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的越深,你越能接受更多的欢乐。你那盛酒的杯子,不正是那曾在那陶工的窑中燃烧的胚子吗?
——卡里·纪伯伦
自己常常是用阅读渡过独处时光,算是半个书呆子。阅读能让自己不断迭代自己的信息。每隔一阵子就会有很多触动,勾起自己想表达的欲望,索性把它们写出来捋捋。
做父母不是天生就会,是需要学习总结后逐步调整,才能达到随心而为,运用自如的智慧。
想起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自己也曾手忙脚乱。曾时不时地被刺激,从中再次体验回到自己幼年、童年、以及青少年期,再次体验成长过程曾有的各种感觉,那些都留存在身体记忆里。有时候被激发一些焦虑恐惧等情绪,会无意识投射到孩子及伴侣,让孩子和伴侣成了背锅侠。明明可以坦诚面对,可能由于自己是父母,自尊心作祟,放不下的那些个优越感,让一些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反而成为了错综复杂,最终搞得关系紧张,大人孩子都不舒服。幸好自己还有敏感的觉知力。也就是那些不舒服,唤醒了自己,逐步逐步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以及想要什么。我想要通过学习减少无知带来的伤害。家人间团结和睦,互相关爱。一家子越来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孩子以后也有创造幸福的生活的能力。不管他行走多远,都能一想到这个家,有种最深的依恋和温暖涌动于心。这些因素也是助推自己持续学习成长自己的源动力,看着现在通过学习而越来越丰盈的自己,很是欣慰。
通过这些年也总结了一些小小经验。 家长与孩子互动中可能因为关心过度,而无意识的升腾起控制、道德绑架等欲望。当发现这些时请立即闭眼深呼吸,暂停念头,把自己放逐出去的那些精力拉回来,收回到自己的中心。这样就可以停止了继续伤害的行为,孩子也不用耗费精力来照顾我们家长的情绪。这样孩子的精力才会更专注在自己学习娱乐等事宜,专注地成长自己。家长发现即使自己有这些欲望念头存在,而且没有做到自己想要做到的状态时,也没关系,因为这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不会是像书本中或影视剧里描写的那样,能立马解决困难的神奇夸张片段,那些是剧情需要拉满情绪才压缩了过程。
陪伴养育孩子这个过程,也是在重养自己一遍的过程,做自己的内心父母。我们谁也不是一次就能把这些事做到想要的理想程度的。以后体验者持续做着原来自己感觉好的行为,慢慢来,把自己当成刚上学的孩子,给自己多些耐心。虽然现在孩子长大了,才能明白总结出这些,也不算晚。是刚刚好的一份生命领悟。
只有成年人才能让自己的行为和身心进入爱的境界,对孩子而言我们可能是最恰当的模范。言教不如身教,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约瑟夫·奇尔顿·皮尔斯
允许自己有情绪 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孩子有情绪,允许孩子不完美。允许孩子在家自然而然地表达,父母保持松弛感,能为孩子情绪兜底,在发现孩子的不当行为时,及时地智慧的启发引导(这里有个细节特别指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家长处理方式不一样)。尊重独立个体前提,宗旨是以利于孩子发展角度。较小年纪父母上前示范,青少年后父母要逐步退后,在背后支持他,相信他也会慢慢养实生命内核,更有力量地迎接生活的历练。
生活中的智慧,我们通过说教是不可能给到孩子。我们平时怎么面对生活中的发生,孩子有自己的解读,一直在有意无意的模仿中。
给自己和孩子成长的空间、时间,陪孩子一起体验。
保持每天跟自己多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