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虽谓出世之作,但其中朴素的辩证思想光耀古今,成为我们崇仰的“明亮那方”。作为新教育实验活动的参与者,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深感其中朴素的教育之道“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取自《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的首章,就为我们揭示了“道”与“名”,“无”与“有”之间的玄妙的辩证关系:“常道”始于“无名”,却运化万物,而万物即是从“常道”的“无”中生发,并遵循“道”做有规律的轮转。这使我顿悟:教育亦同此道,随人类社会从无到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并通过语言和文字传承和积淀,进而成就为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光辉事业。然而,无论如何表述教育之“名”,它都应时刻关注“欲以观其妙”的“常无”——知识和技能尚处在“常无”的学生端,而教师“常有”的知识和技能也只能是影响力很限度的“欲以观其徼”。
第二章中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很明确的启示我们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端作为教育思考和行为的出发点、中心点。按照学情有作为而不妄为。好老师总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言不烦的点拨引导学生,而不多言妄语。
好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应该遵循此道: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搞伪特色,假品牌,不折腾,不喧嚣——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诚如是,“同出而异名”的教与学,必将“玄之又玄”成就“众妙之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