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zǐ),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
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
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
吾愿君刳(kū)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jù),无留居,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舩(chuán)来触舟,虽有惼(biǎn)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xī)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十行采集:
1.顺乎自然地漫游,既无赞誉也无毁谤,或如龙之显现,或如蛇之潜藏,随时变化,而不肯专主一端。这样就能巧妙运用万事万物却不被它左右和主宰,“外化而内不化”,重新找回人的精神生命。
2.两极相通、物极必反:凡事有成必有败,有生必有灭,有合必有离。
失败时,不必灰心丧气,要想到“失败和成功”是互相转化的状态。
得意时,不能忘形,因为“福祸相依”。
明了这个规律,人就不会执着于一方,为各种变化而深感惆怅,甚至绝望,而是能够灵活应对,并从心里接受,从而获得平静和泰然。
3.韩愈《落齿》: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4.黄庭坚《赠无咎八音歌》:“木雁两不居,相期无待游”。是对这个故事的概括。
5.第二个故事核心的思想是指出贪图权位的必然危险。
6.修行其实是从内在修起,走在正确的道上,并不是说真的去无人之野,而是要在内在的精神世界里做出一些改变。
7.节制自己,减少自己的欲望,不要老是想去控制别人、管别人,当然在这个方面就可以和大道同行了。
8.虚舟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别把自己看得太高,管住脾气,才能驾驭人生。
人若能够虚舟以游世,就是空心而处,超然境外,无所不安、定、静。
一行精华:
一龙一蛇,……物物而不物于物。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舩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触动,反思,改变:
1.木雁之选,是典型的用更高层级的思维来解决低层次问题。懂得“两极相通、物极必反”,就能做出正确和安心的选择。
2.虚舟寓言,真是情绪管理的好案例。把有人当成无人,自然就心平气和,能反求诸己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我们经常陷于有人的困境而无法自拔,何其愚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