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总结梳理之十二
接下来几章,就可以看作是君子一贯之境的表现。
第三十七章: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白话】孔子说:“君子正守其道,不必拘执小信。”
本章,孔子谈的是“信”与原则的关系问题。孔子认为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他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何以行之哉?”他还多次强调做人要“主忠信”,本篇前面还一再强调“言忠信,行笃敬”,上章又说“当仁不让”。本章孔子提出“贞而不谅”的观点。岂不是自相矛盾?
这正是圣人的智慧,话不可说绝,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人和事的具体情况不同,要保持“时中”是多么不易!
孔子强调“主忠信,徙义,崇德”,有子也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义者,宜也”,就是该做的事情,正确的道理,就是原则。这里的原则,指的是仁义和大道。
当诺言与原则冲突了怎么办?孔子曾经说“要盟也,神不听”,所以,当我们的承诺如果符合仁义大原则,理当忠实践行;如果不符合原则,就算是不践行也不必遗憾。所以,孔子所说的“贞而不谅”,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信守承诺。
“贞而不谅”,也是要“一以贯之”之道,需要慎思明辨。
第三十八章: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白话】孔子说:“事奉君上,先尽力做好分内之事,而以食俸为后。”
先人后己,首先要诚敬地付出,然后再谦逊地得到,这就是“礼”。在孔子看来,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要诚敬地对待自己的职责,在自己有所贡献之前不提酬报之事,也是“忠信笃敬”的“一以贯之”之道。
第三十九章: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孔子说:“人应当受教化而不分种类。”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伟大的教育思想,是一种非常恢弘的格局和情怀,他超越了我们普通人的思维。正是孔子这种“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思想,打破了数千年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春秋时期就把贵族文化普及到了平民,开创了全民教育的先河。
“有教无类”的思想,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平民教育,它是君子教育,它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一样的考高分、有钱等等这些外在的行为与物质的改变,是让每个人透过教育,让每个人恢复自己本来的光明心性,明明德,止于至善,圆满自己的德行。所以,德行教化也是“一以贯之”之道。
第四十章: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白话】孔子说:“道路旨趣不同,没法相互谋议事情。”
道者,路也。孔子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指的是人生大道,大志向、大道义的“道”。这个意义上的“道”涵盖了儒家的修己安人安百姓,成己达人达物,修身平天下,包含了有最起码的仁义理念。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才会强调它的相同。如若只是各人的事业之“道”,就不存在“不相为谋”的问题了。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认为,人生志向不一样的人,就不可能共同谋划事务。真是千古不易“一以贯之”之箴言。
第四十一章:子曰:“辞,达而已矣。”
【白话】孔子说:“文辞,做到通顺达意就可以了啊。”
本章,孔子强调辞贵达意,不取言辞的虚浮和绮丽,这是非常健康的语言观。孔子一向反对“巧言令色”,主张“焉用佞”,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君子于人,其言也訒,恕而有礼,恭而有礼。
第四十二章: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白话】师冕来拜见孔子,走到台阶时,孔子说:“到台阶了。”走到坐席时,孔子说:“到坐席了。”大家都坐下了,孔子告诉师冕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那里。”师冕告辞离开。子张问孔子说:“这是与乐师说话的礼吧?”孔子说:“是啊,这确实是扶助乐师的礼啊。”
夫子的“道”不离具体生活情境,不论是乡党,还是在朝廷,都严格按照“时中”的礼节而行,就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都是那么地“忠信笃敬”,遵循着道、践行着道。
这里举“相师之道”为例,既是承接上章“辞达而已”,又是全篇的总结概括,即使是对弱势群体也要“一以贯之”地忠信笃敬。
总之,《卫灵公篇》第五章开示出“忠信笃敬”之道,指出圣贤可学开始,再到立志于亲贤而下学上达,结尾复归于“忠信笃敬”,这就是夫子“一以贯之”之道!
网友评论