟鳄鱼差别还是蛮大的,所以将“龙”实际成“鳄鱼”只是一种可能性:smile:
  • 2ba8bfe0f773:文明的三个标志,城市,文字和金属,夏都没有,你怎么把它定义为一个朝代,所谓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成了国际笑料
  • 一道:夏帝: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杼=7槐(芬)=8.芒=9泄=10不降=11.扃=12.厪=13.孔甲=14.皋=15.发=16.桀

本文标题:读史杂记14 |食龙的孔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mf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