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讲了王亥的故事,今天我们谈谈周易中的两则故事,一个是高宗伐鬼方,一个是帝乙归妹。在谈高宗伐鬼方的故事前,我们现看看《易经》里面两卦:

九三爻:“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三泛指多—师卦:王三锡命;比卦:王用三驱;同人卦:三岁不兴;坎卦:三岁不得:明夷卦:三日不食。翻译过来就是,打了几年,终于战胜了,很疲惫)
王弼《周易注》:处既济之时,居文明之终,履得其位,是居衰末而能济者,“高宗伐鬼方,三年乃克”也。君子处之,故能兴也,小人居之,遂丧邦也。(唐孔颖达《周易正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者,高宗者,殷王武丁之号也,九三处既济之时,居文明之终,履得其位,是居衰末,而能济者也。高宗伐鬼方,以中兴殷道,事同此爻,故取譬焉。高宗德实文明,而势甚衰惫,不能即胜,三年乃克,故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也。“小人勿用”者,势既衰弱,君子处之,能建功立德,故兴而复之,小人居之,日就危乱,必丧邦也,故曰“小人勿用”。)
我们在来看看另一个卦,未既卦:

九四爻: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占卜很吉利,后悔就失败,一定要行动起来)
王弼《周易注》:处未济之时,而出险难之上,居文明之初,体乎刚质,以近至尊。虽履非其位,志在乎正,则吉而悔亡矣。其志得行,靡禁其威,故曰“震用伐鬼方”也。“伐鬼方”者,兴衰之征也。故每至兴衰而取义焉。处文明之初,始出於难,其德未盛,故曰“三年”也。五居尊以柔,体乎文明之盛,不夺物功者也,故以大国赏之也。(唐孔颖达《周易正义》释:居未济之时,履失其位,所以为悔。但出险难之外,居文明之初,以刚健之质,接近至尊,志行其正,正则贞吉而悔亡,故曰贞吉、悔亡。正志既行,靡禁其威,故震发威怒,用伐鬼方也。然处文明之初,始出於险,其德未盛,不能即胜,故曰“三年”也。五以顺柔文明而居尊位,不夺物功。九四既克而还,必得百里大国之赏,故曰“有赏於大国”也。)
这里的高宗是谁呢?就是商王武丁,属于振兴商朝中后期的君主,在妇好墓(武丁六十多个老婆其中之一)出土的文物中记载很多征伐,武丁关心妇好的卜辞,此人善于用人,制定很多政策,把当时快没落的商帝国再一次振兴,记载于《汲冢周书》、《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有关鬼方的地理位置有争论,有的认为在南方(楚人喜欢鬼神说,方代表小国家,也即南方的小国);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后汉书·西羌传》说:“及殷室中衰,诸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二年乃克。”;《史记·五帝本记》“北逐荤粥”句下《索隐》说:“匈奴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汉曰匈奴。”;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俨狁考》说:“我国古时,有一强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汧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诸夏远甚,又本无文字,或虽有而不与中国同。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易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或且以醜名加之,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季,则曰玁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并认为:“此族见于最古之书者,实为鬼方。根据甲骨文专家考释,在甲骨文中“鬼方”的鬼字见下图(祥见李守义《周易密匙》),所以整体上鬼方这个名族是异于华夏名族的,属于北方游牧名族。高宗花了很长时间才把鬼方驱逐,所以既济和未济两卦九三和九四两爻是通过伐鬼方这个故事提醒后人做事,以史明事是也!

我们接下来看另一个故事,同样我们来看两个卦泰和归妹

六五爻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孔子《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祉:福,元吉才能得福,人在行事过程中一定要中正,不偏不倚,这样才是最好的)
王弼注:妇人谓嫁曰“归”。“泰”者,阴阳交通之时也。女处尊位,履中居顺,降身应二,感以相与,用中行愿,不失其礼。“帝乙归妹”,诚合斯义。履顺居中,行原以祉,尽夫阴阳交配之宜,故“元吉”也。(九五至尊,是一个卦中最好的位置,本来应该是阳爻得位为正,但是用阴爻,说明阴阳交合,处于上卦的中间,于礼较合——不上不下,柔顺之象,所以元吉)
再来看看另一卦归妹

六五爻辞: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妹,少女;袂:袖口;娣:古时对丈夫妹妹或者自己妹妹的称呼。帝乙:纣王父亲,归:嫁,孔子的《象》解释这个爻辞都是按照位的说法,如果第五爻位为阳爻,叫得正,象征刚强,如果是阴爻,就代表阴阳交合,中顺之位,所以也是吉利)
王弼易注:归妹之中,独处贵位,故谓之“帝乙归妹”也。袂,衣袖,所以为礼容者也。“其君之袂”,为帝乙所宠也,即五也。为帝乙所崇饰,故谓之“其君之袂”也。配在九二,兑少震长,以长从少,不若以少从长之为美也,故曰“不若其娣之袂良”也。位在乎中,以贵而行,极阴之盛,以斯適配,虽不若少,往亦必合,故曰“月几望,吉”也。(王弼这段解释已经出现问题了,本来王弼解释易经都是用黄老玄学开创了解易的新潮,但是按照儒家兌少—少女,震长—长子,这样的解释不免有点窠臼)
在殷商后期,文王和殷商的帝乙是同一时代的君主,但是由于殷商还是比周朝强大,根据甲骨文有云:
庚午卜,■,贞呼肇王女来。(《丙》66反)
甲辰卜,■,贞肇我妹。
贞肇我妹。(《合集》19139甲、乙)当指王室嫁女需要男方前来迎接导引。这个只限于殷商时期的文化,而殷商迎娶他国女性则不同,殷商王室娶女,需要逆迎,如:
癸亥卜,于丁巳夕往逆。
匄,逆女。
匄,■■。
匄。■嬂。
匄,■■。
先曰:■■。
使人。(《合集》22246)这是一组有关武丁时王室娶女逆迎婚礼的卜辞,反映内容难能可贵。逆、■一字。《说文》云:“逆,迎也。”匄有乞求义。大意是癸亥日占卜,要于54天后丁巳日晚上往迎■、嬂、■等几位新妇,为之而请求于神灵,问是否先迎一位名■的新妇,是派使者去么。
根据上述,武丁时期娶女只需要派使者前去,嫁自己妹妹或者女儿都需要其他国家的王过来亲自迎娶,关于这则故事,我们首先从《大雅·大明》窥得一二: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周初始,自称小国(邦)(《尚书》: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邦)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大诰: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释,帝乙嫁(归)妹之事应该和周文王有关,大雅篇中,文王迎娶了大邦(殷商)之妹,还是亲自迎娶于渭水,后来又迎娶了莘国姒家姑娘,由于大邦之国生的长子过早去世(故事传闻是,纣王杀了伯邑考——大邦之国女子所生,然后让文王食伯邑考的肉),次子武王即位。
在殷商中后期,从武丁以后,商朝没落,武丁当时强大就是采取了联姻其他小国,所以殷商后世也采取联姻巩固王权,假如按照传闻是纣王杀伯邑考,就属于老表之间互相互相残杀,还要给姑父食子之肉,根据文献记载,当时纣王时代,普通人在外面倾倒灰尘都要被砍头,立法严峻,做这么不道德的事情我估计不会,因为根据后面武庚造反想复辟,楚人拥戴他,可以看出殷商晚期还是被其他诸侯小国拥护的,只是到了纣王时期,炮烙之刑严峻,奴隶制社会
《史记·周本纪》:“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格之刑。纣许之。”
根据史记我们推测有莘氏肯定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地方,因为需要去“求”寻,因为商汤也娶过这里的女子,而文王也是娶了有莘氏(姒姓)生下武王,在结合整个归妹的卦,我们大概可以看到推测帝乙归妹这个故事是什么呢?文王娶了帝乙的妹妹,在古代娶妻必须要有媵,也叫娣侄,也叫陪嫁过去的女性,也有少量的男性,那么当时帝乙归妹的时候,文王很开心,陪嫁的可能就有有莘氏女性,但是有莘氏比较贤良(归妹六五爻:不如其娣之袂良——不如这个陪嫁的妹妹贤良)最终让有莘氏成为皇后,武王登基,从舜以后夏朝不采用禅让制,到殷商已经完全宗族制了,根据王国维甲骨文考释《竹书纪年》有关殷商帝王的排序是正确,《史记》不准确,商朝不是长子就是兄弟继位,周朝附属于殷商,必定在宗法上效仿商朝,所谓的纣王残暴,有可能是因为法律的框架太多比较严苛,导致民声不好,这时候文王的宽松政策很符合时代要求(类似于商鞅变法,中央集权必须从法开始),时也,势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