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二、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要用死亡来吓唬他们?如果使人民都经常性地、普遍性地畏惧死亡,那么我们把为非作歹的人抓来杀掉,就不会有人再敢胡作非为?常有专管杀人者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杀人,就是代替大工匠去做砍斫的工作。代替大工匠去砍斫,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
三、解读
1.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百姓感觉压力太大,感觉到生不如死,生无可恋,就会出现“民不畏死”,也就是不怕死的情况,这个时候你拿死去吓唬他们还有什么用呢?
2. 接着老子做了个假设,“若使民常畏死”,假如这个国家的人民对生活抱有憧憬和希望,老百姓经常地、普遍性地害怕死亡。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为非作歹,“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统治者把这些人抓起来杀掉,“孰敢?”就没有再敢去违法乱纪,国家也就会恢复和谐与稳定。
3. “常有司杀者杀”,古时一般都是秋后问斩,因为秋天代表肃杀,所以秋天杀人代表着符合天道,也就是天杀。这句话老子的意思是,上天掌握着万物的生杀予夺大权,而人则没有权力去决定别人的生死。即使有,这个权力也应该是由专门的部门,按照符合道的方式制定的国家法律来行使。
4.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代替上天来杀人,就是代替木匠使用刀斧砍凿树木。“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木匠的锛凿斧锯那么锋利,那么危险,你不懂行,不会使用,这时去强行代替他们,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
5. 这一章其实是对统治者的警告:告诉他们不要对人民采取镇压、残杀的手段,不要相信武力能解决一切问题,否则人民生无可恋就会揭竿而起,这样也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三十五章讲“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所以,统治者应该用符合道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以民为本,这样才能够和谐相处,才能够“安”、“平”、“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